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 | 新闻客观性的概念、来源及批评

核心概念辨析

一、新闻客观性的定义

  • 新闻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黄旦《新闻客观性三题》)

  • 新闻客观性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产物,在19世纪,它是在“主观性”受到怀疑的情况下二日渐抬头的,并由此成为新闻报道乃至新闻教育的理念。不难发现,新闻客观性被赋予了两种含义:一是主观符合客观,报道内容与报道对象的相关性、一致性;二是平衡、全面的认识形式。在对现实的新闻实践活动的评价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这两点当作天经地义的评价标准。(单波《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

  •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意味着摆脱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在西方新闻学中,它象征着“有闻必录、据实直录”。(郭镇之《客观新闻学》)

  • 作为一套道德理念和报道规范,客观性是通过记者的实践建立起来的。在美国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客观性不但复杂且涉及面广,而且是特定历史条件和新闻所调节的社会阶级关系的产物。概言之,它有以下不同部分:

    (1)首先,客观性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规范性理念,它是新闻业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反过来,这些目标又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其中隐含着记者在报道时持有的立场、采取的方法以及故事本身的特点。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性是新闻业的最重要的理念:记者应该说真话。

    (2)第二,记者应该采取一种超然、公正和独立的态度,避免受到党派偏见、个人偏向或者是利益集团的影响。

    (3)第三,在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时,客观报道在提供各方观点时应该公正、不偏不倚而又平衡。这些理念暗含着一种认识论:将事实与价值分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开是有可能的。同时,客观性也包含一整套新闻采访与报道的“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一标准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展和变化,而且在不同媒体间会有所不同。(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新闻客观性失望》)

  • 5、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二、新闻客观性的起源

  • 1、历史起源

客观性报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当时那里正处于由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的转变时期。美国的大多数报刊开始摆脱对政治团体的政治与经济依附,将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消费品推向市场,按经济规律独立经营报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报业逐渐发展出一套以提高地位和报酬为目的的新闻专业理念,其中包括了客观报道原则。其发展逻辑是,要赢利必须大量发行,而要大量发行,报纸言论又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由此客观报道应运而生。特别是1848年由《太阳报》等六家报纸出资组建的“海港新闻社”(后改称“美联社”),为使自己的新闻能被各种立场不同的报纸所采用,从而降低成本,不得不采取中立、平衡的客观写作方式报道新闻。

  • 2、哲学源流

新闻的客观性问题源出于西方哲学上的客观性,而西方哲学上的客观性又源于西方人的主客观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因此,要弄清新闻的客观性问题的实质与内涵,还必须做一番哲学上的考察:

柏拉图提出,人的感官所认识的事物是相对的、变化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存在,相反,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概念才是绝对的、永恒的、才是真实的存在。这一观点表明,柏拉图已看到主客体的对立,不相信感性认识所提供的客体的真实性,因而,他要从理性主体出发去追求真实的存在。

近代西方哲学在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把视野从客体转向了主体,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确立了认识主体的存在,肯定了在认识过程中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根据他的观点,人所认识到的客体,包括被认识的世界的本体,都离不开主体,它们的存在都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强调通过主体去建立主客体间的统一性。康德和黑格尔明显承续着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马克思在实践的层面上建立了“主体’和“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认为“主体”在本质上并非个体内在的抽象属性,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客体”也不是非历史的自然物,而是被人的社会性活动改造了的世界的一个部分.

很明显,新闻的客观性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产物,在19世纪,它是在“主观性”受到怀疑的情况下而日渐抬头的,并由此成为新闻报道乃至新闻教育的理念。

不难发现,新闻的客观性被赋予了两种意义:一是主观符合客观,报道内容与报道对象的相关性、一致性;二是平衡、全面的认识形式。

(单波《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

三、新闻客观性的标志做法

1、在选择个人为报道提供信息和评论时,记者应该寻求适当的新闻源:这些人有资格,是相关机构公认的代表,并且是或者是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2、客观的记者要避免煽情,遵循通行的正当的、良好品位标准。他们采用这样的方案,也就是“纪录式报道:允许记者只提供给公众他们亲眼看到的或者是有证据证明的信息”以及“被可靠消息来源确认的事实”。

