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坏事变得更糟,先学会就事论事
作者:毒哥&连理枝
来源:毒哥(ID:JokerDJT)
1坏情绪的衍生就是恶性循环的开端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故事的大概内容说的就是一位父亲,他在公司受了气,但是却没有合理的解决掉,而是把气攒回家发泄给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在被臭骂一顿过后心里憋屈,接着又把坏脾气发泄到了猫身上。
然后猫在受到惊吓之后跑到街上,一辆卡车在紧急避让之下没有撞到猫,却撞到了一旁的孩子。
“踢猫效应”这个故事到这里划上了句号,但是真实情况下绝对不止如此。
真实的情况是父亲的情绪会影响儿子,儿子的情绪会影响到家里的宠物猫,而宠物猫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的后果,又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困扰。
如此恶性循环,只可能导致大家的情绪都变差。
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父亲在公司时受到的责骂,这件事情本来涉及到的对象只有父亲和公司的领导,导致父亲产生坏情绪的因素也并非家庭成员。
这个效应讲到了一个观点:
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的关系,就是说人们在不开心的时候,一般都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向更加弱小的人发泄,无处发泄之时,最弱小的便会成为最终的牺牲品。
这和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2“专注事情本身”是一个难得的品质
我们往往会在事情得不到解决的时候,选择逃避或者等效代换,在我们看来,双方闭口不提,就等于这件事情已经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而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逃避,给了我们很多相同的回忆。
这就直接导致我们每次和父母和对象吵架的时候,到了后期一般都会忘记刚开始的时候双方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在记忆中,很多次同样的问题被提起,最后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甚至还会被其他的问题岔开我们的思路。
意料之中的,在很多次吵架都没有解决当时的那个问题的情况下,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些问题依旧会一遍遍被拿出来不厌其烦的争论。
当然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乐在其中的表现,但是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就事论事的一次性解决到位,绝对是最佳解决方案。
当我们的感情基础在的时候,我们不会去过多的计较事情本身,但是对于那些迟迟没有解决掉的事情,都会是感情路上的不定时炸弹。
所以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像踢皮球一样的半推半就,更不要避重就轻的去逃避当下正在经历的这件事情。
专注事情本身,然后解决事情本身,这样才会得到一个妥善的结尾,不然的话就会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旧账重提。
3跳出角色专注事情
除了提到的链条依次传递关系这一观点外,“踢猫效应”还涉及到一个观点就是“爱屋及乌”。
当然这里的爱屋及乌肯定不会是一个褒义词,这里的爱屋及乌说的是我们会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情绪强加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
“把最坏的情绪给了我们最亲的人”,这是很多人都做过的事情。
在当事人看来,正是因为对方是我们亲近的人,所以才想要把自己的那些委屈和对方分享,但是当我们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分享委屈也就变成了发泄情绪。
而更是因为对方的不计较,让我们变得变本加厉的伤害对方,受了委屈就回家,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找身边人,却在不知不觉间忘记了:
家人和朋友,他们也会有各自不开心,他们也会遇到同样的挫折和困难,那么当他们经历这些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我们所谓的“爱屋及乌”就是:我不开心,所以我身边的人也不能太开心。
即使这并非我们的本意,但是当我们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他们时,这一效果就已经在无形之中产生了。
我们没有做到把重心放到事情本身上,而是想方设法的寻找别人来承担这些事情的后果,试图让坏情绪悄无声息的转移,而这些对象,往往就是朋友和家人。
如果这就是你的本意,那活该你不快乐;如果这并非你的本意,那么不妨试着跳出角色,专注事情。
不要觉得传达出来的观点是不能够发泄自己情绪,我们一直都在传达的观点是:情绪是需要发泄的。
同样我们也提到了,情绪需要专注且平和的去讲述去解决,遇到什么问题就克服什么问题,不要逃避也不要迁怒他人。
如果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可以带着一点点悲伤,但是千万不要带着愤怒。
因为站在你面前听你倒苦水的人,他们听着你哭诉甚至是怒吼,然而这些事情并不是他们所导致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也没有绝对的义务承担你所谓的不快乐。
哭不能解决事情,哭过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的,那些比你先一步成功的人,他们只是提早忍住了泪水,迈开了步伐。
作者:毒哥&连理枝
来源:毒哥(ID:JokerDJT)毒鸡汤的分号。在这里,毒哥和你聊聊职场那些事,一起成长。毒哥新书《别装得无懈可击,却活得软弱无力》热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