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课堂故事】“洒脱”罪乎?
看到今天的两篇日记,内心欣喜。学完《岳阳楼记》后,已经有人在日记里开始讨论所谓的“迁客骚人”“古仁人”的情绪表达究竟为何,同时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些不同的声音,大致围绕两个角度来思辨:
第一,古仁人会不会有“以物喜以己悲”个人情感?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有没有进阶的可能?
第二,“喜怒形于色”难道不可以理解为个性洒脱自在的真性情吗?提倡自由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假面伪装自己?控制情绪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
说实话,我很欣喜孩子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所学引发思考,进而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表达出来与我交流,这是思维的碰撞,更是内在的信任。因为讲课的过程中提及“以物喜以己悲”进而引申到了“喜怒形于色”,也就想要顺水推舟把情绪控制的切近性与初三的孩子们分享交流,也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孩子们的思考也似乎有道理可循。那么我们不妨就大胆地揣测一下,探讨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第一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即便是古仁人也还是人,他们作为人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个人情感,也一定会在曾经自己的某一个生活的阶段里处于“以物喜以己悲”的个人忧乐观的层级里,但他们又不仅仅是普通人,因为能够发觉自我本自具足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并且能够从自我的层面关注到百姓民生,关注到众生疾苦,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能够在个人情感中有所超脱,由此可见,古仁人也一定曾是迁客骚人,情感层面也必然经历了一种过渡。那么,迁客骚人的进阶版便是能够将自我放之于更广阔的的天地间,也就能够完成升级。
第二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喜怒形于色所传达出的“洒脱”并不代表着能够凌驾于他人的悲苦之上而表现出的放纵放任自流。我们看到的文人墨客洒脱豪放豁达乐观,但他们并不会将自我的情感发泄于他人,甚至他们考虑的终究是如何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我们宣扬自由,反对人人假面,但绝不是宣扬可以恣意妄为地丝毫不顾及他人的表达,这是情商的低级,那么从这样的层面来讲,这绝不是洒脱,而是自私,是真正的小我和小格局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成熟的表现了。那么成熟的人一定应该是能够换位思考,尽可能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人的感受的全然表达。成熟的人也就自然而然会收敛控制自我的情绪,然后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无论是哪一类,我们都会发现:人生就是一个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在这个层级进阶的过程里,是我们心智上的成熟,是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表现,是我们能够将自我融于天地,将自我与众生放归于平等地位的无分别的对待。并最终会发现,当我们真正地做到见众生的时候,也会发觉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也就再一次看到了自我,升华了自我,这是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再这样的自我完善的过程里,我们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苦难,就像古仁人一样,他们必然遭遇到了人生中很多的磨难,但是因为修心,因为能够豁达,因为能够乐观面对,也就在面对不幸的时候平和冷静地面对,进而成为我们的模范和榜样。
可见,无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张岱的傲然独立、苏轼的豁达洒脱,都是在自我精神世界的超脱和升华。
愿我们都能够在生活中照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