父母陷在“过度关注”的泥潭中不自知,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 当家中来客人时,孩子总是粘着我们说东说西,妨碍我们与客人聊天;
- 当我们陪着老大学习时,小的总是喊“妈妈”,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
- 当孩子吃饭时,总是需要你提醒,才会快快吃两口,你若不提醒他就不吃;
- 当孩子学习时,你陪着他,他学得好好的,一旦你离开,他便反复喊你,或者故意出来跑两圈,等你催促他快点写的时候,再回屋继续写;
- 当我们和朋友打电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打扰我们,或者制造一些麻烦;……
以上行为,你们家有过吗?
这些行为之所以出现,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给了孩子“过度关注”,导致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感”体现在父母的关注上。
只有父母关注我,我才有存在感,我做的事情才有意义。
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他就会寻找任何让我们为他忙碌的机会,看着我们为他奔波,享受这种价值感。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胜利者。
孩子会越来越失去自己,他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感”,把“价值感”依托在别人身上(即使这个“别人”是父母),都不会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这种过度关注,还会让孩子距离“独立”、“自信”越来越远。
父母会越来越疲惫,越来烦躁。当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时,会继续为他们服务;一旦他们认为孩子足够大了,则会在他持续要求关注之下,会孩子产生不满和失望。这种情绪,不但会让父母感到沮丧,更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所以,你若爱孩子,就千万不要给孩子“过度关注”。
(一)如何判断“正常关注”与“过度关注”?
有人看到上面那段话,可能会问:“难道,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都要拒绝吗?这样做就对孩子好了吗?”
不是这样的。
在我的认知中,“关注”可分为三种:不关注(较少关注)、正常关注、过度关注。
(1)不关注(较少关注)
当孩子遇到困难,靠自己努力无法做到的时候,比如:几个月的孩子尿布湿了不舒服大哭、两岁的孩子穿衣服穿不好、三岁的孩子不敢滑滑梯、七岁的孩子被老师批评以后伤心哭泣……
孩子陷入困境中,呼唤我们。我们面对孩子的呼唤、寻求帮助,不去回应,也不提供援手,或者不当回事儿,随便敷衍几句。
这种情况便是不关注,或较少关注。
这种做法自然是不好的。
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支持,感受不到家人的呵护和爱,虽然孩子会更加自立自强,但是大概率他会情感偏冷漠,以后也不会给别人温暖和爱。
毕竟,自己没有得到过的,如何有能力给别人?
(2)过度关注
评判我们给孩子的关注,是否是“过度关注”,有两个因素可参考:
- 孩子是否有正当理由?
- 我们是否感觉不高兴或烦躁?
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就可以帮我们判断出我们给的关注是否合理。
如果孩子给出的理由不正当、同时我们又觉得烦躁时,我们压下这种感受,依然妥协去为孩子做事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过度关注”。
如果孩子理由正当、我们依然烦躁时,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状态,对自己及时情绪疏导。
如果孩子理由不正当,但我们依然愿意为他们做的时候,我们就不单纯是“过度关注”,而是“溺爱”了。
(3)正常关注
显而易见,在“不关注”与“过度关注”之间的关注,便是正常关注。即:当孩子的理由正当,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时候,我们给予孩子的适当关注。这种“正常关注”,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与爱,同时也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二)案例解读:陪孩子睡觉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会陪着孩子一起入睡,或哄孩子入睡后再起来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精神比较亢奋,很久都平静不下来,我们则要或讲故事或安安静静地躺在他身边,很久很久,直到他睡着了。
朋友们,你们是这样的吗?你们现在还陪孩子睡觉吗?从孩子几岁以后开始不陪了?
