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 诸葛忆兵:宋代武举

宋代武举考试,承唐代而来。唐代武举比较简单,不是常选科目。《新唐书·选举上》云:“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北宋前期,武举也极其简约,仁宗朝以前,宋人文献中只有寥寥几则记载。太祖开宝元年(968):“上令诸道解武举者。命李昉、扈蒙试问所习之业,皆无悉,令罢之。”(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二九,中华书局,1992,631 页)真宗咸平二年(999),赵安仁言:“当今有至要者五,其三求军谋。今武举已行,其军谋深远、武艺绝伦科,望依唐故事。”(同前)咸平三年,朝廷诏云:“两制、馆职详定武举、武选入官资序故事。”(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五,中华书局,1997,5 册,4533 页)品味这三条资料,可以明了三点:其一,北宋前期武举仍然不是常选科目,是战争时期选拔人才的临时作为;其二,武举并没有选拔出可用之才,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其三,因武举或废或置,故“入官资序”等条例也需要重新制订。
仁宗朝与西夏连年战争,朝廷渴求军事人才,武举再度稍稍得以恢复。天圣七年(1029)闰二月二十三日,诏置武举:
应三班使臣、诸色选人,及虽未食禄、实有行止、不曾犯赃及私罪情轻者,文武官子弟别无负犯者,如实有军谋武艺,并许于尚书兵部投状,乞应上件科。先录所业军机策论伍首,上本部。其未食禄人,召命官三人委保行止,委主判官看详所业,阅视人才,审验行止。试一石力弓平射,或七斗力弓马射。委实精熟者,在外即本州长吏看详所业,阅视人材、行止、弓马。如可与试,即附递文卷上兵部,委主判官看详。如委实堪召试,即具名闻奏,当降朝旨,召赴阙。差官考试武艺,并问策一道,合格即从试。其逐处看详官,不得以词理平常者一例取旨,如违,必行朝典。仍限至十月终已前,先具姓名,申奏到阙。(《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五、六,5 册,4533 页)
诏书规定两个方面内容:第一,参试者的身份。需身世清白、有军事特长者,官宦子弟优先;第二,考试内容。先试“弓马”,再“问策一道”,宗旨是选拔既有武艺又有韬略的将帅之才。宝元三年(1040)二月,朝廷诏云:“自今武举人程试,并以策问定去留,弓马定高下,馀依兵部旧制考校。”(《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七,5 册,4534 页)分清策问和弓马在武举考试中的作用,宋代武举大致遵循上述规定。终北宋一朝,武举大约有以下三个特点。

