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长陵

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长陵在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高沟村、周寨村、崔沟村附近,崔沟村下辖庙沟、后洼、韩井等自然村,以上诸村均处于瀍河流域的核心地带。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政权,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是一个游牧民族。东汉之前,北匈奴被汉王朝打败后西迁,鲜卑族拓跋部的酋长拓跋力微带领部族游牧于云中,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以后又迁居盛乐,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至此,鲜卑族拓跋部才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其政权性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政权。拓跋,按《晋书.晋书音义卷一一八》:“拓跋,音托步”。
西晋末年,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犄卢,曾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拓跋犄卢因战功被西晋王朝封为代公,后来又晋封为代王。
公元338年,即东晋成帝咸康四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才开始设职官、定刑法,国家机构的雏形基本形成。拓跋什翼犍频繁征战,向四方扩张,成为了中国北方势力较强的一方主宰。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用军事手段征服了拓跋部代国。然而不久之后,苻坚在与东晋王朝的淝水之战中战败。386年,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乘机崛起,在盛乐宫称王,建立了代国。同年4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占领了今山西、河北地区。十二年后,即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市,拓跋珪就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陕西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14帝,计149年。
北魏14位皇帝简况如下:
魏道武帝拓跋珪,386年称王,建魏,409年卒,在位24年。
魏明元帝拓跋嗣,409年即位,423年卒,在位15年。
魏太武帝拓跋焘,423年即位,452年被杀,在位29年。
魏文成帝拓跋濬,452年即位,465年卒,在位14年。
魏献文帝拓跋弘,465年即位,471年禅位于元宏,在位6年。
以上5位皇帝的国都均在今陕西大同市,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是北魏一朝辉煌的开始,对于北魏王朝甚至对于中国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北魏王朝迁都洛阳是辉煌的开始,也是败落的起点。研究魏史的学者,应该把以上北魏现象作为重点课题。
魏孝文帝元宏,471年即位,499年卒,在位29年。魏孝文帝元宏即皇帝位时年仅4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处理朝政。冯太后死后,24岁的魏孝文帝主政,国家政治进行了以下主要改革:
1.惩治贪污,官员实行俸禄制。2.实行均田制,男子15岁授田40亩、女子15岁授田20亩。3.实行三长制,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4.493年8月(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5.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禁胡语,改说汉话。
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病逝后,北魏建都于洛阳共42年,传位5帝。
魏宣武帝元恪,499年即位,515年卒,在位15年。葬于今洛阳古代艺术馆西侧。
魏孝明帝元诩,515年即位,528年被杀,在位14年。
魏孝庄帝元子攸,528年即位,530年被杀,在位仅3年。
此后尔朱氏乱政,(朱氏党包括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从子;尔朱世隆,尔朱荣从弟),魏氏皇族被降为王。长广王元晔,530年即位,4个月后被废。
尔朱氏拥立广陵王元恭为帝,即节闵帝,节闵帝531年即位,532被废后又被杀,在位仅2年。
安定王元郎532年即位,4个月后被杀。
魏孝武帝元佾,532年即位,在宇文泰的挟持下逃奔至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西魏。孝武帝元佾于534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被宇文泰毒死,在位3年。
此后,北魏朝廷权臣、阴谋家高欢,诛灭了尔朱氏,立孝文帝玄孙清河王元怿之子元善为帝,史称东魏。
北魏灭亡,分裂成为西魏、东魏。
北魏迁都洛阳42年(或称46年),自魏孝文帝以下,帝、后、诸王,大都葬于孟津县瀍河流域。北魏皇陵区东起今孟津县送庄镇西、南至今孟津县朝阳镇与洛阳市郊区结合部、北至今孟津县城关镇东南部,西至今孟津县麻屯镇东部,总面积约有120平方公里。
宋郑樵《通志卷四十一.都邑略第一》:“魏拓跋氏甚微,至道武帝讳珪始盛强。晋太元间,作都于代。六世孝文帝改姓元氏,迁于洛阳。后世微弱,孝武帝为高欢所逼,出居长安依宇文泰,是为西魏。高欢立孝静帝,迁都于邺,是为东魏。高氏继东魏居邺,谓之北齐。宇文氏继西魏居长安,谓之后周”。
北魏历代皇帝均自称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之后,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王。”
令魏孝文帝想不到的是,在他严令拓跋氏贵族改汉姓不久,北魏王朝的贵族们在孝文帝死后反攻倒算,又把所改的汉姓改成了胡姓,这种行为本身说明:魏孝文帝拓跋氏贵族并没有从心底里接受魏孝文帝的政令。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和影响深远,特别是佛教文化、雕塑文化、魏碑书法等,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北魏政权虽然力倡改革,然而对汉文化的核心精要内容缺乏把握,脱离人民,盲目崇佛迷信,没有能把握好治国的大政方略,这是北魏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魏孝文帝下诏命令大规模改姓氏是在太和二十年(496)。一共改了多少姓氏?今见有记载的114个,其中至今仍列入中国大姓的25个。
据《资治通鉴》《魏书》资料,魏孝文帝自代迁洛后,北方少数民族改称汉姓姓氏计有:元、长孙、奚、叔孙、穆、陆、贺、刘、楼、于、尉、胡、周、伊、丘、亥、車、连、苟、梁、略、寇、罗、茹、葛、封、阿、延、鹿、骆、薄、桓、和、吐谷浑、侯、贺若、浑、娄、鲍、卢、云、是、利、副、那、如、扶、单、几、儿、古、毕、庾、何、吕、莫、芦、韩、路、扈、舆、干、伏、高、屈、沓、石、解、奇、卜、林、合、绵、盖、黎、明、门、宿、刊、山、房、树、乙等共计83个姓氏。
又说魏孝文帝共改姓氏达140个,以上140个姓氏中元、长孙、奚、穆、陆、贺、刘、于、尉、胡、周、和、鲍、卢、何、吕、莫、芦、韩、路、扈、屈、沓、石、解、卜、林、谷、苏等姓氏,至今仍定居于河洛地区。
1929年,中国学者发现汉族ABO血型在中国南北人群中有较大差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指出:“……以我国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为界,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相差甚远,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比南北两地的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要大。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
北魏王朝大规模强制改胡姓为汉姓,骨子里并没有和汉文化沟通交融,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隔膜没有从根本上同化消除。北魏王朝的草原文化就像寄生在汉文化大树上的一株幼苗,终于没能长成参天大树。北魏王朝统治末期,统治高层分崩离析,纷纷把所改汉姓又改为胡姓,这一现象就是以上结论的最好注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