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竟然拍纪录片了,名字叫《中国》

把娱乐产业做的风生水起的湖南卫视,近期又进军纪录片领域了。

12月初,由湖南卫视出品的一档纪录片——《中国》低调上线,喜欢看纪录片的观众一定对这部影片有所耳闻。

早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国内就有出现一段国学和历史学热潮,期间也捧红了易中天、于丹以及网络作家当年明月等一批研究历史的人物。

不过,历史学毕竟有一定的门槛,因此没火多久。

当下,与商业相结合的美食纪录片正成为最流行的题材,毕竟美食这个话题每个人都能评价一两句,而在这样的时间段上线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可以说并不是很好的时机。

然而,纪录片《中国》上线之后,却在小范围内掀起了不小波浪,很多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对这部片子赞不绝口。

内容真实,历史还原度高

这部纪录片以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历史人物的自述以及旁白画外音,向观众还原了一个客观真实的古代中国。

对于非历史迷来说,大家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多为历史课本,然而课本版面有限,导致我们只知道某一事件,却很少了解那些事情背后的故事。

《中国》就给了我们一个温习课本内容、拓展知识背景的平台。

比如刚更新的第8集《拓跋宏开启民族融合大幕》中,先是详细地介绍了北魏时期的中国北方的民族分布、政权更替情况等历史背景,阐述了民族融合的必要性。

随后又从当政者推行汉制的具体措施,以及遇到的内外部阻力,来讲述民族融合的艰难历程,最后才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拓跋宏是如何彻底将汉化深入人心的。

这样前有铺垫、后有结果的全方位阐述历史事件的全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容易理解。

如果大家对于正史的了解也一直局限在课本之中,那么看完这几个片子,你也一定会对片中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中国古代史也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意境深远,节奏舒缓有序

《中国》是一部节奏较"慢"的记录片。

整部影片都采取了以往山水风光纪录片惯用的慢镜头拍摄手法,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视觉上呈现出有中国特色的写意风格。

虽然是一部历史片,但是画面体现的意境非常深远,观看的过程中让观众感觉非常放松。

而本片的取景更是有所突破。

《中国》没有大规模的把历史遗迹纳入取景素材之中,而是力求还原真实的古代日常生活场景。

通过收录壮美的本地自然风光、以及请演员出镜模拟历史人物的拍剧式手法,尽力去对历史事件进行原汁原味的还原。

整部影片的色调调配也非常有质感,水墨画质感的场景帧帧都可以做壁纸。很多人都感叹看片的过程中有种看电影的感觉。

这样的拍摄手法下,观众会有更强的参与感,能感觉到自己也在经历着这些风云变幻,而不是干巴巴地听某个专家教授在那高谈阔论,像在课堂一样地灌输知识。

文案精彩,凸显文化底蕴

湖南卫视的各种宣传文案一直就是大众传媒的典范。

这次,纪录片《中国》里的文案也是文采斐然。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深沉的文化底蕴如何能在1个小时的短片中集中呈现,对于普通人来说,恐怕一时半会难以理清头绪。

可这部短片的文案却深入浅出,听着非常打动人心:

"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那伯夷、叔齐怎么会饿死在首阳山。如果智者就能畅行无阻,那王子比干怎么会被纣王剖心。"

明明字面上说的全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这样被组合在一起,就是有一种古今时空交错的碰撞感,让人感受到迸发出来的文化自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能够写出这样思想深邃的文字的人,想必也是精通历史又有深厚的文化积累的优秀撰稿人。

这样一部优点突出的记录片,足以看出是一匠心之作,如果不亲自看几集,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对一部历史纪录片追着上了头。

虽然从形式到内容,《中国》都呈现出了超高的品质,但是根据主创团队介绍,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一部用钱"砸"出来的片子,预算有限也是体现在片子的各个角落里。

首先,纪录片中用到了很多演员,除了少部分是邀请专业的演员出演之外,湖南台自家的主持人团队也是分分钟入镜演戏,甚至连剧组的幕后人员也被拉来充数,影片配音也是湖南台自家人轮番上阵。

这种做法最大限度的节约了片酬,上一个这样做法的剧组,还是87版的《西游记》吧。

其次,纪录片的宣传海报也是非常清爽的自然风光,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没有多余的设计和造型。

用最真实的"中国风光"来吸引大家了解真实的"中国历史",虽然这个海报没花多少钱,但是它的内涵一点也不输过那些PS作品。

影片拍摄过程中,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经费都用在了拍摄和制作上面,所有的拍摄背景都是取景于大自然,场面恢弘壮美,简直就是视觉盛宴。

好钢用在刀刃上,缩减了额外支出的《中国》现在名气不大,好评却源源不断,不辱"中国"两个分量十足的字。

众所周知搞娱乐其他人玩不过湖南台,通过《中国》来看,湖南台严肃起来也依然能做到优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