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系列(一)慢性胆囊炎如何快速缓解及平素控制

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胆癌

很多人平时没什么症状,但是一体检就发现胆结石或者胆囊息肉,甚至胆癌了,然后咔嚓就把胆囊给切了,切了后生活质量很快下降,出现消化不良、容易胀气、容易腹泻等。那为何会胆囊出现问题呢?

接下来将分三篇来说说胆囊: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

(一)如何快速缓解胆囊炎发作期、为何会有慢性胆囊炎?

(二)胆结石的治疗必须要把胆囊切除吗?

(三)胆囊息肉怎么办?

案例:

Z君素有慢性胆囊炎,这几天因为天气降温,没有及时加衣保暖,又吃了点比较油腻的食物,好久不发的胆囊炎又发作了

。平日里只是隐隐作痛,但一到半夜3点左右就开始疼痛加剧。

据Z君描述,疼的时候,恨不得拿个锤子锤一锤肋部、恨不得拿根针扎一扎胆囊……

每次都要折腾一个多小时才能睡着,还总觉得胃脘处凉凉的,饿、没力气,但又觉得胃部胀胀的、犯恶心,还觉得口苦、口水特别多,太难受了。

我嘱咐他去买点中成药,但没买到想买的,没办法,只能吃中药了。

首先来分析一下Z君的胆囊炎,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是因为受凉+吃油腻的引发的

◆胃脘部发凉→寒

◆口水多→脾虚

◆半夜3点左右加重→寒

>以上种种,都能知道,这次的胆囊炎发作是脾胃虚寒为基础,因作息、饮食没有注意好,脾胃进一步受损,导致胆囊炎这个伏邪发作了。

>但此时的治疗必须要先缓解疼痛,胆囊炎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胆汁排出不顺畅,导致胆汁淤积,继而引发细菌感染。

所以第一要把淤积的胆汁排出去:很多疏肝理气的药物都可以做到,比如柴胡、木香、枳壳、白芍、延胡索等,最经典的是吴雄志老师的验方五酸缓肝汤;

第二要杀杀菌、控制一下炎症:清少阳湿热的药物都可以,比如黄芩、茵陈、虎杖等;

第三要治体质:脾胃虚寒导致的伏邪,那就要温脾胃,比如桂枝、干姜、姜黄等。

最后处方就是:

柴胡
黄芩桂枝干姜白芍炒枳实延胡索川楝子山楂木香姜黄
炙甘草

  • Z君反馈,吃的时候觉得好酸,但是胃对于这么一碗水要灌进来,表示很期待本来我是嘱咐要在胃里稍微空一点的时候再吃,至少不能刚吃完饭吃,这样药物也能更好的起到作用,但是Z君并不是个遵医嘱的好病人

吃完后Z君开始继续白天没做完的工作,半小时左右过去了,他跟我报喜了,说右胁部的隐痛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

但胃部仍有点饱胀感。我让他先观察今晚什么情况。

第二天他并没有回我信息。。。。

让我一度怀疑,这人到底是失踪了还是这药没效果呢?有点忐忑……

结果一问才知道,这货压根就忘了胆囊炎这回事了

看来是没事了,顺便告诉自己“打人是犯法的!!是犯法的!!的!!”

  • 先说胆囊的作用:肝脏分泌胆汁,交给胆囊储存,等到进食后,需要胆汁来帮助消化和吸收,这时候胆囊就把胆汁排出来。妥妥的胆汁搬运工。
  • 从这里其实要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胆囊这个袋子,它的出口是按需按时打开、关闭的
  • 胆囊的所有问题第一要素就是:出口不顺畅,要排出胆汁时排不出去,然后就胆汁淤积了,淤积就容易导致细菌滋生,从而变成急性胆囊炎或者慢性胆囊炎。
  • 而胆结石也好、胆囊息肉也好,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
  • 所以如果要想让慢性胆囊炎减少发作、甚至不发作了,或者是让胆结石、胆囊息肉不发生,第一要做的就是要让胆囊能顺利排出胆汁。

那什么样的人不能顺利排出胆汁呢?

①先天的胆囊结构就异常了,比如胆囊太长、胆汁排出的口子或者管道畸形狭窄等,这个去做手术更合适。

②胆囊出口的肌肉要有力气,该收得收、该放得放。

③胆囊出口处肌肉的运动要柔顺,不能动不动抽筋。

对应到中医:

肌肉的运动能力(有无力气)是脾胃所主;

肌肉的节律(收缩、舒张)是肝所主。

故胆囊的问题不要盯着少阳胆,要关注太阴脾胃,严重的还需要关注厥阴肝。

脾胃是升降的枢纽,肝胆要实现疏泄功能,有赖于脾胃的健运;

肝的疏泄不仅表现在少阳、也可以表现在厥阴。

所以临床也可以发现,很多胆囊有问题,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的人,大部分平素脾胃就不太好,脾胃肝胆本就密切关联。

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慢性胆囊炎者,素来明显的脾虚,是不可以过度疏肝理气的,理气药终究耗气,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的。

如果胆囊炎想尽可能减少发作应该怎么办呢?在平素的调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 脾胃健运是根本,脾胃健运,肝胆疏泄有后台助力; ——三阴递进,脾胃问题若因肾虚引发,还需补肾。
  • 疏肝要靠养肝,柔肝还需精血养,平素切忌过度伐木;——肝要分清是少阳还是厥阴,是虚还是寒。
  • 慢性炎症伴伏邪,适当清伏热;——温补与清热可以一并进行的。
  • 久病多伴淤血,最终痰热瘀互结——比如发展到胆结石、息肉。

啰嗦一大堆,是想说:胆囊问题,要多想想脾胃和肝,就这么12个字。


太湖中医学堂:专注中医传承,发扬国粹,守护生命,传承文明,太湖宏愿,医道永传

想了解更多私信: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