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88】钟起明||悠悠古戏台……(散文)
主编:非 鱼
“小河、木桥、古樟、杂货店,坪前黑压压的人群挤着争看傀儡戏......”这是一代文豪鲁迅在其作品《社戏》里描写的场景。时光荏苒,岁月的风雨丝毫没有冲淡人们的记忆,四十多年前,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镇洋坊村东华山小组的中心地带,一棵四百多年的古樟树下,掩映着一座古戏台,古树后侧一条古城河蜿蜒而过,一座木桥横跨小河东西;古樟旁一间小卖部及古樟前的一块空坪上,每天总是聚集着众多村民嬉笑闲谈......如此景象不正就是《社戏》场景的绝版再现吗?
据当地老人回忆,这座古戏台始建于清朝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传,当年一位姓钟的大户人家,平生乐善好施,是当地有名的大好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娶了三房姨太太,但不知何故,直近花甲之年,膝下仍无一男半女。眼看着万贯家财无人继承,这户人家一咬牙又娶了一年轻貌美女子为妻,婚后第二年,终于喜得贵子。当晚,这位钟姓老爷梦见一白发银须的老者立于床前,告诉钟老爷因其前生作恶多端,上天惩罚他不得子嗣,社公菩萨念其今生做了很多善事,有悔改之意,于是奏明上天,准许送来一子。
第二天,一梦醒来,钟老爷感恩社公菩萨美意,立即捐出一百块大洋,在村中央的社公庙右侧,兴建了一座戏台。戏台完工之日,邀来戏班子唱戏七天。一来感谢社公菩萨的恩德,二来为村民祭祀社公菩萨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从此,这里便成了这个山村的活动中心。每年的正月、九月,戏台上总是灯火辉煌、戏目精彩,戏台下也是谈笑风生、人气旺盛。
这座古戏台长七米、宽八米,分上下两层瓦房,墙体为土打垒,檐柱和楼板为木质,颇具江南房屋结构特色。这座见证当地百年历史的古戏台,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情缘。
1932年初,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受到王明、博古错误路线的排挤,最后被完全剥夺了领导权后,来到距东华山村3.1公里的东华山寺养病。因东华山村与毛主席养病的东华山寺同名,所以毛主席一上山就兴致盎然,经常走山路到村子里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1932年元宵节这天,东华山村古戏台上正在上演精彩的古装戏,酷爱看戏的毛泽东悄悄走进观演的人群之中。古戏转场的间隙,一位眼尖的姑娘突然认出了看得入迷的毛主席,顿时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纷纷向毛主席招手致意。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与现场群众亲切交谈,向村民讲述革命道理,耐心倾听群众疾苦。当大家了解到毛主席受到不公正处理的情况后,一个个愁眉紧锁,但又不知道怎样安慰他。毛主席见状却反而异常平静地说:“大家不必为我担心,再大的困难都会过去。我们共产党人只要坚定革命信念,终将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此后,毛主席和夫人贺子珍一有空便来到东华山村,以古戏台为落脚点,与群众拉家常、谈国事,深入村民家中访贫问苦,动员民众参加革命。贺子珍还在戏台旁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书廊,义务教群众和贫苦农家的孩子识字。每逢临别时,村民都会自发将家中的鸡蛋、红薯、芋头等农产品,当作礼物送给毛主席。一来二往,从东华山寺到东华山村的这段山路,硬是被毛主席和贺子珍用信念坚定的双脚踩了出来,后来当地人将这条蕴含红色记忆的山路,称为“红色信念路” 。
踏着振兴发展的脚步,如今,东华山这个红色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干部群众以浓厚的红色情怀和历史担当,克服困难修通了“红色信念路”,修复了“百年古戏台”,兴建了“一座振兴桥”,扩建了“一条致富路”......枝繁叶茂的古樟树,映衬着幢幢白墙灰瓦的新居,与沃野田畴中的五颜六色的庄稼,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自然图画。
悠悠古戏台,郁郁古樟树,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开启美好幸福未来的璀璨标杆。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钟起明,男,1963年8月出生,江西省瑞金市人。现为瑞金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在中央和省、赣州市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及电视专题片一百三十多(条)部,发表文艺作品及专业论文若干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