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大典》中的上海京剧票友
北京的《中国当代京剧票友大典》第三卷出版,至此此书已全部出齐。第一卷刊登票友4600多位,第二卷4584位,第三卷4325位,三卷相加,共计13500多位。
三卷《大典》中,刊登票友数量最多的是河北省,共有1570人。上海则为486人。相比之下,作为京剧南方重镇的上海,票友人数显然少了。
而且,在第一卷的45个协办单位中,没有一个来自上海;到了第二卷才有上海的协办单位,这似乎表明上海的京剧业余队伍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最近有一位北京朋友来电向我询问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京剧队在哪里,负责人是谁?我所知甚少,难以答复。只能说据我所知,“市宫”有两个京剧队,京剧一队在几年前“市宫”大修时迁出了,现在卢湾区活动;京剧二队在“市宫”装修完毕后想搬回,但被告知那里没有多余的房间了。于是他们只能在襄阳公园每周六下午定期活动,后在徐汇区湖南文化中心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地点,活动时间同上。
我将三卷《大典》上出现的486位上海京剧票友按行当作了分类统计,大致如下:老生199人(女性10人),旦角178人(男性11人),净角31人,老旦18人,小生16人。场面、操琴44 人(其中离休干部13人)。共计486人。
在这些票友中,爱上、迷上京剧的途径虽各不相同,但从小跟着父母兄妹看戏、唱戏,耳濡目染之下从而成为票友的,占了大多数。其中有一部分人的年龄较轻,则是在“样板戏”盛行期间熟悉京剧、爱好京剧的,这些人大多是京剧现代戏的表演者和宣传者。他们中,甚至有能唱30多折的现代京剧的唱段或全折戏。
另有一些票友爱上京剧,纯粹出于偶然。他们有的到文化宫俱乐部玩,看到听到有人演唱京剧,于是被深深吸引,就参加了学习。更有些人是通过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教授京剧的节目,随便学学,日子一长,也上了瘾。许多离退休干部则是经同事亲友的介绍,为了打发闲暇时光、老有所乐而学习京剧的。
无论从什么渠道、什么方式、什么方法学习京剧,票友们求好、求精、求深的愿望是相同的。为了唱得更好些,为了唱更多的曲目,为了能彩妆演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深造提高的机会。于是,他们有的请人来自己家中教唱,有的四处寻师访友,参加各区县文化馆或俱乐部开设的京剧培训班。这些人中,有的就成了京剧社区的中坚力量,如京剧演出队队长或京剧教学班负责人。
许多票友开始足不出户,他们的老师是收音机和电视机。等到后来,呆板的机器已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需求,于是纷纷拜专业京剧艺人为师,请他们教唱整折唱词和身段,甚至某些绝活。其中有些武生戏的难度较高,为此这些票友需要多花点经费,多下点苦功,多用些时间,日复一日、艰辛长期地练习着。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年功”,这句话对专业和业余者来说都是适用的。有些文戏,比如靠把戏,同样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武功底子,不然是演不好的。有位票友大清早在公园练习舞剑,旁边有人看了说:“你舞的剑同《霸王别姬》的剑法怎么不一样啊?”她说:“我练的是武术,《霸王别姬》是舞蹈,当然两样啦。但要练好《别姬》的舞剑,必须先练武术步法和剑法,作为基础。”
上海京剧票友的年龄相差十分悬殊——小的仅十岁出头,老的则至耄耋。生行票友的平均年龄达70以上,旦角则是65岁以上,年轻人十分少见。
上海京剧票友演唱的行当和剧目十分多样,生、旦、净、末都有,文武兼备,更有一些票友能兼唱兼演《牡丹亭》、《刺虎》、《惊变》、《琴挑》、《闹学》、《贩马记》等昆剧折子。《大典》的整理归纳,让读者了解了上海京剧票友在行当、流派、剧目上的洋洋大观。上海的京剧票友能唱220折戏,其中包括现代戏近30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