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是怎样诞生的?你知道吗
国徽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象征
我国的国徽是怎么诞生的,是由谁来设计的呢
是梁思成,林徽因,还是张仃?
这得从遥远的1949年说起
1949年1月
国民党的傅作义集团接受和平起义的方案
解放军进城
平津战役宣告结束
北平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数百年的古都
也免遭战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新中国成立在即
1949年7月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
对国徽设计的要求是
要有中国特征
要有政权特征
形式要庄严富丽
全国各界人士都参与到国徽设计之中
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
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也开始了国徽设计
这两家,将是角逐最后荣耀的终极选手
到了1949年8月20日
国内外的国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
图案九百幅
这些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
但都有不足,难以采纳
因此
1949年9月下旬的政协全体会上
只通过了国旗方案和国歌词谱
没有公布国徽方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开国大典时,国歌国旗齐备
唯独少了国徽
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感觉压力很大
所以决定精简设计流程
邀请
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
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
以避免设计者过多,评审周期过长的弊病
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
由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
成员有
梁先生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油画家李宗津
中国建筑学家莫宗江
建筑设计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
以及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
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
由著名工艺美术家张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和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
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挂上新国徽
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学者们
对各种方案认真推敲,反复研究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更是抱病参加设计工作
1949.9.25张仃和钟灵曾经提出了五个相似的方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些方案都是政协会徽的改进版,大同而小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49.10.23林徽因设计组提出了玉璧造型的方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两个方案中,五角星、齿轮、麦穗、绶带是都有的
梁林小组设计的国徽,核心内容是一块玉璧
玉璧有国器的象征
也含指祖国统一
人文气息浓郁
五颗星的设计
和五星红旗有呼应之意
但这个方案没有体现出新中国的政权特色
张仃小组的方案
革命色彩浓郁
但五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
并没有得到体现
七个月之后,随着国庆一周年的逐步临近
国徽需要尽快定稿
受开国大典盛况的启发
张仃又设计了一个国徽图案
这次是以天安门作为主体
替代了绘有红色中国版图的地球
天安门广场既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天安门还是刚刚举行过开国大典的地方
之前张仃设计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
也采用了天安门的形象
1950.6.15张仃等人的方案如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梁思成觉得透视效果的天安门
像一幅风景画
不能真正表现民族精神
后来周总理说服梁思成采用天安门的方案
林徽因对天安门的尺度做了调整
也把透视图改成了立面图
还保留了五星的构思
并把中央底色改成红色
于1950.6.15提交了如下方案(一和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审查委员会这次相对满意了
让两个小组做最后的修正
建议梁林方案用方案一的外圈和方案三的内容综合一下
到了1950.6.17
两个小组又分别提交了最终的稿件
这是张仃的最终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当时梁思成先生已经生病住院
林徽因在病床边和梁讨论方案
昔日风华绝代已经是憔悴不堪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是梁林的最终方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沈雁冰撰写了《国徽审查小组报告》
赞成梁林最终方案的有
张奚若、郑振铎、廖承志、蔡畅、邵力子、陈嘉庚、李四光
赞成的理由
庄严
艺术结构完整而统一
田汉、马夷老
说两者各有所长
最后评审委员会选择了梁林的方案
林徽因喜极而泣
为了这一刻
不知道准备了多少个方案
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夜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高庄和徐沛真对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改后定型,并绘制了国徽图案的墨线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发了公布国徽的命令。
从此,庄严而美丽的国徽诞生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起草了署名“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国徽设计说明书》:
图案内以国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天安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与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以革命的红色作为天空,象征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稻麦,象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通过齿轮中心的大红丝结象征全国人民空前巩固,团结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周围。就这样,以五种简单实物的形象,藉红色丝结的联系,组成一个新中国的国徽。
在处理方法上,强调五星与天安门在比例上的关系,是因为这样可以给人强烈的新中国的印象,收到全面含义的效果。为了同一原因,用纯金色浮雕的手法处理天安门,省略了烦琐的细节与色彩,使天安门象征化,而更适合于国徽的体裁。红色描金,是中国民族形式的表现手法,兼有华丽与庄严的效果,采用作为国徽的色彩,是为中国劳动人民所爱好,并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
最终的国徽设计定稿显示了林徽因、梁思成的艺术和设计才能。
在天安门与五星的尺度上,更加突出了五星;天安门仅占徽面的三分之一,并且被置于五星红旗的包围中,两者互相映衬,完美演绎了五星红旗下的天安门的寓意。
其次,设计者根据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绘制的天安门实测图,将天安门作了象征化的处理,并且采用金色。
齿轮的设计,也咨询了机械系有关齿轮的原理,比如模数、分度圆的概念等等。
国徽设计需要考虑政治、文化、历史、建筑、工程、绘画、美学等等因素,个中艰辛,自不待言。
向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