3、客观新闻注重将观察得到的事实与记者的观点和评价相分离;观点和评价只限于那些特定的体裁,如专栏、特写和纪录片。

4、直接的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地是对事实或者意见的描述,如果是观点的话,也应尽可能采用相关人员或者“权威知情者”的看法(经常是采用该观点/对立性观点的格式),而那些能够为构建事实提供明晰的阐明性基础的历史性和解释性框架常需要用括弧括出。

5、记者低调处理他或者她作为新闻故事叙述者这一角色的作用,而这正是写新闻的标准方式。

(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新闻客观性失望》)

四、新闻客观性的意义

尽管新闻的客观性原理存在诸多质疑,但它毕竟是一个历史的选择,西方新闻报道的主流模式。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公正”己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当今统治性的新闻信条,是记者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客观性的发生与发展,对新闻机构、新闻记者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相当大的功用。

功能一、保护新闻机构的利益

  • 首先,客观性给新闻业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 其次,客观性报道可以保护媒体,使之免于受到政客或其他社会势力的报复。也可以加强其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对读者的吸引力。

功能二、保障新闻从业人员的利益

  • 首先,客观性保护新闻记者免于以文字损害名誉诉讼和社论编辑的谴责,也可以避开新闻报道所隐含的价值观及其带来的其他后果。

  • 其次,运用客观性原则,也能使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方面维持独立,也消除了对新闻记者在不一致的事实主张之间做选择的需要。

  • 再次,客观性原则还可协助新闻工作人员、转移言论责任,让消息来源为新闻报道内容负责。否则,对于报道千变万化的主题而言,记者本身非具备深厚的知识不可,而这点几乎不可能办到。

功能三、维护民主社会的稳定

  • 新闻客观性报道,以支持既有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现状为基本取向。

  • 客观性给社会公众提供了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

  • 客观性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保证信息公开。

(李良荣)

五、对新闻客观性的批评

1、在20世纪30—40年代,客观性的新闻原则受到法西斯主义的严重挑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同一新闻事实既可以被纳粹用来进行宣传,也可以被打败纳粹的人用来进行宣传,事实变成了可供玩弄的偶像,真实性被亵渎了。这使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也对19世纪90年代以来天真的实证主义产生了怀疑。其后,由于工业界广泛出现的公共关系活动,这种怀疑观点更加强了。看来,事实是可以操纵的,绝对的中立是不可能达到的。

2、客观的新闻实践方法有时也是愚蠢的。50年代初期,当反共参议员麦卡锡发表他那些有争议的言论时,《纽约时报》认为,所谓“共产主义渗透”的指控极少真实性,然而,仅仅因为它不真实便放弃对这个题目的报道,对美国新闻界而言却是困难的。因为它符合其他一些新闻价值:显要性、冲突性和时效性。于是,《纽约时报》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客观”地报道了这些消息,并且说,对这些不实新闻的救治之道,在于读者自己的分析和批判。这好比向食客提供了有毒的食品,然后要求他们自己将毒素排除掉。结果,新闻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的报道导致麦卡锡主义一时甚嚣尘上。事后,也引起新闻工作者的反思。

(郭镇之《客观新闻学》)

历年真题梳理

  1. 辨析题:新闻具有客观性,因为记者有主观意识。因此只要记者的陈述是符合既定的新闻行业法规法则,那么记者的陈述就是值得信赖的。(2016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2. 简答题: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其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的意义?(2007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3. 简答题:如何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4. 简述题: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主要内涵。(2016年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5. 简答题:简如何理解新闻客观性?与媒体追求社会现实的影响力相矛盾吗?结合具体案例阐述。(2014年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6. 简答题:新闻报道不可能绝对客观。(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相关论文拓展

  1. 新闻客观性三题——黄旦  孙藜《新闻大学》

  2. 客观新闻学——郭镇之  《新闻与传播研究》

  3. 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单波  《现代传播》

  4. 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赵月枝  《新闻大学》

  5. 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王晴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陈力丹 王亦高《新闻大学》

  7. 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胡翼青 吴越  《当代传播》

硬广一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