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冬日民间习俗——烫饼折

我们鄂州人一到冬季就会有烫豆折的习俗,也就是城里人所说的摊豆丝或者打豆丝。打豆丝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制作流程其实类似于摊煎饼,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提前三天,就用木桶要将主材黏米和豆子按照十比一的比例浸泡半日,豆子最好的是绿豆或者黄豆,小时候粮食产量低,绿豆稀少,一般用的是黄豆。

烫豆折一般得事先预估一下天气,最好是大晴天,因为一般是要晒干储存的。到了正式制作的那天,将泡好的米豆捞起沥干,混合均匀。

浸泡的水沥干后,就开始磨浆了,这磨浆大概需要一整天,因为一两担大米加黄豆是要时间对付的。

不过,每年到了腊月份,湾子里的石磨就显得十分紧俏,主要是由于许多户人家共用一盘磨,每家要磨很多东西,所以要早早去排队。

小时候,用的是石磨,上下两片磨盘,下盘固定在木架子上,盘心有一凸起的木轴,上盘心有一小洞,与木轴契合,保证上盘能转动不跑偏。上盘上还有一通孔,用于添米豆混合物。盘面间均刻有齿槽,用于粉碎谷物。

上盘侧面,还嵌有一木质半米长带孔横杠子,一根粗麻绳,吊在房梁上,绳下有套,套着两米长的木杆,木杆的一段是一米长的横杠,是单人或双人推磨的地方,一端是垂直套入上磨盘侧面的那道横杠子的孔中。通过这套系统,将人手的前后推力,转换为上磨盘的圆周运动。

推磨绝对是一件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力气大的,一个人就可以,力气小的得俩。这时就比较考验两人配合了,发力要同步。还得注意用力的节凑,保证在每圈的两个死力点(上磨盘侧面的横杆子与吊在房梁上的推拉横杆成0度,180度)能靠惯性通过,若是卡在这两个角度,推磨的人哪怕把磨推翻了,磨盘也是不转动的,就得靠添磨的人手工推动。

添磨的人负责将谷物在一个转动的周期内,送入通孔中,要眼疾手快,胆大心细,不然会被推杆打到手臂。还要注意浆的稀稠程度,调节水的含量,将磨盘四周的干浆刮入盆中。

之所以将石磨的构造描述的如此费事,是因为多年以前,石磨是家乡一件重要的粮食食物加工工具,磨豆折,打豆腐,做肉糕时磨鱼磨肉,磨淀粉……都要用到石磨。

有时,我们小伢有时看大人推石磨很好玩,也闹着要推,但每每上去推时,一人推不动,得两三个小孩子才推动笨重的石磨,而且推得十分吃力,过不了一会儿,大人就来赶我们走,不然会误了他们的正事。

浆磨好后,就开始关键工序了:烫。土灶松针火,一人烧火,听从指挥,与主烫者密切配合,控制火候。

再后来,电磨出现了,电源一通,马达转动,一桶浆快就能磨好。石磨自然而然就迅速衰落,如今只能在农家乐、农耕博物馆里看到,城里的公园里,也有用磨盘铺就的小径。而在农村,石磨已经不知道被遗弃到哪个角落里了。但是大家说,还是少了很多的味道 。

开始做豆丝前,先在室外架好晾晒豆丝的栈、席等,再把原浆调好,就连吃新鲜豆丝的配料———大蒜秧、红糖、腊肉等都不能忘记。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便正式开工了,为了抢时间,一般用双锅灶,这口锅里的豆丝饼在焖,而另一口锅的豆丝饼出锅,并快速重新上浆摊做,如此重复。

当然得要好多人帮忙才行,我们鄂州湾里的习惯是,今天你帮我做,明天我帮你做。因为烫豆折是一个繁琐的操作过程,要推磨,切晒、烧火、烫豆丝“掌勺”等工作,尤其是烧灶是个技术活,要配合灶台摊豆丝的步调,控制好灶里的火候,不大不小最好,火力太大,容易烤焦,火力小了,摊浆时又不易成形,导致豆丝饼厚薄生熟不一。

