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地名小考(连载十七):谭家庄—郯庄——台庄—刘家村—刘台庄
樊英民,1947年生,山东兖州人,退休前供职于兖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著有《兖州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兖州历代碑刻录考》(齐鲁书社2013),点校整理《菉绮阁课徒书牍》(《新美域》专刊2008)、光绪《滋阳县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另有《牛运震空山堂文集诗集笺证》《颜伯珣诗集校注》待刊。
17、谭家庄—郯庄——台庄—刘家村—刘台庄
王因镇有刘家村、于家村、高家村、晏家村、卓家村等,俗称一溜五台庄。《兖州县地名志》在刘台庄条说:“本村原名中郯庄,民国年间、日伪时期都属于郯子乡……
《左传》有‘郯子来朝’的记载,但郯城距此数百里,村内及近处亦无郯姓,其命名原因无可稽考。”《地名志》又引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志》“炳灵宫在南辛王社中剡庄,元至大年间建”, 证明其村历史甚久。又说清顺治时出了个进士刘布春,改名刘家郯庄,后又讹为刘家台庄。1964年改为刘家村,1980年以有重名者命名刘台庄。所叙甚清晰,然犹有可补充者。
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志》卷二《人民部·社集》南新王社有谭家庄,从其相邻吴家营、东娄庄、沙刚头、柳沟村看,应该就是在今刘台庄。光绪十二年县志已无谭家庄之名,但南辛王社有沙岗头、高家村、晏家村、卓家村等,西辛王社有刘家庄,似乎是刘家台庄。到1913年的行政区划表上南新王社有晏家村、卓家村、刘家村等。1935年的行政表上六区有郯子乡,1939年同。
这里值得探讨的是郯子乡名称的由来。1935年滋阳县行政区划是分六区四十九乡镇,区以顺序数字称,乡辖数村,可能因为都是较小村庄,故新取一个名称,如郯子乡;镇则是较大的有集市的村庄,多用原名,如王因镇。乡和镇下都领有数村,但笔者弄不懂乡和镇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待考。
1935年时的乡名,今天看起来都很陌生。例如二区(今新驿一带)有万福乡,三区(今颜店一带)有中和乡,四区(今谷村一带)有百寿乡,五区(今大安一带)有和圣乡,六区(今王因一带)有乘丘乡、郯子乡,等等,大抵都是以吉语或与历史有关。郯子乡就是这种情况。后来取消了这种建置,这些乡名退出使用,所以陌生起来。
取郯子为乡名,我想就是由那里曾叫谭家庄而来。谭郯同音,古人同不同的同音字写同一村名很正常也很常见。例如上文引有沙刚头,又有沙岗头,其实都是一个村(现在又叫沙河)。
地名志两次提到中郯庄,按常理,既有中郯庄,就至少还应有前郯庄和后郯庄。从《地名志》卷首《兖州县地图》上看,刘台庄南有于村,应是前郯庄;后有宴家村,应是后郯庄;东有高家村,应是东郯庄;西有卓家村,应是西郯庄;合在一起正是五郯庄。但《地名志》只在高家村、宴家村条分别介绍曾名高家郯庄、宴家郯庄,未提前后东西;而压根未为卓家村、于家村立条目,地图上明明标有的两个村,却未见记载。
郯庄之名在牛运震的《甲寅年谱》中也有出现。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初七日:
“同颜正也、颜表兄、董阿兄往郯庄刘渔村家……”;十一月初二日:“从叔父往郯庄,同颜正也车回”。两这个郯庄我想应是中郯庄,即刘家郯庄。因为作者访问的对象姓刘。
《地名志》说“村内及近处亦无郯姓” 也是不确的。据该村我的同学刘建立君告,该村现在是还有一户郯姓的。
由谭到郯再到郯子,即从一个姓引申到另一个姓,又引申到了一个具体的人。按郯子事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当时郯子朝拜鲁国,昭公询问他夷人以鸟命官的情况,郯子一一作了回答。《左传》是经书,用经书上的人物命名地名,这很符合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附会名人的文化心理。至于此地是否果然与郯子有关,倒不必深究,历史上这种事太多了。
其实,由郯庄正式比附到《左传》上的郯子,是民国时的事。而1950年的行政区划上八区娄公集乡已改为刘台庄,只使用了不到二十年。后来出现的台庄、一溜五台庄,我想“台”应是“郯”的音转。两字声母相同,而“郯” 字比较冷僻,不如台“台”字通俗,使用中就渐渐讹变了。
关于刘布春,康熙《滋阳县志》载:“刘布春,字嵎阳,别字青园,邑人。幼失怙,家贫,事母至孝,聪敏力学,手写经史寒暑弗辍,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进士。知平武县,地阻川蜀万山中,去滋阳且五千里。布春单骑抵任。边徼瘠羸,民多逋赋,力白大府疏请豁免。因俗施治,甚得民和,思母不得迎养,忧郁致疾,卒于官。”其事迹颇感人,附记于此。
刘台庄近年已全部拆迁上楼。且又易名刘村。
(未完待续)
——本文原刊于《兖州春秋》年刊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