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的最强解读来了,用好银翘散不要找大夫,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用它!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引子

中医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即在收集了基本的证据(症状、体征)后,审症求因,依证选方,加减用药。正如《论衡》所言:“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好的中医就像一个私家侦探,而疾病就像一桩桩案件,需要在收集有效证据(病情)的基础上,合情演绎,抽丝剥茧,找到罪魁祸首(病根),然后才能更快地将元凶缉拿归案(治好疾病)。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难在坚持,难在入门,为了帮助大家打好中医基本功,练就一身治病本领,本公众号特推出“跟我学中医”板块,请自觉坚持学习,前方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功在当下,每天坚持十分钟的学习,你和别人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开,明天定能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今天要介绍的方子出自清代温病名医吴鞠通之手——银翘散。

温病学未形成之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对外感病的治疗,基本上是以《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为依据。温病初起,邪在肌表,冶宜疏散。但因温为阳邪,易伤阴液,若纯用辛温方药发汗,“未始不伤阴也”(《温病条辨》卷1)。所以,吴氏进一步指出:“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温病条辨》卷1)。此说未免太过绝对,但无可否认,清代温病学的兴起已势不可挡!

银翘散

[组成]

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苦桔梗六钱(l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饯(12g),生甘草五钱(15g),荆芥穗四钱(12,g)淡豆鼓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

[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卢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本方主治温病初起表热证。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温热论》)。肺合皮毛与卫气相通,肺为表中之里,卫为表中之表,本方证病位在肺卫。

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风温表证之发热恶寒,与风寒表证有何区别?温为阳邪。邪热与卫阳相争,二阳相加,遂呈“阳胜”之病理变化,故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寒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为特点。

点击视频,直接观看!

汗之有无,与邪在表或始入里有关。温病初起,邪客肌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毛窍闭塞,故为无汗;若风热入里,热邪渐甚,热性升散,迫津外泄,则可见有汗。然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每致卫阳郁遏而开合失司、所以纵使有汗亦多不畅。

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宜,则见咳嗽。

咽为肺之门户,喉为肺系,风热搏击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肺系不利,则见咽喉红肿疼痛。

温热之邪易伤津液,故一般温病过程中多有口渴见症,但由于邪热伤阴的程度不同,故渴的微甚亦有区别,温邪在卫分的口渴症状是较轻的。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俱为温病初起之佐证。

综上,此证因有寒热咳嗽而知病在肺卫因其热重寒轻而知病性属热因有口渴而知津液轻度受损。审证求因,此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而偏卫表。

本方证既有风热在表的卫分证,又有热毒袭肺的肺热证,治法上不仅要疏散卫分之风热,又需清解在肺之热毒。因温病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搏击气血,蕴解成毒,且多挟有秽浊之气等特点,立法须防患于未然,“截断” 病势的发展,亦当清热解毒。因此,针对本证,当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立法。

方中银花味甘性寒,能“散热解表”(《本草纲日》卷18),“清络中风火实热,解温疫秽恶浊邪”(《重庆堂随笔》卷下);

连翘味苦性微寒,“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为治风热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银花、连翘二药气味芳香,既有轻宣透表,疏散风热的作用,又有清热解毒,辟秽化浊功用,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而成毒及多挟秽浊之气的。

薄荷辛凉,“散风热,清利头目”《医略六书.药性切用》卷1);

牛蒡子辛苦而寒,“入肺解毒利咽”。

传承古老医术,弘扬中医文化
为健康保驾护航。

经方医学频道

微信公众号:jfyxpd

荆芥、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合,可增辛散透表之力。

以上四药同用,助银花、连翘发散表邪,透邪外出。

热已伤津,当生津以止渴。

芦根“性凉能清肺热……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竹叶“止渴,除上焦烦热”(《本草分经》)

二药同用,清热生津,既可增强清热之功,又可补充受损之津。

肺气失宣,肺系不利,故配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

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

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滑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气,即取服,勿过煮”,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风热表证.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可辨证用于多种疾病,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腋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卫分风热证者。皮肤病如湿疹、风疹、荨麻疹、疮痈步肿,亦多用之。

加减法

胸膈闷者,乃挟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使邪外出,而防其入里侵袭膻中。

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项肿咽痛苦,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衄者,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

咳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

二、三日病不解,热渐入里,但此时邪仍在肺,故仍用本方,但应加入地黄、麦冬清入里之热,兼养阴生津,防邪热耗伤津液。若仍不解,则为邪重热甚.或见小便短者,为热已伤津,故又当加入知母、黄芩、栀子,合麦冬、生地黄以清热生津。

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出而见本方证者,宜加葛根、蝉蜕以助麻疹透发;

疮疡初起而见外感风热证者,可酌加紫花地丁,野菊花以解毒消痈。 

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煎服方法,因方中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于外感风寒及温热病初起则当禁用。

名家注解

张秉成:“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吴氏《温病条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温病,与瘟疫之瘟不同,而又与伏邪之温病有别。此但言四时之温邪,病于表而客于肺者,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喉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咽之结而上行。此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成方便读》卷1)

李畴人:“治温邪初起。以牛蒡宣利肺气而滑利窍;豆豉发越少阴陈伏之邪,为君。以银花、连翘甘凉轻清,宜泄上焦心肺之邪为臣。荆芥散血中之风;薄荷辛凉,宜肺胃之热而遣风;竹叶消心肺;甘、桔解毒开肺,载诸药上浮;芦根清胃热,合辛凉轻剂而治肺胃上焦风温,但热无寒。咳嗽不爽,加杏仁、象贝;口燥,加花粉;热重加山栀、黄芩;脉洪口渴,石音亦可加;吴氏以银翘散为主,治津气内成之人。”(《医方概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