一般一家的劳力肯定会不够,所以定下来烫豆折的日子,会提前通知亲戚或者湾子里的人帮忙,其实也是平时没啥好东西招待,也借此机聚会一下。

总之,这一天的家中很热闹,我特喜欢这种氛围。乡里乡亲的,他们一边做豆丝,还一边拉家常、讲故事,这场景———锅、碗、瓢、盆碰撞声,你说他讲,浓烟薄雾绕满屋,豆丝美味四处飘香。一个农家做年味豆丝的任务,就这样不知不觉在乡土气息浓的热闹气氛中落下帷幕。

一个锅盖、两口锅同时操作,大火热锅,以掀壳(海贝壳)掀开,盖上锅盖,这时第一张一块肥肉在锅底一抹,底油防粘锅,师傅舀一瓢浆在锅四周一旋,用家乡的一种大河蚌壳做工具,将米浆均匀摊开,接着盖上锅盖。

这边烙着,另一口锅开始抹油,倒浆,摊平,将锅盖转移过来盖上,第一口锅里的就应该烙好了。这里就到了考验添火的功力了,烫豆折最好是用稻草把子,加入灶膛,火力上升很快,保温时,火力均衡温和,不会糊锅。

一个操作周期,两锅轮换衔接,既要保证熟,又不能烙糊了。小火烙制数十秒钟豆丝就熟了,师傅双手揭起放在倒过来的米筛上,让小孩端出,铺在木板上,待凉,再切成细丝。

全部烙完后,将饼状的豆折切成丝,等待大太阳晒干后,放入瓦罐储存,早上或晚上,煮一锅豆折,加上几棵经霜后的小白菜,自然的香甜,是故乡冬日里难以忘怀的味道。 

为了让豆丝能保存较久不坏,切好的豆丝,摊在栈席上晒上几日,直至晒干晒脆,用缸、桶、袋等储存起来,便成了农家的早晚餐点。

最值得一提的是晒豆丝,因为这个活儿基本被我们小孩承包了。

秋末冬初,太阳“温柔”,就是遇上好太阳,豆丝也得晒上三五天。家里面积小,无法摊开,于是家人挑上豆丝到田埂上支起麻仗晒。有晒豆丝自然就有“照看豆丝”,这是孩子们爱干的活。几家孩子在一起照看豆丝不仅好玩,更重要的是大家还可吃到另一种豆丝,即以石搭灶,用薄石片做锅,就地取来干丫毛做柴烤豆丝。这烤豆丝又脆又香,直接用手抓着吃。烤不厌多,吃不完的装在衣服口袋里,随时记起,即可摸出一把来。

烫豆折的仪式感还来自于吃热(活)豆折,过去每家一年只会烫一次,也只有这天,可以吃到活豆折(就是没有晒干的豆丝),这种现吃的豆丝不用切,一人就可吃一整张,在锅里烫时要多给油,要两面烫烤,把皮烫得黄亮黄亮的。

这种用油特制摊出锅的活豆丝,飘着浓郁的豆香,夹着大米的香甜软糯,趁热一顿就可以吃掉一两张……若再加上腊肉、大蒜秧等与新鲜豆丝翻炒,再包上酸菜,其豆香、肉香和米香混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至今想起来仍直咽口水。

豆丝其实有许多作用。作为冬天的食物有得天独厚的绝妙之处。寒冬腊月的晚上,下(煮)一碗青菜豆丝,放入几块糍粑,就着自己家里的腌菜,全家人暖暖和和的共进晚餐,也是一件十分舒坦惬意的事情。

豆丝用来招待客人。南方不像北方有面条,煮上一碗豆丝,打上几个鸡蛋也不算慢待客人。特别是过年到处拜年,往往是鸡汤或者是肉汤煮豆丝,再加上几个肉丸子,那是当年招待上等客人的最佳饮食。

豆丝还是一种赠送亲朋的礼品。农村人摊了豆丝,把豆丝作为礼物给城里的亲戚送上一些,让他们也跟着尝尝当年的新鲜豆丝,也会受到亲戚们的欢迎。

(0)

相关推荐

  • 散文 ‖豆花飘香

    散文福地杂志专辑 多年生活在异乡城市,再也没有与家乡的豆花相遇过,它一直盛开在我的梦中. 说起做豆腐,脑海中总是浮现三十年前在老家推石磨的情景.用石磨磨出的豆浆流淌着节日的喜庆和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之 ...