古代武举人形象

首先,规模小,参加考试并被录取的人极少。翻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选举》等文献资料可知,天圣七年复置武举之后,天圣八年,录取进士二百四十九人、诸科五百七十三人,武举录取仅八人,参试者仅十四人。又,景祐元年(1034),录取进士四百三十六人、诸科四百零七人、特奏名三百三十二人,武举勉强录取十二人,另有三人落选。庆历二年(1042),录取进士五百零一人、诸科二百八十二人、特奏名八百五十七人,武举录取三十八人。与进士科、诸科比较,武举规模小得可怜。
其次,所授官阶低。仍以天圣八年科举录取后的授官情况相比较。其年四月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王拱辰为将作监丞,第二人刘沆、第三人孙抃为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第四、第五人为大理评事,并佥书节度判官事。”(《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七,5 册,4248 页)将作监丞,从六品;大理评事,从八品。其年六月武举考试后,“以张建、侯楚宏并补三班奉职,刘翊、胡远、崔道并补三班借职,李固、孟渊、丁问并补三班差使。”(《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六,5 册,4533 页)三班奉职和三班借职皆为从九品,三班借职是入品武阶最低一阶。嘉祐五年(1060),监察御史里行王陶曾对此提出意见:“今武举取格太轻,宜仿唐制设科,优待以官,无若招士伍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一,8 册,4612 页)武举所得,“若招士伍然”,正说明其身份之卑微。
再次,被朝野所轻视。宋代重文轻武,在武举过程中表现得同样明显。最初,朝廷待进士科、诸科考试和授官等活动完毕,才将武举与制举安排在一起考试,大约在五六月份。制举考试重要性在进士科考试之上,号称“大科”,朝臣对此安排提出非议。景祐元年闰六月,宋庠奏云:“况武举人等,才术肤浅,流品混淆,挽弩试射,与兵卒无异。使天子制策之士并日较能,此又国体之深讥者也,臣窃为朝廷惜之。”(《全宋文》卷四二七,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0 册,383—384 页)富弼此年也有奏疏云:“武举者,蹶张驰射,侪于卒伍,所得庸妄鄙浅,固不敢望得异士。但稍能警励,有廉耻,则焉肯为卒伍之事乎?”(《全宋文》卷五九九, 28 册,270 页)轻蔑至极,也说明北宋武举之地位。苏洵批评更加具体:“昔之所谓武举者,盖疏矣。其以弓马得者,不过挽强引重、市井之粗材;而以策试中者,亦皆记录章句、区区无用之学。又其取人太多,天下之知兵者不宜如此之众;而待之又甚轻,其第下者不免于隶役。故其所得皆贪污无行之徒,豪杰之士耻不忍就。”(《嘉祐集笺注》卷一〇《上皇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87 页)武举所得“皆贪污无行之徒”,虽不免夸张,应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与西夏战争结束之后,停试决定随之而来,这是对武举轻视的极端行为。皇祐元年(1049)九月,朝廷诏云:
国家采唐室之旧,建立武科,每随方闻之诏,并举勇略之士。条格之设,岁序已深,然而时各有宜,今异于古。今籍之众,既以拔力日奋于行伍之间;武弁之流,又用其韬钤自进于军旅之任。来应兹选,殆稀其人。如闻所肄习者,率逢掖诸生、编户年少,以至舍学业而事筹策,乔温淳而务粗猛,纷然相效,为之愈多。朕方恢隆文风,敦厚俗尚,一失其本,恐陷末流。宜罢试于兵谋,俾专由于儒术。尚虑积习且久,顿更为难,就具等伦,裁为规制。其将来科场,武举人曾经秘阁考试者,即许投下文字外,更不许新人取应。以后科场,令罢武举一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八,5 册,4534 页)
诏书指出:真正军旅人才皆“日奋于行伍之间”,非武举所出,应武举者“殆稀其人”,而且武举引导“舍学业而事筹策,乔温淳而务粗猛”等不良世风,故停罢武举。
 北宋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武经七书》
治平元年(1064)九月,朝廷复置武举。此后武举一直正常举行,没有再次停罢。然而,规模小、授官低、被蔑视之境况大致没有改变。熙宁六年(1073)八月,诏云:“武举合格所取毋过三十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10 册,5997 页)九月诏云:“武举人策入优等,武艺又入优等,与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与三班奉职;末等与三班差使,减磨勘二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七,10 册,6012 页)右班殿直,正九品,略有提高。唯武举条例修订日益完善,考试方式日益正规。元丰元年(1078)十月,诏云:“兵部以《贡举敕式》内武举敕条,再于诸处索文字,删类成《武举敕式》以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三,12 册,7147 页)元祐九年(1094)三月:“兵部请增修武举得解、免解举人等条。从之。”(《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一九,5 册,4540 页)
南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武举获得更多的重视,每逢科举年,皇帝分两日“策试武举进士”“阅试武举弓马”。“乾道五年(1169)廷试,始依文举给黄牒,同正奏名三十三人,榜首赐武举及第,馀并赐武举出身。”(《文献通考》卷三四,中华书局,1986,323 页)此后,渐渐有了武举状元一说。淳熙二年(1175)四月,“诏:‘武举朝集,增给钱三百贯。’自此每举如之。”(《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三,5 册,4549 页)武举也有了期集、题名等事项。淳熙七年,兵部出台《措置武举贡举补官差注格法》,规定:“第一名堪充兵将官、愿从军人,补秉义郎……第二、第三名堪充兵将官、愿从军人,补保义郎。”(《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四、五,5 册,4550 页)武举出身授官制度渐趋完善。秉义郎,从八品;保义郎,正九品。一切举措,都仿效进士科,旨在提高武举地位。
然而,规模小、备受蔑视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高宗朝武举进士录取人数都在二十名以内,以后虽略有扩充,变化不大。孝宗朝:“武举每当大比,到省率以七十人为限,合格不许过三十人。”(《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三三,5 册,4547 页)宁宗朝至多也只扩充到四十多名。南宋录取进士最多一科在宝庆二年(1226),共录取九百八十九人。相比较而言,武举的增量微乎其微。
而且,南宋武举进士多数没有被分配到军队效力。隆兴元年(1163)三月,殿中侍御史胡沂言:“国家艰难以来,屡颁诏旨,数路搜扬将臣,然臣窃以谓犹未尽也。夫设武举,立武学,盖将有所用也。及临轩唱第,名在一二者,固蒙褒擢,馀皆吏部授以搉酤征商之事,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七之二九,5 册,4545 页)许多武举出身者,只是为了求得做官资格,进入仕途后,千方百计改入文官系列。淳熙十六年十月,光宗初即位,马上颁布诏令:“自今武举人不许试换文资。”且云:“既以武进,又却换文,甚非专设武科取人之意。”(《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七、八,5 册,4551—4552 页)光宗失位,此诏令即被废止。绍熙五年(1194)十月,宁宗同意“今后依旧许令武举人试换文资”(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一〇,5册,4553 页)。而后,弃武从文现象愈益严重,嘉定十年(1217)十二月,兵部侍郎赵汝述奏云:“近世武举进士,甫得赐第,多弃所学,必欲锁试换文,回视兵书戎器,往往耻谈而羞道之……今既由武艺入官,又复慕为文臣,是右科徒为士子假途之资,而非为国家储材之地,此科遂成无用矣。”(《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一七,5 册,4556 页)获得宁宗认可。数年后,再度变更。嘉定十三年九月,右正言张次贤奏云:“窃惟国家取士,由武举策第,许换试文资,此网罗全才之意……且入赀、门荫之流犹许换试,而武举进者独可沮抑其所能乎……乞应武举出身,照旧例听其换试。”(《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一八、一九,5 册,4557 页)同样获得宁宗同意。反复角力,就是为了改入文资。轻视武举观念,在南宋战争年代依然如故。
总之,两宋期间之武举,规模、地位、重要性等,都远远不能与进士科考试比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 2020年第8期“文化史知识”栏目
(0)

