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助你打通艺术史的任督二脉

现代艺术史的写作范式和学科制度于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我国,并影响至今。因此,我们学习与研究艺术史,自然需要了解以下问题:在西方,艺术史观念和写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伟大的艺术史家和里程碑式的作品?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艺术史是何时在大学中建立起来的?艺术史家的基本研究目标是什么,又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美学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此书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并以清晰的历史框架和平实的语言,系统呈现西方艺术史学的发展脉络。本书既可作为艺术史专业的学习参考书,亦可作为艺术爱好者的知识读本。
前言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十多年前,是我在课堂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目的是为学生勾勒出西方艺术史学发展的一个大轮廓,所以属于概览性的知识读本。我个人觉得,无论对艺术史专业还是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西方艺术史学都是应该了解的一个基本知识领域。即便是对于艺术生而言,学习这门知识也不无好处。我每年的史学课上都有不少艺术实践类研究生来听课,他们和史论系同学一起感受来自艺术史的乐趣。当然,课上课下我要求同学们精读与讨论的并不是本书,而是学术大师的原典,我的这本书只是参考手册而已。
我理解的艺术史学史,首先,是一部理解人类艺术创造的观念史,那些伟大的艺术史家对于视觉作品本身及其创造者精神世界的探究,构成了一次又一次奇妙的思想探险;其次,是一部艺术史学科的历史,也是现代学术史的一部分,可以让人们了解这门学科的缘起与发展,进而更好地理解当下艺术史的走势;最后,它还是一部艺术史写作的历史,可以带领我们领略那些伟大的艺术史家的文采与智慧。我认为,像瓦萨里、温克尔曼、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贡布里希和潘诺夫斯基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史家,每一位都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文化宇宙;对他们的思想及其与时代文化的关联,我们还了解得太少。他们的经典文本是西方人文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领略西方艺术与文化的窗口。
作为一名艺术史教师,我除了讲解西方艺术史与建筑史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翻译和介绍西方艺术史学名著上,也经常鼓励年轻学子这么做。只有静下心翻译经典,才能登堂入室。关键是语言,我本人也在和同学们一道学习西方语言,因为我们认识到,要深入地研究西方艺术史,只有一门英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习二外、三外,尤其是西方古典语言。与此同时,我认为,不但要译介大师作品和西方当红的方法论著作,还要大量引入与视觉艺术相关的基本文献,这样我们的西方文化史研究才能真正取得进展。这也是我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美术史里程碑”丛书的初衷。
此次修订,纠正了原版中的一些错讹之处,对一些章节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尤其是现当代部分。每章之后“进一步阅读”的中译本书目也增加了不少,反映了近年来译界的成果,至于译本质量,读者自会做出判断。这些书目中凡附有外文书名的著作,意指目前尚无中译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目中有少数作者的译名与本书正文不统一,甚至同一作者译名在各出版社出的书中也不统一。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史文献翻译的混乱现象。本书采用的译名,遵循“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的原则,而“名从主人”主要依据通行的人名译名工具书(商务印书馆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至于少数特例为何这么译,在此不便一一说明。为避免产生混淆,凡出现人名不统一的情况,我们在正文中附上其他译法,在 “进一步阅读”中附上本书采用的译名。
此外,国内学者关于西方艺术史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囿于篇幅,这些论文以及大量外文一手与二手文献不可能一一列出。不过网络时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读者可以登录中外学术期刊网站进行查阅,或通过访问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也可以方便地了解到不少相关内容。这个公众号是我的研究生们于2016年10月创办的,近4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我们学习与交流西方艺术史学的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
在公众号创办的第一期上,我特地从李格尔的方法论著作《视觉艺术的历史法则》(HistoricalGrammar of the Visual Arts)中翻译了一段文字以表祝贺。从中我们可以读到,百年之前的李格尔将艺术史比作一座大厦,外表结实但已露出“废墟”之相,但他仍然满怀希望地表达了大厦建成的美好愿景,请允许我利用一点篇幅将这个片断转引如下:
自艺术史学科诞生并开始构建艺术史结构以来,150年过去了。开始时,美学是总建筑师,她为这座大厦奠基,勾画蓝图,引导整个工程在未来建成。从地基上升起三座分部大楼:中央为建筑,两翼为雕塑与绘画。但是很快,显而易见许多艺术作品不能归入这三类。因此又增建了第四座大楼,立于中央大楼之后,称作工艺美术。接下来,这四座大楼都迅速而充满活力地拔地而起,升向蓝天。
