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卷8逸文诗解1法公去私非刑非戮
《慎子》卷8逸文诗解1法公去私非刑非戮
题文诗:
行海有舟,坐而至越;陆行有车,立而至秦.
远途有械,安坐而至,厝置钧石,察锱铢重,
禹则不识;悬于权衡,氂发不差.不待禹智,
中人之知,莫不识之.不聪不明,不能为王;
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海山争水,海必得之.
礼以从俗,政以从上,使以从君.贵贱之礼,
国有而无,贤不肖礼;有长幼礼,无勇怯礼;
有亲疏礼,无爱憎礼.法功莫大,使私不行;
君功莫大,使民不争.立法行私,私与法争,
乱甚无法;立君尊贤,贤与君争,乱甚无君.
有道之国,法度立则,私议不行;君主立则,
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国之大道.
河下龙门,流逝如箭,驷马以追,弗之能及.
有权衡者,轻重无欺;有尺寸者,长短不差;
有法度者,诈伪无巧.有虞之诛,幪巾当墨,
草缨当剿,菲履当刖,艾鞸当宫,布衣无领,
当大辟罪,此有虞诛.斩人肢体,凿其肌肤,
谓之曰刑;画其衣冠,异其章服,谓之曰戮.
上世用戮,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原文】
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秦、越,远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
厝钧石,使禹察锱铢之重,则不识也;悬于权衡,则氂发之不可差。则不待禹之智,中人之知,莫不足以识之矣。
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
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也。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
河之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
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剿,以菲履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译文】
海上游动,安坐而到达越国,因有船舟; 陆上行走,立足而到达秦国,因有车马。秦国、越国路途遥远,安稳乘坐而到达,因为器具。
分列轻物重物,让帝禹审察其中的轻重之差,就不能识别。悬挂在秤锤秤杆上,就一毫一厘也不会差错,就不用等待帝禹的智慧,寻常人的知识,无不足以去知道了啊。谚语说:“耳朵不灵敏眼睛不明察,不能够成为一国之君,眼睛没瞎掉耳朵没聋掉,不能够成为朝廷重臣。” 大海与群山争夺流水,必是大海夺得。
礼仪依从民俗,政治依从上位,调遣依从君主。国家是有划分尊贵卑贱的礼仪,没有划分贤明不肖的礼仪; 是有划分年长年幼的礼仪,没有划分勇敢畏怯的礼仪;是有划分亲近疏远的礼仪,没有划分喜爱憎恶的礼仪。
法度的功效,没有比导致私欲不能成功更大的; 君主的功效,没有比导致民众互不相争更大的。现在建立法度而徇私谋利,是徇私谋利与公法制度互相争斗,这样的动乱会比没有法度更为严重; 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是贤人与君主互相争斗,这样的动乱会比没有君主更为严重。因此政治清明的国家,法度确立就不可以私下议评,君主确立就贤人不会尊贵。民众统一听令于君主,事件依据法度来审断,是国家的正确道路。
过渡龙门那样的河峡,就像射出的竹箭一样瞬间流逝,驾驭马车追逐也不能赶及。
有秤锤秤杆,不可以靠轻重来欺骗; 有量度标准,不可以用长短来增减; 有公法制度,不可以凭计谋来诈伪。
舜帝时代的象刑,用黑巾布蒙头当作墨刑,在头上扎草当作劓刑,把犯人一脚涂黑当作刖刑,将两脚穿上不配的鞋当作宫刑,以穿没领的上衣当作死刑,这些是舜帝时代的刑罚。斩断人的肢体,破损人的肌肤,叫做'刑’,在衣冠画上特殊标志,穿上异常着装,叫做'戮’。上古世代用戮而民众不会犯罪,当今世代用刑而民众不依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