  • 做来的年,买来的年

    <做来的年,买来的年> 李文旺 在人世间生活了五十年 ,虽然也曾经多次走南闯北,但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亲爱的祖国.虽然有时候也曾羡慕那些能坐上飞机去异国他乡走走看看的人,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常常 ...

  • 老邢台人的最爱—邢台老豆腐

    老邢台人的最爱 邢台老豆腐,是邢台人的最爱,也是邢台一带的著名的小吃,通常老豆腐与火烧在一起吃,是邢台人的早点晚餐的标配. 邢台老豆腐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通常是这样说的,类于重庆的豆花,如同天津的豆腐 ...

  • 老界首的古家麻糊

    1947年10月1日,皖西北边陲的界首获得解放,新成立的界首市民主政府在首任市长乔道三的带领下,清剿周边匪患,确保一方平安,大力发展经济,加快恢复城市活力. 翌年春上,一对年轻的回族夫妻风尘仆仆地踏进 ...

  • 蕲春乡村专题民歌诗谣汇集:烫豆粕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题豆粑 宋鴻樂 秋打粗粮父母忙,豆掺麦面磨清汤. 张张烙饼真情在,卷卷团圆印吉祥. 题豆粑 吴红星 大米磨成细面浆,一瓢一扇一圆张. 剪来晒透收藏好,等到忙时作便粮. ...

  • 年 豆 腐

    年 豆 腐 文/孟计青 如果你是个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繁峙人,而且你还是个出生在农村里的农家小娃娃,你肯定和我一样,一进腊月,就心急火燎地盼着家里的大人给早早做年豆腐.不必讳言的是,那时候人们的吃 ...

  • 豆腐坊 / 李社峰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80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豆腐坊」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范薛鲁作品丨石磨里旋转的旧时光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想起了父母做的石磨豆腐.太 ...

  • 端午民间习俗

    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五月在古时为"恶月",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段时间天气炎热,雨水量也较大,微生物繁殖迅速,因此人最容易生病.为了避免"恶月"之 ...

  • 民间习俗考|小寒食、寒食、大寒食以及清明节的历史沿袭变迁

    民间习俗考|小寒食.寒食.大寒食以及清明节的历史沿袭变迁 文:枯木 <扫墓> 东风春雨至, 寒食杏花飞. 祭祖乡村外, 思亲不欲归. 春风春雨春季节,花开花落花满天.又到一年扫墓时,遍地尽 ...

  • 这些吉祥的民间习俗你还知道多少

    文/龙吟师傅 文/龙吟师傅 所谓人生礼俗,是人生转折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民俗.人们祈求在这一刻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转折期,带来吉祥和幸福.今天龙吟师傅就和大家来聊聊对吉祥的人生习俗你了解多少? 讨年庚 男 ...

  • 民间习俗:农村老家【家规】很经典!

    岑春徽/搜集整理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 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毫没有原 ...

  • 民间习俗:不能捡回家的东西,否则容易破财不吉利

    平时走在路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新奇的东西,特别想带回去.但是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带回去的,比如路边别人掉的一些东西,父母常常告诫不要捡回去.特别是下面这十件东西不能捡回家,还有这八种东西少往家里买,否则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与民间习俗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q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与民间习俗 在我的家乡垣曲东原,一直流行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风俗.东原人还把 ...

  • 各种民间习俗及称谓的来历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 ...

  •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

    元宵节印象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 ...

  • 二月二龙抬头风俗 传统民间习俗

    对于二月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陌生,但这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有许多的习俗,那么二月二龙抬头风俗是什么呢?传统民间习俗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二月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