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40年 | 第一集:报春的燕子
四十年
文学
我 们 共 同 见 证
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文学的力量。
娱乐广播自9月7日起推出10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文学40年,我们共同见证》。在这10集节目中,我们将一同回顾新时期文学的复苏、新写实与先锋派的创新、“陕军东征”的轶事、茅盾文学奖的荣耀、港台文学的引进、儿童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壮大、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学……
悠悠四十载,赏文学之美,忆时代风华。
第一集:报春的燕子
1977年,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如大病初愈,虽心有欣喜,却依旧虚弱、甚至胆怯。这一年的11月,正值壮年的刘心武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出乎刘心武的意料之外,这部小说引起社会强烈的共鸣和空前的反响,那年的寒冬竟生出了春和日丽般的明媚。《人民日报》在当年对《班主任》的评价是,“这是一只报春的燕子,报告大家春天到了。”
刘心武作品《班主任》
崔道怡老人现年八十多岁,曾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编辑,是他一手发掘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回忆过往,他激动不已:“《班主任》的发表为当时整个社会带来了空前绝后的轰动性反响,人们把文学作品和当时的政治气候关联,那个时候发了那样的作品折射了当时社会上的政治动向。”
记者于丹采访《人民文学》时任编辑崔道怡
《班主任》讲述了文革对青少年造成创伤的故事。刘心武从1961年至1976年在北京十三中从事了十几年的教师工作。多年与孩子们接触,让他痛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切断了年轻人和四种文化的联系,“一个是中国古典文化;然后又切断了和五四以来白话文学的联系;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1949-1966年这17年的文学也被否定;最后,所有的外国文学基本上也切断联系了。年轻人和这四种文化都切断了联系,这一代人怎么成长?”所以,刘心武在《班主任》当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部小说也拉开了人们反思十年劫难的序幕。
伤 痕 文 学
《班主任》发表9个月后,1978年8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这部同样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伤害的小说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此后一大批反思文革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它们一同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文汇报 · 伤痕》——卢新华
在伤痕文学的影响之下,又产生了与之一脉相承、但内容与形式有了更大发展的新的文学流派——知青文学。
知 青 文 学
梁晓声198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是其中代表性作品。它以知青返城为历史节点,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
梁晓声作品《今夜有暴风雪》
《今夜有暴风雪》曾感动了无数读者,李爽也是其中之一。今年64岁的李爽退休前是一名银行职员,他17岁成为一名知青,23岁返城,“在读小说的时候,我心里头都在流泪,被梁晓声这么深刻、宏大、生动的故事而感动,它展开了上山下乡时代众生相的一个宽阔的画卷。”李爽回忆。
曾经的知青李爽
作家梁晓声曾在北大荒度过了六七年的知青岁月,知青生活溶入他的血液,同时也为他提供了文学创作的源泉。从一开始创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今夜有暴风雪》,再到后来的《雪城》《年轮》,梁晓声成为知青文学的领军人物,也成为知青们的代言人。梁晓声说:“上山下乡是文革大运动中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一千几百万青年的青春和他们学习的权利。好多知青下乡的时候还是未成年人,十六七岁,甚至有的年龄只有十五岁,这一点你仔细想想是多么令人心疼。”
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知青作家在对现实的写作中,表现了那一代人的成长,以及对社会的思考。这些作品,从个体进入了整体,从物质的生活进入了精神层面的生活,它是一个不断深入深化的过程。知青文学对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小说,都有很多的启发。”
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丽日高照,春风怡人,鸟声轻脆,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花园正在慢慢丰富而灿烂起来……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娱乐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