相关推荐

  • 宋代武举制度兴衰下的武术发展

    韩美佳 张大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摘 要:宋朝是武举制度的发展时期,武科举在这一时期形成规范化的选拔制度.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宋代武科举的兴衰历史进行梳理,旨在研究宋代武举的兴 ...

  • 毛一鹭传:许誉卿《兵部右侍郎云程公传》

    许誉卿<兵部右侍郎云程公传>(载家谱) 吾师毛司马讳一鹭,字序卿,号孺初,别号云程,孝子东岗公孙,祀乡贤养初公子也.幼英伟,警敏绝伦.年十四举茂才第一.督学林公目为清庙明堂器.后屡试辄冠军 ...

  • 【文化宁海】武状元与武举人后人再续百年情谊

    宁海双水村 村落文化 保存.传承 山水尤摄 来稿精选 排版 |   葱丛 文字 |   米胖堂 武举是中国古代在文科举之外,另外一种选拔武官考试的出身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开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 ...

  • 文史知识 | 诸葛忆兵​:宋代科举之“期集”活动

      期集,即约定时间聚集,原来指各种聚会活动.唐代新科进士的"期集",指赴固定地点"期集所"举办宴席等联谊活动.<新唐书>卷四四载:"举人 ...

  • 诸葛忆兵:《宋词百首译释》校读后记

    陶师<宋词百首译释>将由商务印书馆重版,我奉师命,重点校读"说明"部分并出记,即校读词作阐释和艺术欣赏的章节. 这是一项令人赏心悦目的工作,我仿佛面对陶师,再度回到那青 ...

  • 诸葛忆兵:漫谈高阳历史小说

    台湾历史小说家高阳的众多作品在大陆流行畅销,已有数十年,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盗版书随处可见,都说明了高阳的受欢迎程度.大陆读者还从电视屏幕上熟悉了改编的高阳历史小说<八月桂花香>(讲述胡雪 ...

  • 诸葛忆兵:《南宋孝宗时期词风嬗变研究》序

    陈丽丽老师201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其时她已经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带着相对厚实的学术积累来到国学院,她再度从零开始,踏踏实实地将自己埋进了专业书堆. <南宋孝宗 ...

  • 诸葛忆兵:我的导师刘敬圻先生

    我于1984年秋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师从陶尔夫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之唐宋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应该称呼刘敬圻老师为师母. 刘敬圻先生 然而,刘师同为黑龙江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的 ...

  • 杨永兵:宋代茶馆的功能与意义 商品经济

    作者:杨永兵 原文刊载于<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 原标题为:<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 茶馆,宋代时称茶肆.茶坊.茶楼或茶邸,是一种主要以售卖茶水,供顾客品茶赋闲.怡情养性的公 ...

  • 杨永兵:宋代茶馆的功能与意义

    作者:杨永兵 原文刊载于<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 原标题为:<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 茶馆,宋代时称茶肆.茶坊.茶楼或茶邸,是一种主要以售卖茶水,供顾客品茶赋闲.怡情养性的公 ...

  • 禾下乘凉梦 一稻便一生 深切忆念!袁隆平的扬州情缘|许扬|李友仁|袁隆平|扬州|袁老|周正兵

    本报当年报道版面截图 昨天,"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在奔忙的一生中,袁老与扬州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