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其教育活动和实践中所创立的教育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当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响和启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即主张人的天赋素质相近,而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这一论断不仅被现代教育科学所证实,而且一直被推崇为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是孔子率先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即倡导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强调教育的平民化和公平性。这不仅在春秋旧战国时期就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为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教育乃至均衡城乡教育、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三是孔子一贯主张“学而优则仕”,其教育目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要培养从政的君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一思想对于新时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必须以德首,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都要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四是“学而知之”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他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戏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指出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这对于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仍有重要意义。

五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提出“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和“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注重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强调新知识的引伸和拓宽,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举一而反三”。在教育活动中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对于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六是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提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他强调为师者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多么精辟!这就启示当今教师正人先正己,“身正为范”。

七是孔子勤奋好学,学而不厌。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周围邻里,如我孔丘一般讲求忠信的人必然有之,但像我一样好学的人就未必有了。这种学而不厌学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至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今天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中也具有重要价值。虽然孔子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不可能提出“终身学习”的观点,但事实上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含有不断学习的思想在内。今天的教师也应当关于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才能具有“诲人不倦”资本。

八是孔子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具体而言,就是礼仪道德、音乐舞蹈、射箭、骑马、书法以及计算。他的儒家思想倡导“仁教”、“智教“,意在培养道德高尚的“贤人”。虽然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仍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齐心协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