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特征初鉴
汝瓷特征初鉴
唐建伟202008七夕深夜搁笔
汝瓷以“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梨皮、蟹爪纹、芝麻花”、“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似玉非玉胜似玉”而闻名于世,宋朝开始、各朝各代收藏家争相追捧,馆藏汝瓷件数为何不多呢?主要是北宋宫廷的所有汝瓷,几乎全被金兵洗劫一空、运往北方,致使后朝宫廷基本没有传承。加上北宋末战乱民间将其窖藏逃难,即使有一些留在民间,也大多藏匿起来不愿进贡,而近代藏家们也舍不得让出。因此,官办博物馆汝瓷藏品只能是寥寥无几!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大兴土木,三旧改造等极大量工程,让过去窖藏的汝瓷大量重见天日涌向市场,给民间专项收藏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实物资料,经过近40年的专项收藏探索研究发现汝瓷的基本特征如下,这些特征也可以适用于鉴赏、鉴定参考或对照。
(一)、胎骨(也称胎体)
胎骨细腻、坚致,胎色有深浅色调的香灰色、香末色、偶见一些紫金土烧制的深褐色胎,胎色有深有浅、有些胎骨含铁稍多、第一次入窑素烧胎体时,铁分子在高温中得以还原,使胎体表面形成褐色,罩上釉再入窑第二次烧成出窑后,肉眼观看釉面时感觉有些泛红、特别在口沿、出勒等地方,因烧制时釉水往下流淌变薄,泛红会明显一些,有些胎体含铁较高的会泛“紫”(古代有人称其“铜胎”),其实这是胎红透过釉面的现象;有些藏家和一些业界专家认为这是玛瑙为釉的缘故、有的还认为泛红是清凉寺汝窑产品的主要特征,其实添加玛瑙为釉,只是增加釉面的亮润度而已;由于第一次素烧时胎表因胎体元素含量不同而使胎体表面的颜色不同,罩釉后使有的口沿和出勒的地方会泛红(见图1)、泛米黄(见图2)、泛灰(见图3)、泛月白(见图4)、泛紫(见图5-1、2、3、4)等,泛红汝瓷不是清凉寺的唯一,清凉寺汝瓷产品也一样出现上述这些现象。
图1-1北宋汝瓷六倭边小盘
图1-2北宋汝瓷小盘底部,素烧胎前刻有“丁”字款
图1-3北宋汝瓷小盘薄釉处可见泛红
图2-1北宋汝瓷扣金口三羊尊
图2-2北宋汝瓷三羊尊底部
图2-3北宋汝瓷三羊尊薄釉处可见泛米黄
图3-1北宋汝瓷三脚塔式座盅型尊
图3-2北宋汝瓷三脚塔式座盅型尊底部
图3-3北宋汝瓷三脚塔式座盅型尊内口沿颜色泛灰
图4-1北宋汝瓷三羊尊薄釉处可见泛白
图4-2北宋汝瓷三羊尊
图5-1北宋汝瓷扣铜鎏金口三脚二耳瓜棱小香炉
图5-2北宋汝瓷扣铜鎏金口三脚二耳瓜棱小香炉肩部局部照片可见泛紫
图5-3北宋汝瓷扣铜鎏金口三脚二耳瓜棱小香炉内部局部照片可见内口沿泛紫
图5-4北宋汝瓷扣铜鎏金口三脚二耳瓜棱小香炉底部局部照片可见脚部微微泛紫
因汝窑烧制时间跨度较长、窑口众多,一部分汝窑器物有压手感、一些器物较为轻飘、一些器物重量介于二者之间较为适中。出现这些情况的是胎体的厚薄因素以及胎体微量元素含量不同造成的。支钉烧是汝窑烧制的一大特点,有芝麻支钉,圆支钉、梭子支钉,也有圈足露胎烧;其中,梭子支钉几乎都以横切方向支在满釉的圈足上;而芝麻支钉有一些比实际芝麻还小,很形象,是几种支钉中最精致的一种。
(二)、声音
书里记载柴窑的声音如“磬”,“磬”到底是什么声音?人们不得而知,有一些认为汝窑的扣声也如“磬”,其实扣声是受器物的形状、胎骨的厚薄、器形的大小等影响,不同器型声音不同、相同器型的,大小不同,声音便不同、相同器型的胎骨厚薄不同,声音也不同;不同窑口相同器物的声音会不同,同一窑口不同时间烧出的器物声音当然不同。一件器物,不同的位置其响声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强调一下:声音,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如果一定要敲出声音,其作用只是听听这件器物是否冲线、是否残破而已。
