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牧青:漫谈旅游胜境、环境和情境

摘要

毋庸置疑,近年的旅游产品及产业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应着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的不断演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从大众到小众,从低端到高端,从跟团到独行,个性化、尊享化、定制化旅游既是潮流,也是未来。

【正文】

刚看到一篇文章,题为《武汉疫情之后,中国即将发生的10大变化》,作者是水木然。大体是说,疫情过后,从线下到线上发展的10个加速替代: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体验式场景对传统实体店,线上获客方式对对传统获客方式,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线上办公对传统办公,免费对收费,新型医疗对传统医疗,智慧城市对传统城市,现代化治理对传统治理,新生活方式对旧生活方式。
旅游业迎来分水岭,是必然,更是现实。只是这场疫情可能加速旅游常态的转化,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现代旅游需求所决定的,疫情只是催化剂。
依我看,“替代”有些绝对化,但转化与兼容是一定的。且远不止这10个方面的变化,单就这10个方面讲,不少与旅游相关,如:体验式场景、线上获客方式、免费、智慧城市、新生活方式。尤其是新生活方式——从官方提出的美好生活,到老百姓世代企求的健康生活。
我不妨从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说起。借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学说,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简单而论,无非是消费的三个层级:生存、发展和享受,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生存-生活-生命,这是人类“一生”的三个阶段。
如果说,从生存到生活,对应的是从旅行观光到旅游休闲;那么,从生活到生命,对应的应该是从旅游休闲到旅居度假。
这一演进对于旅游业的影响,首先在于旅游吸引物的变化——旅游核心吸引物不再仅仅是景观,更在于环境。确切的说,是景观与环境的兼容。当然,无论景观还是环境,都包括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
进一步诠释:自然景观是胜境,人文景观不只是古代的遗存、遗迹、遗址、遗物,还有一切带有人文价值的建筑和物品——现代的,未来的。
对于自然环境,当然是自然生态,空气、气候、水质、土壤、植被、有机食物等;更关键的是人文生态环境,包括淳朴的民风,以及醇厚的乡情、乡礼、乡音等。
但是,环境之外,还要融入人心,这就是情境,正所谓友好型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是谓天人合一。
所谓情境,是在特定的环境、心境下生成一种情愫,生发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叠加、生境与心境融合的物象、景象、气象和意象。
对此,不同的人在一年不同的季节、一天不同的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知和领悟。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晨晓暮晚,心境不一,风景迥然,各有千秋;甚至此时此景,遇见不同的人,想起不同的事,都能进入不同的境界。
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现代人无不向往陶翁的桃花源。我们已经平添了几分过去士大夫才有的情怀与意趣,自然景观也罢,乡野景观也罢,小镇风情也罢,都应该多一些“境”的元素,而不止是生硬的造“景”,要有品位,有意味,有回味。
综上,与旅行观光、旅游休闲、旅居度假三个阶段对应的“三境”应该是胜境、环境和情境。
唐代禅师青原惟信有关于”山水”的三句偈语,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不断升华的三重境界,虽然说的是山水,却已跳出山水,浸入了人文化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滋养,不但有胜境,即所谓景观,还融入了环境,乃至情境。有辩证,有顿悟,有升华。
景因境而胜,境因景而显,情因境而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一个从自然观光到陶冶性情的精神升华过程。是谓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然后情随境变、心随境转、意境融彻。
对应着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的不断演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换代,近年的旅游产品及产业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众到小众,从低端到高端,从跟团到独行,个性化、尊享化、定制化旅游产品不断迭代,未来谁跟紧了现代旅游消费需求,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独立潮头。
本文系马牧青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