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波 | 一座古墙传承村史
2020的夏收前的一天,一位年过七旬的料地村老先生周怀宝来我坐诊的药店说,他家祖藉周家门前村,很早很早时候,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去紫荆山跟庙会,站在紫荆山顶,向北看,发现一处三面是山的风水宝地,突见云蒸霞蔚,仙气缭绕。后来决定将此地作周家坟地,并派一家尚未生育且年近半百的老俩口住守,结果这老俩口在此连生三子,后定居此地,利用周边山地草场广阔,开始养马,因为明末清初时代,周家生意遍布各地,养马以满足周家运输和交通,最多时骡马达300多匹,民国时还有50多匹,此地人丁兴旺,土地肥沃。老人满脸自豪,并叮咛一定抽空来转转。
对于老人神话家乡的话,使我心生几分向往。一个星期天的午后,我邀老同学张蛟一起,骑单车前往。
眼前的料地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绿树排排,红楼座座,街道整洁,广场新颖,路标、宣传画、标语口号等目不暇接。其最大亮点有二:一为村口一座记录村史的百年“古墙”,二是村子中间的“周家祠堂”
广场一位高龄老人说,古墙原是老辈人修建在村口的“照碑”,也叫风水墙,2014年全村民众自愿集资数万元,对山字型土墙进行包砖混凝土加固,还修北侧的排水沟等。让其巍然耸立于村口,成为料地村一道景观。
我回想过去,不少村门庄口,人们称作“照碑”的建筑物很常见,但大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料地村的这道百年古墙,不但保存下来,而且还民众集资加固呢?看完嵌镶在古墙上闪闪发光的黑底金字的《重修周家古墙记》,一切就明白了:
四言骈文,共44句,176个字,简单介绍了保留和加固百年古墙的重要意义和周氏家族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座古朴庄重的文化墙,也是一座厚重的族谱。承载着料地村周氏家族的数百年文化根脉,彰显着周氏家族的村风家教。
我曾为古墙记内涵请教过吴进老师:
“瓜瓞绵绵” 瓞为小瓜,同一根连绵不断的结着许多小瓜,引用表示子孙昌盛。
“左昭右穆” 为古代宗法制度,指神庙、墓地、神主牌的辈次排列,左为昭,右为穆。
保护古墙就是守护家乡记忆,加固古墙就是传承文化根脉。百年古墙,像一位德高望重无声的老人,精心的呵护着全村的老老少少。像一道修建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安全墙,牢牢阻隔着一切歪风邪气!只要你从古墙边走过,就是常记“悠悠我祖,维仁维礼”的族规,只要你远远望见这道古墙,就要时时想起“启于后稷,得姓文王”的厚重祖训!长辈们不忘“耕读为业,始肇瑞基”,晚辈们牢记“兢兢守之,绵绵承之”,要不忘“六百余岁,春风广被”古村历史。要建设好“东揽雍水,西依净慧”风水宝地上的家乡,
料地村是周姓族群为主的村庄,几乎全部为周姓人家,村子中心还建有一座“周家柌堂”。我们看完古墙后就走进休闲广场,有几位老者正在树荫下乘凉、拉家常。当我们提起想看看周家祠堂时,两位老人立即有了精神,喊来小孩,让其去找带祠堂钥匙的周能民,正说间,一位满脸笑容、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来到面前,很有礼貌的握手欢迎,说我就是周能民,即领我们进入祠堂。介绍祠堂的修建年份、过程以及还需完善的地方。堂内整齐干净,正堂上悬挂工笔彩绘图案的周氏祖案,两边分别有楹联“创业敢忘先世德,成家唯愿后人贤”,横额文字:“永言孝思”四字,两侧还画有二十四孝为内容的“亲尝汤药”、“乳姑不怠”等故事。祖案被保存在专门制作的木箱里,黑漆彩绘上有龙凤图案,匣盖上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
周能民说: “逢会过春节,几乎家家大人碎娃,带上香表献果,都来祠堂上香祭拜,像形成制度一样”。当我问到有关村风家教时,周能民说:“进了祠堂门,就是一家人,我们村全部都是一堂堂,村风淳,人心齐,大家都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吴克敬老师在一次作家大会上讲:
“现在中国每个人……因为逐利把家丢了,现在我们没有了祖坟,没有了祠堂。祖坟是灵魂安息的地方,祠堂是灵魂确立的地方,我们丢了这两个地方,还能有家吗?”(摘自《一览文学》。
祠堂是一种文化符号,姓氏是族群的脐带,它能彰显一个大家族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它能规范着一个大家族的行为和理念,它代表着一个大族群的辉煌历史和自豪向上的动力。
当今社会,不少大家族访根问祖,修写家谱;不少村堡寻根溯源,编撰村志,这是盛世修典的文明表现,可喜可贺,也是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象征!
我走进村委会旁边的村卫生室,里边坐着一位低头在电脑上打字的白大褂,还有两位干部模样的人,寒喧几句后,提到周家祠堂,其中一位年长些的人说了一段话,我认为十分合乎我的心意,他说:“一个村一个堡的安定团结,法制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人群的教养,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要靠乡规民约,靠各自家庭的家教家风,我们的祠堂,就涵盖着乡规民约,包含着家教家风”。这个人说完,还反问我:“你说对吧!”我举起拇指,点了点头。
从广场一位古稀老人口中得知,料地村还有一位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周黄氏老太婆,两次打了十二年官司,两次都胜诉的历史事件。我大为惊呀。还说村中至今还保留着盖有当年政府官方大印的诉状、地契等资料。
争讼、告状历朝历代有之,但在清政府那个腐败没落封闭的时代环境下,一位老太太坚持十二年两次打官司的事件很不常见,我想她历尽艰辛,四下奔波,坚信正义,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利益和权利,是一件法制教育的历史活教材,被后世传为佳话的事件,也是为料地村村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本想和周怀宝老先生去告别一下,但未找见,匆匆返回县城,结束了我们的走访。
(李江华参加修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