(三)、开片、气泡
釉面开片一般指先烧胎后加釉再入窑烧制的陶瓷器物,因胎釉收缩系数不同,使釉面产生不规则裂纹,俗称开片。一般情况下开片是釉层从胎釉结合处向釉面开裂的。汝窑陶瓷釉面开片较为细密、多为斜裂开片、有深浅叠错、相互交织、象鱼鳞片片银光闪闪一样(见图15)、或象冰裂片晶莹剔透一样,也有呈蝉翼纹(见图6)状;因此有好事者将开片纹美称为:鱼子纹、冰片纹(见图7)、蟹爪纹(见本人的《汝瓷杂谈》)、芝麻花等。开片纹一般在出窑前冷却时间段就已经形成了,也有一些是在出窑时因窑温高于室外温度,器物出窑时接触外面冷空气釉面急速收缩而形成;还有一些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窖藏或水浸出来后,因窖里或水里的气压与外面的气压不一致,使釉面在析压过程中产生开片,有的深埋或深浸的器物出来时析压较快会使胎体爆裂,严重的完整器物会爆裂成瓷片。这类开片有短时间瞬间开片、也有长时间逐渐开片;特别是有一些出自较为密封的窖藏陶瓷器物,时常在半夜三更人静聚神时,可以听到瓷器开片的细细的滴滴的声音。所以,当看到一件陶瓷器物的片纹有老开片,又有新开片,那么,这件器物一定是老到的!
在釉面上肉眼除可见到片纹外,还可以见到一些稀疏如“寮若晨星”的气泡,一些气泡在晚上的时候,如遇强光照射可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微弱彩色光芒;一些釉面还有见到棕孔(或针眼)、借助现代工具还能看到釉下的脏泡、破泡,和土、水、石灰等沁,以及釉面有一些磨擦痕等等的微观图像。气泡是否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在显微镜下可一览无遗。有经验的藏家可以在显微镜下辨别出柴、煤、气烧出的气泡;从上述这些表象,结合陶瓷器物的其他特征,可以鉴定出该器物的是否到代、或是老仿、还是新仿。
图6-1北宋汝瓷扣金口小盘(有些人会叫她小洗)
图6-2北宋汝瓷扣金口小盘底部
图6-3北宋汝瓷扣金口小盘局部图蝉
图7-1水塘上的冰片照片
图7-2北宋汝瓷冰片纹与上图冰片有些类似
图7-3北宋汝窑冰片纹葵口小盘
图7-4北宋汝窑冰片纹葵口小盘
图7-5北宋汝瓷冰片纹葵口小盘局部,本图是含有玛瑙釉的特殊视觉。
图7-6北宋汝瓷冰片纹蜜蜡黄三脚奁局部图,本图是含有玛瑙釉的特殊视觉
(四)、釉质、釉色
汝釉起码有两大类:其一是乳浊釉,浑浊不透明,釉入玛瑙,产生特殊视觉效果;其二是透明釉,玻璃质感稍强,晶莹剔透。釉色多彩,釉面润泽,釉层莹润,聚釉有如凝脂,有些釉中含有玛瑙、会产生特殊色泽,在不同光线下,可以看到不同的釉色反映,釉面开片有的在片纹的侧面可以看到亮白光点(见图7-5、6)。目前已知的汝窑釉色有粉青、天蓝(见图8)、天青(见图9)、月白(见图10)、豆青、蜜蜡黄(见图11)、虾青等,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翠绿(见图12)和粉红、红色、黄色、橙色、紫色、蓝色、黑色、金色等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目前在民间收藏中还发现的粉红色、红色、黄色、橙色、紫色、蓝色、黑色、淡绿色(见图8),甚至还有金色等的汝釉,应该也是极为珍贵的釉色。
图8-1北宋汝窑天蓝釉冰片纹瓜棱洗
图8-2北宋汝窑天蓝釉冰片纹瓜棱洗局部
图8-3北宋汝窑天蓝釉冰片纹瓜棱洗底部
图9-1国内馆藏北宋汝窑小盘是淡绿釉?还是天青釉?请自己悟吧。
图9-2国内馆藏北宋汝窑小盘底部,是淡绿釉?还是天青釉?请自己悟吧。
图10-1北宋汝瓷月白釉长方口贯耳瓶
图10-2北宋汝瓷月白釉长方口贯耳瓶45度角视觉
