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杂志》的娱乐化科学传播

1.《博物杂志》官方微博概况

《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杂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学生的自然人文综合知识类刊物。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各个领域,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2009年8月28日《博物》杂志开通了官方微博。

自2013年初,在微博上以互动的形式为用户解答科学知识方面的疑惑,并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科普方式获得了众多微博受众的关注。早期的《博物杂志》微博所发布的内容多为冷门、小众的自然知识,故而粉丝多为自然爱好者。因其微博的专业知识性过强,普通受众难以吸引普通受众的关注,因此,这一阶段的微博粉丝数仅有几万人。2012年1月,博物杂志开始在微博上解答用户的提问,并逐渐将解惑作为微博的主要内容。

随后,《博物杂志》借鉴微博当红段子手的语言和文字格式,进入粉丝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回复微博用户的提问、分享生物萌图、趣图,其友好萌趣的形象受到了微博用户的关注,粉丝数量开始逐渐上升。随着粉丝数量的攀升,《博物杂志》尽管仍以回复提问为主,但微博中发表的长微博数量逐渐增多且质量也有所提升。

截至2016年6月9日,《博物杂志》微博的粉丝数量已达386万余人。根据“微博媒体势力榜”的分析数据在2016年5月份的杂志篇中,《博物杂志》微博的矩形效能达86.03分,占据杂志榜的第一名。2016年6月9日15时,搜索新浪微博关键词“博物杂志”,相关的搜索结果已达39944142条,微博人气可见一斑。目前,《博物杂志》微博所发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回复用户的科普知识,主要为与粉丝之间的转发、评论等互动;二是图文并茂的科普类长微博,如。除此之外,也有对杂志的营销软文和广告类微博。

2.《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传播特征


2.1科普知识贴近生活,语言生活化

首先,《博物杂志》所解答的提问多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疑惑,多为对植物、动物、昆虫等的品种的解答。相比其他科普类微博沉浸与向受众展示晦涩、生僻的冷门知识、或是晦涩难懂的高精尖知识。《博物杂志》更主要是在为用户科普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较高的知识,科普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种。在科普时,《博物杂志》不会仅仅从分类学上介绍其所属科、目、纲,或是物种形态特征等专业角度,而是会从特殊的角度切入,并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因素来介绍。例如,在介绍糖棕的果实时,从食用的角度介绍其果肉的形态及食用方式,并使用人们所熟悉的“海底椰”一词,使人们更能直观地将其与熟悉的名词相联系,以此增强科普知识的效果。

其次,《博物杂志》在科普时,用词贴近生活,这与微博平台的传播语境相契合。在微博的大众化语境中,口语化、生活化、幽默调侃的语言会使本身枯燥的科学知识具有趣味性,更易读懂、更加贴近受众、充满人情味。在回复用户提问时,《博物杂志》尽量避免使用繁杂的论证、学术的语言,而是使用生活化的语言使用户更容易接收它所传达的博学知识。

虽然新浪微博上也不乏科普类的账号,但部分微博的语言刻板、严谨。在为微博用户科普时,使用的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名词,例如,在介绍某种植物时,使用其拉丁文名称。这就造成网友难以将这类专业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语言,同时,枯燥的语言也难以留住微博用户的视线,极易被丢弃于海量的微博信息中。

2.2“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吸引眼球、图多有趣、贴近生活”的亲民路线

在微博平台上,大多数用户的科学素养并未达到专业的程度,与此同时,用户更倾向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阅读长篇大论的知识背景介绍、数据统计或图表展示。面对新浪微博平台上海量、繁杂的信息,人们更希望直截了当地获取答案。基于这一现状,《博物杂志》微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用户的科学素质水平,《博物杂志》微博更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言简意赅地向受众科普。让用户一眼便知答案,而不需要耗费精力寻找答案。

此外,微博这一平台140字的限制也决定了微博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应是短小而精炼的。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更替速度快,因此用户在微博上浏览信息时速度快。这也要求微博信息要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的眼球。幽默风趣的语言无疑比枯燥的语句要更能吸引用户,但除了简短、幽默的语言之外,图片也成为吸引用户的一大因素。

与文字相比,图片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地向用户传递信息,对文字信息具有补充作用。图片所能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是文字所不具备的,因此带有配图的微博信息与纯文字信息相比,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而在长微博的制作中,图片更是尤为重要,长篇大段的文字会使用户失去阅读的耐心,因此《博物杂志》的长微博均为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吸引用户继续阅读。

而“贴近生活”,则是因为新浪微博的用户主要为普通大众,要贴近微博用户,也就要求微博的内容要贴近大众生活。脱离了大众生活的微博,也就远离了大多数微博用户。

正是通过“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吸引眼球,图多有趣,贴近生活”的亲民路线,《博物杂志》才得以在新浪微博这一大平台中占得一席之地。