但是建造者站得越高,就越面临不能自如观察的问题。他们凭着起初的一腔热情,冲得太快了。结果证明,其地基薄弱,在许多情况下,建筑材料未经细致挑选,准备得也不充分。当然,所有的不是全都落在了美学这位总建筑师的头上,她立即就被解雇了。人们发现必须对这座建筑进行加固。这并不是要求施行统一的、一致的构造工艺,重要的是,要将一切注意力与精力分别集中到各个分部的大楼上。此时就开始了艺术史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加固地基,对材料进行精加工—换句话说,就是专业化阶段。尽管构造工艺未被人遗忘,但工程进展并不平衡,也没有计划,因为缺少稳定的领导者。在一座大楼上施工的人不关心其他人的进展。结果,尽管四座大楼的确逐渐建造了起来,升向高空,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瓦解了。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承认这个问题的存在。今天,由于大厦缺少相互连接的墙角,所以尽管它的内部很坚固,但仍给人一种废墟的印象。是时候在这四座分部大楼之间建造起新的连接结构,再次赋予破碎化的整体以统一印象了。规划得以实现离不开眼界开阔与统一的、前后一致的建造工艺。谁来负责此事?美学一旦被晾在一旁,便不复存在。她已消亡很久,其影响只在分散的大学哲学讲堂之中尚存。不过她留下了一位女继承人,尽管年纪尚小,还未被命名,但她已经登台亮相了。她已然做出了些许努力,给未来带来了不少希望,因为这些工作利用了艺术史的经验教训。老美学要指导艺术史学科,而她的女继承人—如果你愿意可称之为现代美学—则热切地希望艺术史来教导自己。她认识到,她生存的权利就存在于艺术史之中。
“太阳底下无新事”,回顾数百年西方艺术史学史,其实诸如跨学科研究、艺术史的批判意识、对学科的反思、世界艺术史研究、学科的破碎化局面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被告知,艺术终结了,艺术史也将寿终正寝。似乎形式与风格研究过时了,人文价值也不那么重要了,已被新奇的方法论所取代。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扩大了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也造成了座座大楼高耸而基础薄弱的废墟奇观。这令人想起夏皮罗曾坦言,我们迄今还未有一个完善的风格理论—这意味着艺术史的基本问题还未解决。贡布里希也曾说:“我们有权要求艺术史关心艺术本身!我们对艺术仍然知之甚少。实际上,我想对我的同事们说,我们仍然没有一部艺术史。”而对于中国的接受者而言,该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哪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此新版面世之际,我向多年关注与使用本书的师友和同学表示诚挚的谢忱,并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这本旧书能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长期支持。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博士生陈明烨,他为此次修订整理了书目与插图,帮助查找了相关资料。
陈  平
2020年6月于上海大学
目录
前言
导论
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
艺术史与其他相关学科
西方艺术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艺术观念的变迁
西方艺术史学的引进与教学
第一章史前史
古代的艺术观念
色诺克拉底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与老普林尼《博物志》
旅行手册和艺格敷词
基督教神学框架中的艺术理论
过渡时期艺术史观念的萌芽
第二章瓦萨里与文艺复兴
阿尔贝蒂与吉贝尔蒂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笔记
批评家阿雷蒂诺
艺术家的历史:《名人传》
瓦萨里的艺术史观念
“北方瓦萨里”
第三章美术学院与古典理想
美术学院的起源
法国皇家美术学院
普桑与贝洛里
弗雷亚尔与费利比安
皮勒与学院论争
佩罗对古典教条的挑战
第四章温克尔曼与启蒙运动
考古学的兴起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古代艺术史》
温克尔曼的贡献及其影响
狄德罗和凯吕斯
兰  齐
雷诺兹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德语国家
第五章古典与浪漫的交织
德国古典美学
公共博物馆的兴起
19世纪博物馆与“成体系的艺术史”
卡特勒梅尔·德·坎西
歌德的浪漫主义时期
伟大的艺术之友
浪漫主义艺术史
第六章鲁莫尔、柏林学派和布克哈特
鲁莫尔与帕萨万
库格勒与柏林艺术史学派
布克哈特
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
第七章 19世纪的艺术批评
波德莱尔
托雷与尚弗勒里
龚古尔兄弟
普金与罗斯金
佩特与文艺复兴
第八章走向艺术科学
丹纳的环境决定论
建筑史:森佩尔、弗格森和古利特
莫雷利与绘画鉴定
卡瓦尔卡塞莱与克罗
施普林格
格林、尤斯蒂、托德和博德
第九章维也纳艺术史学派
创建之初:艾特尔贝格尔与陶辛
维克霍夫
李格尔
艺术意志
斯齐戈夫斯基与德沃夏克
施洛塞尔
新维也纳学派
第十章世纪之交:广阔的地平线
法国:库拉若与明茨
意大利:文杜里与里奇
美国:贝伦森
英国、北欧及低地国家的艺术史家
德国:戈尔德施密特、弗格和沃林格尔
俄罗斯早期艺术史学
第十一章形式主义艺术史与艺术批评
费德勒与纯视觉理论
施马索与克罗齐
沃尔夫林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
罗杰·弗莱与克莱夫·贝尔
福西永
格林伯格
第十二章图像志与图像学
图像志
马勒与法国学派
瓦尔堡
瓦尔堡研究院
潘诺夫斯基
现代图像学的原理与方法
其他图像学艺术史家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社会艺术史
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豪森施泰因
安塔尔
豪泽尔
克林根德尔
第十四章 “学术迁徙”与英美20世纪艺术史家
美国:纽约与普林斯顿
哈佛与耶鲁
夏皮罗与布朗
詹森与艺术通史教材
库布勒与阿克曼
意大利:萨尔米、隆吉与小文杜里
英国:佩夫斯纳
肯尼思·克拉克、布伦特与萨默森
法国:弗朗卡斯泰尔与沙泰尔
德国:巴特与考夫曼
第十五章艺术史的心理学维度
艺术家传记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与克里斯
格式塔心理学
贡布里希
讲述艺术的故事
第十六章艺术史的新视野
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艺术史家与批评家的双重身份
“新艺术史”思潮的兴起及其背景
语言、图像和社会
德国二战后至当代的艺术史家
新马克思主义社会艺术史
艺术史与符号学
女性主义艺术史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陈平,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中国美协第三届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西方艺术史、艺术史学史、建筑史,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0)