我来说一说我的经历,帮大家理解一下“关注”的区别。
(1)0~3岁
我虽然学了美国的“正面管教”,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对美国的所有育儿观点都赞同。
比如,入睡。我更喜欢温情的中国风。
所以,当“魔鬼睡眠训练法”在朋友圈和网络盛行的时候,我完全不为所动。他们不过才从温暖的子宫中出来两三个月,便要一个人体会孤独。我认为如此让孩子哭着适应自己独立入睡,对孩子太残忍。
这种情况下,不管孩子的哭泣,在我看来,就属于不关注(较少关注)。
在两个孩子三岁之内,我一直都是陪着孩子一起入睡的。
睡前会搂着他们给他们讲睡前故事,关灯以后会陪他们聊一会儿天,然后牵着他们的小手,睡觉。
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关注,属于“正常关注”。
孩子要求我陪伴的理由是正当的,同时我没有烦躁,反而很享受这种亲子互动。
(2)孩子长大以后
有一天晚上,女儿让我陪她睡觉。可是,我有工作没完成。看着女儿请求的眼神,想着一直以来自己坚持的睡前互动,于是,压下自己的焦躁,陪着女儿直到她入睡。
然后我再挣扎着起床,继续我的事情,等到我入睡时,都已经11点了。
这个情况下,我就有些“过度关注”了。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入睡的能力,同时我感觉烦躁,认为有些浪费时间。
于是,当再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时,我没有再如此做。
我对她说:“妈妈现在没有时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如果妈妈陪你睡了,妈妈很晚才能做完,会影响妈妈的休息。妈妈就坐在你的学习桌上安静地码字,你自己睡,好不好?”
女儿并不情愿,毕竟一年365天,我天天都陪。突然不陪了,她有失落感,是正常的。
对此我不急不恼,依然平静地说:“玥玥,今晚妈妈真的陪不了你。因为,妈妈也需要早些休息。”
女儿一看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于是自己一个人睡了。
那一晚,等我忙完,看着女儿熟睡的模样,是有些愧疚和心疼的。可是,这个情绪需要我自己疏导。因为,孩子终归要学着自己独立睡觉。我也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负责。
(三)不要用我们的“过度关注”,破坏孩子寻找“价值感”的方式
我们即使不辞辛苦,不感觉到烦躁,愿意给孩子持续不停地提供“过度关注”,也不能这样去做。因为,这件事影响的不只有我们,更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我们过度关注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相当于给孩子砌了一堵“墙”。这堵“墙”让孩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看不到其他寻找“自我价值”的方式。只局限在“让别人为我服务”来实现“价值感”,是非常糟糕的事。
小的时候让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结婚了让伴侣围着自己转,老了让孩子围着自己转。这便是这些人将来的生活方式。
如果这些人没有围着他转,他就会制造出一堆问题,让他身边的人不得不看到他,关注他。
比如:找茬吵架、伤害别人或自己、让自己生病……
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吗?
你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遇到这样的人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那么从现在开始,赶紧从“过度关注”中走出来吧。
(四)当孩子要求“过度关注”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我们习惯了给孩子过度关注,那么意味着孩子已经习惯了对我们提出过分的要求。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要从中走出来的时候,势必要经历一段磨合过程。
当我们面对孩子再次提出的过分要求,我们需要记住这两点:
(1)我们有权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理由不正常,我们不想去做的时候,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我们要知道,我们有权继续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虽然对方是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值得被尊重。
尊重自己,不去委屈自己,反复让步。
(2)不去指责,说清原因。
虽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正当,但那也是我们之前惯出来的。
所以,对孩子指责打骂不会对这件事有任何益处,而且指责打骂也是一种“关注”的方式。有的孩子明知道父母会生气,依然去做那件事,就是想得到父母别样的关注。
因为对他们来说,“指责打骂”比“不管不顾”的强。
我们要尊重孩子,保持情绪平和,告诉他们我们不想/不能去做的理由。然后,本着相信孩子的心态,尊重孩子的选择。
(3)给孩子恰当的鼓励
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及时恰当的鼓励,让孩子在其他事情上感受到成就感,看到有更多的方式实现他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只有“让别人为他服务”这一种。
比如:当父母不催促孩子吃饭,孩子就不吃饭。
父母有权在晚餐结束的时候,收拾好餐桌,结束晚餐时间。然后,去做其他的事情。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吃饭速度,不去过度干涉孩子,不用反复催促满足孩子被关注的心理。可以和孩子约定(半小时晚餐时间,无论吃完吃不完,都会收走;或者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吃,吃完自己洗自己的碗筷)。
当孩子某一顿吃得好时,及时给孩子认可和鼓励:“今天吃饭比昨天快了十分钟,不错哟!”
如此,孩子就从“被父母关注”才能获得“价值感”这件事中出来了,转而看到了“自我进步”给他带来的“价值感”。
所以,及时从“过度关注”中抽离出来,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看到自身的价值,拥抱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