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被远远低估的好书:江绍伦先生儒释道三部曲

江绍伦先生出生于1934年,1958年去加拿大读书,之后一直在美加等大学从事人文心理学科研究,是有能力从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经典的。同时他本人也有意识在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史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写这一套书的初心之一。

促使他写作的第二点就是他看到(至少在写书之时2013年)仍然有学者将中国传统学术与封建残余并论,并误导青年学生。所才开始奋笔疾书,写下《活用孔子:安身立命》、《活用老子:安心自在》和《活用禅宗:安宁自的》三本好书。

可惜的是在国内的读者中知之者不多,例如《安宁自得》这本书在豆瓣上竟然只有一条评论,可见在读者之中的影响力很低,与这本书的品质形成极大的反差。即使是在国学热的近十年这本书也没有风靡,这是值得探讨的,但是首先是推荐!

现仅以《活用禅宗:安宁自得》为例谈一下心得体会。

第一,作者的中国文化学养身后,三教经典相互引用,融会贯通。

姜先生出生于民国有很深厚的中学修养,尤其是诗文的素养极高,并且精于翻译中外诗歌。在他眼中儒释道三家融合一处。他从《易经》开讲,到禅宗立宗,再将禅的智慧、生活、美学和诗歌,期间各种经典相互引用,颇有“以经解经”的风格,但是又平易近人。

第二,作者的西洋学术功底,开阔读者的视野,从不同学科不同文明的角度理解中华经典的奥义,交相成趣。

例如,关于“我”、“空”等概念,作者引用了当代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比如“本我”、“自我”与“超我”,用“本我”来解释自身的欲望,本我始终使人处于“我要”的状态,而“超我”则是社会规范和外在权威,当“自我”不能协调这二者时,人就会产生矛盾、焦虑和痛苦。

拥有健全的自我,则不取巧,不操纵,不装饰,不欺诈,不盲目跟从,诚信而虚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以清醒独立的心活在当下,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统一在一起。这不就是禅宗认为悟的境界的心理学描述吗?

人大概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求有”,第二种是“求生”。求有者就是追求拥有的目的,包括了权力和财富等,这其实就是佛教上所说的贪嗔痴。而求生的人追求的是自己的独特存在,追求自己是什么所以,成为一个求有的人,就是一个充满爱,而不去役使别人,不把别人当作手段的人。其本身就是是自信的,快乐的,富足的,不再追求于外在。这不就是即是禅宗所说的了悟自性吗?

'我有'(自性)源于个人本真的回应力,它出自自我的判断和心声,从实践体验所得的清醒冷静,肯定自我也关心他人,有爱人和布施的能力。

放在儒家,这就是孔子教导我们的孝敬父母,教育子女。放在现代社会,即尊重他人,个性即人人平等。

同时,作者给出了现代心理学的方法,与禅宗殊途同归的路径来达到了悟自性的方法,作者或者现代心理学认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爱的关系、学习、知识和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解,让我们耳目一新,既感到先哲的领先世界的智慧,又在理性层面获得现代学术的厚重感。

第三,精研中外诗歌,以诗入文,不仅文笔优美,更能以诗歌作为解说的案例。

作者通篇引用大量中外诗篇,令人赞叹其中外诗歌的储备只丰富。例如在论述现代人的系统性焦虑时,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和哥德的名篇。在论述禅宗意境时,更是直接从中国古诗、日本俳句,甚至欧洲诗歌的意境和美学追求,大开眼界。

第四,作者作为中华文化使者的情怀溢于言表。

在作者的认知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一件“文化行李”(cultural package),它可能是沉重,尤其是在全球化(或者你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你公开展示这件行李是需要勇气的。就如同在人群中身着民族服装类似。

但是作者有这样的文化底气(也可以称之为文化自信),并认为这是祖先给我们的礼物,只不过这件礼物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才能得到。
正因为如此作者不断写作,以此想引起中国青年的重视、喜爱并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来继承这份祖先的馈赠。

这套书不是逐字逐句地注解或解读,而是作者学习的体会,用最小得篇幅将最美好的事物展现出来。初学者可得以入门,熟悉者可以品尝其独特视角。更能感受到意味长者对后学的殷切提携之心,从而获得支持和力量。

所以强烈推荐江绍伦先生的这一套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