相关推荐

  • 仲呈祥 | 艺术学的神圣职责

    作者 仲呈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学升门十年:未来的展望] 2020年6月2日晚上的"云中相会"网上论坛,大家在一起,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学术会餐,也可以看作第七届国务院学位 ...

  • 夏燕靖|中国学界对艺术史概念的理解

    2021年 第01期 夏燕靖 男,浙江临海人,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史论. 在中国,"艺术"概念古已有之,儒道和禅宗思想文化中渗透有许多关于艺 ...

  • 范白丁|艺术科学的时间观及其历史发展模型

    编者按:随着艺术科学在19世纪后半叶的兴盛,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线性叙事的历史发展模型.历史主义.黑格尔主义.心理学研究等方面的思想观念,构成了现代艺术史时间观改换的诸种可能因素及前提,共性特 ...

  • 【大家印象】刘敦愿:一位错时的美术史家

    ▲ 刘敦愿(1918-1997) 刘敦愿的目标,在于参照西方古典美术史的写作,在田野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构建以青铜艺术为中心的中国古典美术史体系.遗憾的是,他的这些认识提前于学科发展,提前于时代.特邀请 ...

  • “新起点·新理念·新使命——2021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暨第三届学术研讨会”...

    2021年4月24日上午,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四川音乐学院联合主办.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承办的"新起点·新理念·新使命--2021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暨 ...

  • 曹意强|考古学与艺术史——“共生”的学科

    传世遗物无非是实物与文献记载,历史的终极目的是要借助这些遗物复活人类的往昔,其中最重要的是已然消失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即"精神领域"方面.因此,19世纪现代历史学兴起以来一 ...

  • 长北:论21世纪艺术史研究走向

    论21世纪艺术史研究走向 21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将表现出明显的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走向.笔者从艺术学的诞生和中国学者的应答.门类艺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学者对学科自律性的认识.文化一体化的趋 ...

  • 曹意强|中国美术通史的观念

    编者按:2016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曾刊登曹意强教授的文章<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旨在倡导如何在国际艺术史的参照系中去发掘中国艺术和画论的独特价值.具体内容可参见文末链 ...

  • 美术学

    折叠 编辑本段 学科简介 主干学科 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 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绘画写生. ...

  • 『雕塑头条』孙振华专栏 | “八五”历史的真实叙述何以可能 ——关于“八五美术史实考据”

    ▲ 文/孙振华 2015年,"八五美术运动"三十年.这一年关于"八五"的回顾.阐释.研究成为热点. 本年度湖北美术馆论坛的主题是"八五美术史实考据&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