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黎文靖、汪顺、陈黄悦: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增长目标偏离与企业创新

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

——增长目标偏离与企业创新

文章来源

作者:

黎文靖(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汪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陈黄悦(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0年第12期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与地区间高度不平衡发展相悖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高度平衡,新发展阶段这一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共存的格局将如何影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为回答这一问题,基于地区增长目标数据以及夜间灯光数据,本文构建了不同地区的增长目标偏离指数,并据此考察了增长目标偏离现象对于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增长目标偏离显著抑制了辖区内陆方性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其原因在于过高的目标偏离会引发地方政府对于关键资源配置的有偏性。本文的研究表明,具有差异性的、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禀赋而非一刀切式的增长目标设计,才是当下我国进行增长目标管理时应遵循的核心原则。

关键词:增长目标  增长目标偏离  增长目标管理  企业创新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与各地区高度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相比,我们发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陆区层面的经济增长目标是高度平衡的,近似地呈现出一种“类一刀切”式的数量特征。绝大多数省份的增长目标设定与其同侪省份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数量差异,这也意味着,作为考核标尺的增长目标与所在地区的固有的经济禀赋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偏离。从理论上来看,作为“本地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的经济禀赋理应充分掌握和了解(Hayek,1945;Huang et al.,2017),但为何在制订增长目标的时候,并不充分考虑固有的经济禀赋而是采用“类一刀切”式的制订策略呢?

基于完全不同的经济禀赋,却制订出一套相近的增长目标,这说明,各地区其禀赋与计划增速之间的偏离程度并不相同,那么增速目标偏离究竟会如何影响创新驱动这一国家战略的落实?对于当下亟待实现以创新作为第一驱动的中国经济而言,上述“类一刀切”式的目标制订策略是否还应被继续沿用?

承袭于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文献脉络,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回答了上述问题。如果说诸如补贴政策、税收政策均能影响到企业创新的话,那么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订的出发点——增长目标设定势必会是企业创新更为底层的影响要素。而从增长目标这一视角,探讨抑制微观企业创新的底层逻辑,这也是本文的主要意义之一。另外,与现有研究大量聚焦于增长目标设定纵向的层层加码特征所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增长目标横向的“类一刀切”特征,我们论述了增长目标偏离现象的成因及其经济后果,还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测算了增长目标的偏离指数,这一工作也丰富了对于增长目标管理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二、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增长目标数据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构建了省际(市际)层面的增长目标偏离度指数,并结合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考察增长目标偏离对于微观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具体的,本文的实证策略包括4个部分:

(1)利用详尽的描述性统计论述增长目标偏离现象的现实存在性,分析其制度性诱因,并构建增长目标偏离指数,同时对该指数进行代理有效性测试。

(2)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增长目标偏离对于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利用增长目标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构建DID模型,用以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同时设计了一系列附加测试以保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

(3)机制检验。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过高的增速压力会导致地方政府决策的短视性、资源配置策略的有偏性并最终抑制创新,因此,我们设计了关键资源配置与企业创新二者之间的敏感性模型,利用税收优惠以及政府补贴两类关键资源配置与创新之间的敏感性系数变化间接考察政策偏差路径。

(4)进一步讨论。通过横截面测试考察宏观增长目标偏离传导至微观企业的全过程,并进一步考察其对于专利质量的影响。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主要结论如下:(1)平衡的增长目标设计直接导致增长目标偏离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存在会负向影响辖区内陆方性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意味着对于创新驱动这一长期战略而言,短期的增长目标管理策略无法实现激励作用,这一发现通过严格的因果关系识别以及稳健性测试后依然存在。(2)增长目标偏离抑制创新驱动的机制在于其会促使地方政府进行有偏的资源配置行为,偏离度越高,地方政府所把控的关键资源会更多地配置于短期内能够快速拉升GDP的项目内(例如固定资产投入与土地财政),而非创新领域。(3)作为宏观增长压力传导至微观企业的中间渠道,在地方政府的压力感知更高、压力转嫁倾向性更高以及企业的政策迎合度更高的样本组内,增长目标偏离对于创新驱动的抑制效应更明显。

本文的研究有如下政策性建议: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必须摒弃原有增长目标设定时常见的“类一刀切”规则,打破长期以来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并存的矛盾性格局。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表明,最优产业结构内生于地区禀赋与发展水平,在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最优产业结构和演进方向也应该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最优的增长目标(或者合理的目标区间)也应该内生于地区的禀赋结构,因此增长目标设定更应当遵循差异化的、与地区经济禀赋、经济基础充分挂钩的设计原则。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如下3点。首先,本文聚焦于我国各地区长期以来相对平衡的增长目标设定与高度不平衡的发展现状相并存这一现象,使用增长目标数据和全球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地区层面的增长目标偏离指数用以刻画这一现象。与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于增长目标设定纵向的层层加码特征所不同,本文主要关注于同级政府其增长目标设定的平衡性以及“类一刀切”式的目标数据分布,这一工作丰富了现有的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类文献。

其次,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于微观企业创新而言,宏观的增长目标偏离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对于创新驱动这一长期目标而言,过高的增速压力会导致地方政府决策的短视性、资源配置策略的有偏性并最终抑制创新。这一结论对现有政策与创新领域的研究文献有所补充。

最后,本文的研究具备一定的政策含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着重强调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本文的结论来看,现有高度平衡的区域增长目标设定模式并不利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地,在进行增长目标设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身的经济禀赋,打破原有的一刀切原则,才能真正缓解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

从横向视角审视我国的增长目标管理问题,我们观察到增长目标偏离这一重要现象。基于本文所提供的指数构建方式,未来可以进一步通过定量的方式研究增长目标偏离现象的成因与影响要素,以及从其他微观角度考察该现象的潜在经济后果。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键结论后,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转化为高质量的发展。经济增长目标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之一,从宏微观联动的角度思考增长目标的设定方式,进而考察其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创新驱动至关重要。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基础上,经过数据搜集、处理、写作后,文章初稿成稿于2019年暑期,我们进行反复搜集意见并几经调整于2020年1月正式投稿,进入外审后经过两轮修改后录用。最后,诚挚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及《管理世界》编辑部认真负责的工作!

文章刊发:

黎文靖、汪顺、陈黄悦:《平衡的发展目标与不平衡的发展——增长目标偏离与企业创新》,《管理世界》,2020年第12期,第162~174页。

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