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305 谏逐客书——秦国的事情只要秦国人办

吕不韦倒台了,树倒猢狲散了,这一切都源自于秦王嬴政的专独。说他独裁不冤枉他,对吕不韦事件打击面是越来越大了,后来发展成要搞运动了,在史书上说这叫大索,索要的索。什么叫大索呢?还是拿一个近代的词来代替它,这就相当于肃反运动,堪称当时秦国的阶级斗争。

秦国上上下下掀起了一股排查任何与吕不韦有牵连的人的热潮。搞着搞着,随着运动的深入,秦王嬴政发现好像所有来自于六国的人都和吕不韦有关联。话又说回来,秦王嬴政这么认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吕不韦在秦国盘根错节,这么多年发展的基业,中原大地上有多少人想来投奔他,找一个依靠啊!按这个逻辑来说,来自于六国的人和吕不韦有牵连,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但对于秦王嬴政来说,这件事情就非同小可,因为除了吕不韦事件之外,另外一件事也给他非常大的打击,这件事就是我们之前说的郑国渠。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实力,派了郑国这个工程师到秦国,说是帮你修水渠,实际上就是耗费你的国力。这件事情之前也为您说过了。

到了公元前23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要打倒吕不韦,把吕不韦从咸阳赶到洛阳的时候,郑国渠背后的阴谋刚刚被曝光。这两件事加在一块儿,大大刺激了秦王嬴政,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做一件大事,那就是对外国来的人下逐客令。这件事情在秦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回头看看秦国的历史,从春秋开始,秦国的老大就很喜欢用外地人。原因很简单,外地人人单势孤,不容易形成一个团伙,不会威胁到我老大的位置。本国贵族就不一样了,势力庞大,盘根错节,随便到哪儿吃个饭、喝个茶什么的,都能碰上自己从小玩大的伙伴。关系如此亲密,私底下搞一些合作项目,那是绝对有可能的。一旦这些团伙掌握了实权,就很容易把秦国老大给架空了。

现在的秦国老大是秦王嬴政。通过郑国渠和吕不韦事件,他有了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一个外地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跑到秦国来,说是爱秦国、建设秦国,这是违反情感逻辑的,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根本不能指望他。

而在这个时候,一直以来被外地人打压的本地的贵族集团看到了机会,这不是重新掌权的一个天赐良机么?于是乎,闲言碎语就来了,不管是在街头巷尾、茶馆饭店里私下的磨唧,还是直接到秦王耳边去唧唧歪歪,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和观点:从山东六国来侍奉秦王的人,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国家在游说,来离间秦国而已呀。只要脑子没进水或是没吃错药的都能看得出来,秦国早就应该把这些外地来的人统统赶走了。

这下好了,几件事情一块发酵,秦王嬴政脑子一充血,一拍桌子就说了:“秦国的事情秦国人办。驱逐秦国境内的一切外地人,别说有暂住证的,就算你已经拿到了秦国户口也不成,统统给我滚蛋!”这就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逐客令,一举驱散来自于六国的布衣英才,彻底推翻了秦国在历史上任用六国人才的优秀的传统。

这下好了,秦王发火了,外地人一经查证,统统被赶出秦国。在这一大堆被赶走的外地人当中,有一个人叫李斯,就是当年那个受到两只老鼠的刺激,离开自己的家乡上蔡,投奔秦国吕不韦门下当个门客的那个李斯。一听秦王下了这一道逐客令,他眼都直了:好不容易从家乡跑出来,想混个出人头地,这些年在吕老板的门下好不容易找个工作,没想到就这么灰头土脸地被赶走。回家能干什么?继续回到老家去当那个小官?还是下田务农做个有幸福感的农民伯伯?再说了,老家这么多人都盯着自己,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那些老乡才不管你是不是受牵连了,反正认准了你是被赶回来的就对了。

李斯的心里既郁闷又惊慌,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他给秦王嬴政写了一封信。诶,你还别说,这个被赶走的人居然写了一封信,还能送达到秦老大的手里。这说明当时底层的官员和老大之间的沟通那是非常通畅的,不会因为你写的是反对的意见而把你的上书层层扣押,更别说是行政拘留了。

在这封信里,李斯劝秦王说:不要为了谋求稳定就自断江山。人才没了,秦国是稳定了,没有造反派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以后派谁去卖命打江山呢?相反,如果山东六国用了这些人才,秦国岂不是危险了吗?这不是资粮与敌么?别干这种挥刀自宫以求清净的傻事了。欲要成功,挥刀自宫,这种说法本来就是忽悠人的。你想想,挥刀自宫以后,清静倒是清静了,但是你不成了太监了吗,秦国还怎么延续后代?

当然了,李斯的信里不是写这些内容的,但意思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这一封书信运气特别好,或者说我们后代的人特别有福气。李斯的这封信流传了下来,很多人都知道这篇著名的文章。经过两千多年时代的变迁,这篇文章竟然完完整整,一字不漏,流传至今,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文章行云流水,引古论今,一气呵成,精彩得不得了,古今读之,让人振聋发聩,荡气回肠。

我们无法想象,李斯的这一篇绝妙的文章搭配他那一手好字,写出来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这种效果也只有秦王嬴政才知道了。唯一可以猜测的就是,这封书信摆在秦王嬴政的面前,他一定是眼前一亮的。这绝对是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比任何美景、美女对于视觉神经的冲击更加的大,这世上这历史上也只有秦王嬴政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接到上书的秦王嬴政知道自己气糊涂了,做事太过分了,于是立刻停止了肃反扩大化,把秦国版的阶级斗争给停了下来,立刻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且大力提拔。

(0)

相关推荐

  • 《大秦赋》中有哪些情节与历史不符?

    近日,电视剧<大秦赋>热播让很多观众对秦国及秦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少人也从观剧的同时了解到了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不过<大秦赋>虽然是以历史正剧的名义推出,但其中还是有诸多情 ...

  • 秦始皇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这时他曾祖父昭襄王正值在位第四十八年,而他祖父安国君──秦国的太子──虽说已有四十五岁了,但昭襄王身体健壮,似乎还有好一段日子可以掌政. 「秦始皇」是秦消灭其他诸侯.统一天 ...

  • 【江西】​彭佳民《秦王论》指导老师:黄金月

    秦王论 鹅公中学 彭佳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东来! 我最崇拜的英雄是秦始皇嬴政.古往今来各界人士对赢政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我始终认为,秦王赢政乃万年不遇的"千古一帝&q ...

  • 《谏逐客书》李斯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其文体在形式上为应用文,而内容上则为论说文.这篇文章被视为是后来的骈文之初祖.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发韩国实施"疲秦计划&q ...

  • 谏逐客书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2),迎蹇叔于宋(3),求邳豹.公孙支于晋(4).此五子者,不产(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 ...

  •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先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

  •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

  • 古代文学诗文背诵精读篇目:《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先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 ...

  •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斯 〔先秦〕

    谏逐客书 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

  • 古文观止71: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jiàn)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1.秦王:指蠃政,此事发生在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2.游间:游说离 ...

  • 经典文言文《谏逐客书》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谏逐客书 [战国] 李斯 [作者小传]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六国,拜为客卿.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秦始皇 李斯 韩非 荆轲刺秦王 焚书坑儒 谏逐客书 张良刺秦

    秦王嬴政为避免各国到秦国的人进行挑拨离间,下令驱逐外来人.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上书秦王说,之前秦国的业绩很多都是在各国的客卿建议下取得的,如果一律驱逐,其中的能人就会为他国效力了. 嬴政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