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松腰功法教你如何练杨式太极拳!每个习武者都必须要掌握的身法“松腰功法”

杨式太极拳的松腰功法是每个习武者都必须要掌握的身法,腰在练习太极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太极拳重视的是用腰带动四肢,若腰部练不好,动作会很僵硬。

一、松腰下坠功法

1、着重练松腰椎、尾闾、臀部的骨肉,腰椎、尾闾、臀部节节贯穿的松开之后,上身放松的大部分重量,通过骨盆的左右股骨尖沉淀淀的压在凳子上面。

2、对此也有左虚右实(左骨尖较轻、右骨尖较重的压在凳子上)和右虚左实(右骨尖较轻、左骨尖较重的压在凳子上)的练法。拳式中弓步、马步、开立步等步型都要松腰塌胯之势,练习时先松腰后塌胯。

3、如有松腰下坠的坐凳之势,就会做到松腰塌胯和尾闾下坠,这是松腰功中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4、尾闾下坠是比松腰塌胯更深层次的练法。尾闾穴位于腰尾骨端与肛门之间,所在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

5、练习时自然放松的尾椎在松腰塌胯的状态使尾椎根部向下卷沉,向前托起小腹的丹田。这样就使尾闾中正的往下垂、向前扣,要恰到好处才行,不要下垂过多,也不要前扣过多。

二、松腰出脚功法

1、这个步骤重点在于以腰带动虚脚迈出去,实腿膝部稍微弯曲,膝盖后面为承力点,这样膝盖受力较小。

2、虚腿的腰椎以下部位往前面斜下方向松出去,轻轻的脚跟落地;接着放松踝关节,脚掌、脚掌相应贴地。同时胸椎、颈椎以上部位往上松。是上下对拉松开之势。

三、松腰沉提功法

1、着重练整杆腰上下对拉拔长的松开。立身中正的自然站立,两脚相距一拳之宽,实腿这边身虚领顶劲、松腰塌胯,垂臀,尾闾下坠,松膝,松踝关节的沉到脚跟,髋骨、股骨、胫骨与脚跟贯通似打桩的立于地下。

2、实腿松沉的同时带动虚腿脚跟、脚掌提起离地,尾闾借助沉到实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使骶骨、尾骨向前翘,通过股骨的杠杆发力撬动虚腿之膝弓出去。实腿下沉一点,虚腿相应上提一点,虚腿之膝相应弓出一点。

3、后实腿的胯托住前虚腿的胯,骶椎呈后凸弓状。腰脊、胸部在头部、颈部的引领往前松,托胯时腰椎和腰脊呈弯弓的形状。松沉时实腿膝部有弹性的微曲,不能有懈跪的膝部弯曲。

如何做到松腰松髋

1、杨式太极拳动作要领之一就是“松腰松髋”,这也是身体重心沉下来的根本。

2、要想做到腰髋的松沉,首先要明白主力腿的膝关节是挺直,还是微屈。

3、譬如左弓步,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蹬直,膝关节向正前方。

4、既然是蹬直,既然是膝关节向前方,则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顶髋、僵直状态,必然产生右膝关节挺直,右踝关节紧张的现象。

5、因而出现向后突臀、向前俯身、左右歪髋的现象,不可能达到松沉的要求。

6、同样是左弓步,如果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自然蹬直,膝关节微屈,膝关节不是向正前方,而是微外撑,与右脚尖在同一45°方向,符合杨式太极拳开裆圆胯的动作要领。

7、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和顺、自然状态,从根本上保证了柔韧性和灵活性,避免了僵硬死板。

8、这时,做到腰髋松沉就较为容易,身体重心就可轻松地沉下来。

9、达到呼吸沉下来,重心稳下来,心态平和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十要介绍

1、松腰

2、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3、分虚实

4、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虚灵顶劲

6、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7、含胸拔背

8、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9、沉肩坠肘

10、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11、上下相随

12、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13、内外相合

14、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15、相连不断

16、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7、动中求静

18、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19、用意不用力

20、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