2.3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

《博物杂志》广博的知识储备是吸引微博用户的一大因素。用户所提问的各种自然科学类的问题的准确解答,使人们对其权威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保持较高的信任度。作为科普杂志的官方微博,其微博内容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微博用户有不少用户会将所见到的动植物画下来,通过手绘图向其提问。面对用户所画出的绘画效果良莠不齐的画作,《博物杂志》微博仍能通过用户画作中呈现的生物的显著特征,结合用户的文字说明进行推理,寻找该生物所属的物种及名称,用户留下专业、准确的印象。

《博物杂志》微博在进行博物知识的推广过程中,语言犀利幽默,在当下的微博平台,对微博用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将自然、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既有理有据地科普,同时又轻松幽默地调侃。这种娱乐化的科普形式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兴趣,也更适合微博平台的传播。在保证科普的严谨和正确性的同时,又以幽默的吐槽式风格吸引受众,并结合微博平台的特性,使用当下的流行用语进行表达。

即便是在日常中,人们对于科普知识也存在长篇大论、枯燥等刻板印象,因此,要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首先便要突破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将科普娱乐化,在娱乐中科普,才能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取得高关注度。

《博物杂志》既不会因为过度娱乐化而削弱其科普杂志的定位,沦为娱乐性浓厚的段子手;也不为保持科学的权威、严谨而拒绝对其进行娱乐化的改造,失去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具的特色。在娱乐化科普的同时,注重科学性,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博物杂志》成为风格独特、广受欢迎的热门博主。

另外,《博物杂志》还塑造了具有人性化的微博形象。《博物杂志》时而卖萌、时而高冷、博学多识、语言风趣,累积了许多忠实粉丝,同时结合当下流行的吐槽式语言,从而形成了博识多通、幽默风趣的微博形象。

2.4较高的用户互动量

《博物杂志》微博充分利用了微博平台的互动性,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繁,其微博内容主要为对微博用户提问的回复。相比专注于信息收集与内容分享的其他微博账号,《博物杂志》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更强,而与用户的互动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是,这种高互动性更容易拉近传受双方之间的距离。

《博物杂志》微博的互动模式相对固定,主要为微博用户提问、配图并提到《博物杂志》微博,《博物杂志》选取代表性的提问转发并评论解答这一模式。面对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不认识的动植物、奇特的自然现象,用户通过拍照、绘画的方式记录,上传到微博并提到《博物杂志》,向其求解。这种从用户的疑问出发对其进行科普的形式,与刻板、单向的知识介绍相比,用户的接受度会更高。

而在解答网友的疑惑的同时,《博物杂志》有时会附上一些温馨提示。这类提示会使用户感受到二者充满人情味的互动,这种互动会比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要更加吸引用户,同时也更能拉近《博物杂志》与微博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打破传受双方的沟通隔阂。

从博物杂志微博所回复的内容上看,官博并非以高高在上的视角俯视提问的用户,而会在回复中采用有趣的调侃、温馨的提示,因其轻松幽默但又博闻强识的形象,故被粉丝亲切称呼为“博物君”、“薄雾”等。这类昵称的使用会拉近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互动频率。

3. 结语

《博物杂志》与同类的科普微博相比,更能引发受众互动、分享的兴趣。通过广博的学识与风趣的语言吸引微博用户,并在用户之间形成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使之得以在微博中不断发展的一大因素。而《博物杂志》对科学性与娱乐性的把握恰当,既做到了对内容权威性、正确性的保障,同时又能适当地运用幽默的比喻、流行的语言、    精辟的调侃来增加其趣味性和娱乐性。二者之间的平衡使得《博物杂志》在微博平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逐渐获得众多的关注。

除此之外,《博物杂志》官方微博与其他官方微博进行互动,影响力得到扩大。新浪微博的信息传播呈现裂变式的特征,用户既是接收信息的受众,又是传播的节点,可能作为二次传播的主体扩大信息的。尤其当其他影响力较大的博主参与到传播中时,微博的传播范围会进一步地辐射开。《博物杂志》与江宁公安在线等官方微博的线上互动频繁,通过转发评论进行沟通。这有利于传播过程中产生多元中心效应,扩大传播范围、增加边缘受众。正是如此,《博物杂志》官方微博才能逐渐成为拥有将近400万粉丝的热门博主,并逐步扩大影响力。

然而,《博物杂志》科普的内容多为动、植物等自然类知识,内容相对单一。而且在传播中为贴近受众,所科普的内容大多为浅层的知识,在深度的挖掘上存在不足。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既兼顾到知识性又能具备娱乐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祝颖.科学期刊《博物》新媒体使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3):141.

[2] 李睿.新闻类周刊官方微博传播内容与效果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5.

[3] 徐菁菁.博物:不只在馆里[J].三联生活周刊,2015 (5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