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常态

新学期 新常态

作者:李广生

电话里告诉老太太今天回家。马上就要开学了,想着回家多蹭几顿饭。她明察秋毫,也可以说善解人意,立即明白我的意思,问我想吃什么。像很多大领导一样,问我只是客套,她自己早有打算。我赶紧回答:“您做啥我吃啥。”“有啥可吃的,家常饭吧。”她说。

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鼓励老太太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做啥我都爱吃。既然白吃白喝,一不要挑三拣四,二不要指手画脚,这道理我懂。老太太做饭,老头子拿筷子拿碗,一切准备就绪,吼我过去吃。上桌一看,还蛮丰盛:炝黄瓜、拌凉粉、红烧肉、蒸米饭。有菜有饭、有荤有素、有红有绿,色香味俱全。狼吞虎咽,大快朵颐,用老太太的话说,八天没吃饭一样。吃饱了才意识到,用餐的形象可能有欠端庄典雅。

吃完了,抹抹嘴,对老太太说:“家常饭也不错。”她瞪了我一眼,说:“谁说家常饭就得凑合!”

如醍醐灌顶一般,内心一片澄明。告诉老太太,收拾残局的任务我就不和她争了,因为我要思考一个问题。她没搭理我,也许没听见。

我想到了这几年一直喋喋不休的常态课。我曾组织同行针对常态课进行研讨,很多人把常态课比喻成家常饭,这个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常态课是教师的真实教学,家常饭是百姓的真实生活。常态课是给自己上的,家常饭是给自己吃的。常态课决定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家常饭决定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如何,要看他们的家常饭怎么样。一个地区,如果感觉教学质量出了问题,最好去看看常态课堂。

家常饭养人。虽然食材普通、加工也不复杂,但好吃顺口,有益健康。毕竟要天天吃、顿顿吃,哪能总是整的花里胡哨的。暂且不论钱的问题,功夫也搭不起啊。来亲戚了或是请客,弄点山珍海味,充充门面罢了。总吃那些玩意儿,对身体未必有好处。常态课也是如此。教师天天教,学生天天学,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足矣。孩子靠家常饭长大,学生靠常态课成长。

但是,就像老太太所言,谁说家常饭就得凑合,谁说常态课就能凑合呢?

事实上有些人就是用凑合的态度对待常态课。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把常态课当成借口,借常态之名——不认真准备教学、不精心设计教学、不严格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在一篇文章里我曾进行过分析,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是常态课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简而言之即是: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这不仅是凑合,简直是糊弄,既糊弄学生,也糊弄自己。

常态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愿这与我的呼吁有关。但怎么重视又成了问题。都说要抓常态课,却不知道怎么抓。

课堂是一个隐蔽的空间,那里面发生了什么,只有教师和学生知道。在教室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教师和学生围绕学习任务,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通常情况下,没有其他人介入。他们习惯了这种方式,把教室视为自己的私密空间。不仅教师,就连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被参观或窥视。有外人介入,会让他们感觉被打扰、被冒犯、不舒服。所以上课的时候要把门关好,甚至把窗户贴上遮挡物。正因为这是一个隐蔽的世界、私密的空间,教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除了学生和教师,没有人知道。所以,评价教师的常态教学,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

领导听课被认为是监督常态课的最好办法。有用吗?有用,但效果非常有限。一群教师对付几个领导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不信任的管理,会引起教师的反感,严重的还会引起对抗,连校长也一起糊弄。

怎样抓好常态课、怎样上好常态课?我建议首先要改变对常态课的态度,树立新常态理念。常态课不是劣质课的代名词,常态课不能凑合。新常态理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常态课是整体规划的教学。注重整体备课而不仅仅是集体备课。整体把握课程,系统规划教学,

二、常态课是精心设计的教学。重要的是教学事件的安排,目的在于激发并促进学习。

三、常态课是目标明确的教学。是学的目标而不是教的目标。清晰而明确的预期学习结果是教、学、评的基础。

四、常态课是指导反馈的教学。教的价值集中体现于指导和反馈。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的。

五、常态课是有效评价的教学。有教必有学,有学必有评,建立一个闭环结构,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新常态从以上五方面管理和设计常态课,本质上遵循系统设计的理念,尊重教学的整体性。校长没必要天天听课了,要知道你听的都不是常态课。教师更没必要盲目创新了,整体规划更加重要。

新学期在即,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建立新常态理念,努力提高常态课质量。

用老太太的话吧,谁说家常饭就得凑合,谁说常态课就得糊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