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被称为文体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 杨早·早茶夜读359
359丨长河
杨早金句
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这样一些人,做着这样一些事。他们跟现代世界是有交流的,同时也是隔膜的。
沈从文被称为文体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 杨早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小说民国七月最后一周共读沈从文的《长河》。
我是杨早,我来做点评。
听说沈从文的后人现在基本不接受“选本”的请求,就是我要出版一本,比如《现代作家散文选》,我去请求沈家说:可以授权吗?基本上不接受。
为什么不接受?听说有一个原因,是选来选去,不是《边城》,就是《湘行散记》,几乎置沈从文别的作品于不顾。其实这种选法,虽然依据大众的熟悉程度,但真的是特别偷懒的做法。
某种意义上说,《长河》应该是《边城》的升级版。过了八年以后,沈从文开始慢慢的有了新的变化。《边城》和《湘行散记》可以看成一组,是对湘西人情美、地方美的描述和追怀,但是到了《长河》,还有《湘西》这两本书的时候,沈从文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说《边城》和《湘行散记》写的是湘西的“常”,那么《长河》和《湘西》写的是湘西世界的“常”和“变”,而且是以“变”为主。
沈从文在《题记》里面批评两种人,两种“时髦青年”,一种是“公子哥儿”,这种人迷恋物质,“特别长处是会吹口琴,唱京戏,闭目吸大炮台或三五字香烟,能在呼吸间辨别出牌号优劣,玩扑克时会十多种花样”,就是说得像一个“顽主”——有点好笑的是,他后来的得意弟子汪曾祺有点儿靠这一路。
还有一种是说“普通学生”,“有点思想必以能读某某书店出的政治经济小册子,知道些文坛消息名人轶事或体育明星为已足”。这就是跟现在的这帮——我自己造个词叫做——“公号青年”差不多,基本上是从公号和微博上吸取知识和信息。
沈从文又说:“这些人都共同对现状表示不满,可是国家社会问题所在,进一步的实现,必需如何努力,照例全不明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长河》的写作,实际上是为了让青年人知道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了解大片的中国土地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或者如汪曾祺所说,是在“吃什么”和“想什么”。
无独有偶,在1940年代《长河》——这部作品是1938年连载的,但是它正式出版是1945年——出版差不多同时,出现了大家熟悉的《围城》。《围城》中也有一段写上海的知识分子,辗转流离到湖南教书。这一段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内陆的认知,但是其实这个认知其实是隔膜的,不见得是多么深入的理解,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落难的感觉。
与此对照的是,长沙联合大学迁往云南的时候,出现的湘黔滇学生旅行团,有闻一多与穆旦。这段旅行其实也是给了当时很多北平的天津的或者是上海的,京津沪这些学生以一个痛切的认知,内陆是怎么样子,内陆跟他们熟悉的这种花花世界,或者说现代化的西洋化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这种印象,在后来未来的八年当中,还会继续地加深。所以抗战是一个契机。当然抗战对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但是同时它也确实是在战争中达成了东部和西部的某种交融。
在这个背景下来思考《长河》的写作,就很有意思。因为沈从文本人就是一个先行者,率先走出了湘西世界。1922年到北京,到1938年写出《长河》,中间17年时间,他经历了都市的种种,繁华也好,荣誉也好,困难也好,失意也好,都在他的笔下慢慢地涌现。
另外一点就是,沈从文被称为“文体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一直在探索小说形式的变化。
比起他早期的这些作品来说,《长河》就显得很不一样。大家读《长河》的时候,就像白水说的,它会显得很有杂质,这种杂质的表现,在于它并没有非常认真地去描写一个个的人物,更不要说故事情节。它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同样也没有非常完整的人物。它的作用在于它要写出湘西世界里面的味道,这是沈从文追求的。
这在1930年代末,其实已经是一种非常先锋的艺术创作理念。沈从文没有喝过洋墨水,他应该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西方的创作思想,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天赋,以及他对小说的热爱,在1930年代末就已经有了这样自觉的意识。
我们看《长河》里面一段段,就像舞台的幕布一样,揭开来又关上,又揭开来,每个人在里面生活、走动、说话,很有意思,它跟之前的不管是《边城》也好,《萧萧》也好,《丈夫》也好,甚至《顾问官》也好,它都不一样。
沈从文不在乎是要写某一个人怎么样,而是要通过这些人的言行,写出湘西那种风情,或者说那种变化和它的传统之间的冲突。
所以可能你在看完了《长河》以后,你仍然对情节记得不是那么的鲜明,也没有非常浓烈的画面感,但是你会有种感觉,就是:正在慢慢一点一点被冲决的变化的这么一个乡下世界。
如果你理解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沈从文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他就是想让你知道,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这样一些人,做着这样一些事。他们跟现代世界是有交流的,同时也是隔膜的。我觉得《长河》的重要的一点在于这里。
而由于这种艺术上的探索,让《长河》其实成为了沈从文中后期解释空间特别大的一部作品。但是很可惜的是,知道和阅读《长河》的人远不如《边城》多。经过这周共读,我觉得大家都摸到了自己想摸到的一些东西,但是又不可能是搜罗净尽,因此还有很大的阅读空间。
我自己觉得对《长河》的阅读也还可以在在不断的进行当中,比如说不管是从《申报》在当时的位置——以前有人做过”湘西世界的传媒空间”,还是整个湘西世界的权力变化,或者是湘西世界的风俗改换等等。这些层面,都是还可以继续把《长河》往深入推进的。
好,今天的点评就到这里。坦白说,我今天挺累的,就顺着自己的印象讲了一通对《长河》的想法,还是希望你能够自己去读一下这部作品。
这就是今天的早茶夜读。下个月我们会阅读丁玲。期待下次再见。
本周主题书
2019.7.22~2019.7.28
「长河」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丁玲
下期主题
边城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