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时候,政治军官是在前面带队冲锋?还是在后面持枪督战?

政治军官是少部分国家军队里才有的产物,纵观世界上的多数国家,负责士兵精神方面的角色往往由随军牧师充任,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率先将神职人员从军队当中剔除,转而以“政治委员”一职取代原来的随军神甫。当然政治委员的出现也不单单是为了解决士兵精神信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安插各级政委实现布尔什维克对军队的牢牢控制。

由于政委的特殊身份,这些政治军官长期受到西方媒体的歪曲和妖魔化。比如在各种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镜头:团长、师长等军事主官抓耳挠腮地思考如何抵御德军的凌厉攻势,而政委只是在战斗打响之后组织督战队逼迫士兵向前冲锋。那么真实的历史是这个样子吗?当然不是,相反冲在前面的是政治军官,而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主官则作为重要的战争资源留在后方坐镇指挥。

二战结束后,经过数十年的影视宣传,我们印象中的德国军人多是军装笔挺、颜值在线的翩翩绅士,而苏军却往往破衣烂衫、野蛮粗暴。在众多无知愚昧的苏军当中唯一算得上“有文化”的是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镜的政治委员,但这类角色往往对斯大林极度忠诚的同时却视普通战士的生命如草芥,这种固有的印象成为多数人对苏联及苏军的第一反应。

事实上,要说苏军政委从来没有枪杀过逃兵也未免有些不合实际,但与电影里面演的却是两回事。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闪电攻入苏联腹地,苏军猝不及防开始全线崩溃,加上前期斯大林在军队内部开展的大清洗错杀了大量具有实战经验的优秀指挥员,被动挨打的苏军逐渐出现成建制投降的现象。为了扭转败局,苏联红军统帅部于1941年8月16日签署第227号命令,即允许对任何投降或畏敌不前的官兵执行枪决。

显然这道独具东方特色的227号命令赋予了政委处决逃兵的权力,但也加剧了政治军官与基层士兵的紧张关系,所以战争演进到后期,为了向广大官兵证明布尔什维克不是只会躲在后面放冷枪的猥琐小人,政委往往带头冲锋陷阵。布尔什维克党派要想赢得苏联群众的支持必然要身先士卒,所以历次战斗当中,负责思想动员工作的政委往往冲在第一线,而负责指挥作战的军事主官则留在后方的指挥所里。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在“乌拉冲锋”当中通常第一波人被报销的概率最大。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当中,危急关头政治军官们往往带头组成“党员突击队”,用血肉之躯挡住纳粹的枪眼。正因为这种“精神力量”过于强大,对面的德军对红军政委们恨之入骨,甚至希特勒专门发布了处决红军政治军官的命令,也就是说红军政委一旦被俘,可以不经审讯和判决而直接枪毙。在这种形势下,苏军政委们每次战斗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保卫斯大林”、“保卫苏维埃”成为响彻战场的挽歌。

在战后的统计当中,苏军政治军官的伤亡率远高于其他兵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西方舆论对苏联的黑化。1991年苏联解体,任何与这个昔日红色帝国相关的事物都被贴上“反动”和“落后”的标签,在卫国战争当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政委们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妖魔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