图10-3北宋汝瓷月白釉长方口贯耳瓶底部(梭子支钉)
图11-1北宋汝瓷蜜蜡黄冰片纹三脚奁
图11-2北宋汝瓷蜜蜡黄冰片纹三脚奁
图11-3北宋汝瓷蜜蜡黄冰片纹三脚奁底部
图12-1北宋汝瓷翠绿釉葵口小洗
图12-2北宋汝瓷翠绿釉葵口小洗,口沿上面有磕破可见香末胎
图12-3北宋汝瓷翠绿釉葵口小洗底部
(五)、釉光
汝窑器物的釉光有几种:
1. 亚光,汝窑陶瓷器物釉面长时间接触空气、釉面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及光线中的紫外线,随着时间的延长,釉面逐渐转化为亚光。刚烧好出窑的陶瓷釉面是贼光,要使贼光转为亚光,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从亮亮贼光慢慢转为润亮,随着时间的推移,釉面的润亮光泽会慢慢褪去,再经过漫长的时光就会将釉面的“亮光”逐渐转化为亚光。馆藏器物大多是亚光(见图13)。亚光分干亚光、湿亚光,湿亚光经常是传世很长一段时间后,再藏于箱里后釉光的漫长变化而来的。在窖藏、坑藏或浸泡很长一段时间,再经出窖或出土、出水后传世的陶瓷器物,也可见到这类的釉光。
图13-1馆藏北宋莲花温酒碗高10.5厘米,口径16.2厘米,由十瓣莲花瓣合成。
图13-2馆藏北宋莲花温酒碗底部足径8.1厘米。
2.莹光,陶瓷器物在长时间接触空气后,转入一段很长时间的包裹藏,即传世后转入柜藏、窖藏或出土、出窖后转为柜藏,釉面会逐渐转化为莹润光泽。
3.油光,陶瓷器物釉面上象涂有一层猪油,感觉用手去拿这件器物时,釉面上的猪油就会沾在手上一样。即汝窑陶瓷器物在窖里、坑里,因某种状况的出现,使窖或坑能进空气或水,以及微量的光线,经过漫长几百年时间釉面上的贼光便会转为油光(见图14)。
图134-1北宋汝窑水仙盆
图14-2北宋汝窑水仙盆底部照片,可见外底部釉面上好像涂了一层油
图14-3北宋汝窑水仙盆内部照片,可见釉面上象涂有一层猪油,感觉用手去拿这件器物时,釉面上的猪油就会沾在手上一样。
4.亮光,釉面上有一层亮堂堂的光,汝窑陶瓷器物只是长时间接触了空气或水,但没有见过阳光或光线而形成的,用强光照射时釉面可见会晕散的聚光点,即在聚光点周围产生一些零散亮光点。
5.贼光,整个釉面亮光感很强,用强光照射时可见釉面有聚光点,聚光点较小、聚光点周边没有晕散的光点,这是新品或新出仿品的釉面光感。
(六)、造型工艺
汝窑的造型馆藏的就是那么几种,盘碗瓶洗、水仙盆,三脚奁等,而且都是二十厘米左右的小件,这些给人们圈定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真是太可惜了,一个很大的汝窑系,窑口众多,考古证实汝窑生产时间是唐、宋、元、明,跨度超过五百年。被一些“神化”的人物搞得汝瓷只剩下67件半存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而天下大众大多被洗脑后,也基本信以为真,只有小几十万有识之士,花自己的钱收藏古瓷,保护古物。社会上的一些人却笑这些收藏人很“二”,而这些收藏人报团取暖自认是在为国家保护文物!不管咋样?先向这批人致敬再说!孰是孰非,留给时间,历史自会评判,因为历史是公正的!
几十年来,除了考古出来了不少馆藏没有的器型,目前,在市场上与在收藏家中发现汝窑陶瓷造型有:大盘子(口径50厘米左右或以上)、小盘子、葵口盘、椭圆葵口盘、折沿盘、高脚盘、刻花平盘、大碗、小碗、镂空碗、双层镂空防烫碗(外层镂空)(见图15)、深腹碗(见图16)、瓜棱碗、卧足碗、温酒碗、盏、托盏、洗、圆洗、方洗、琮形洗、长方洗、折沿洗、舔洗、葵口洗、盆、钵、梅瓶、扁瓶、六棱长颈瓶、棒槌瓶、带镂空座瓶子、镂空瓶、花口瓶、六方瓶、琮形瓶、瓶子的类型很多起码几十种以上、花盆、水仙盆、枕头、脉枕、尊类、方盒子、圆盒子、多层粉盒、大奁、小奁、大奁口径超过30厘米、最小小奁口径只有5厘米、各式尊类、如:三脚塔式座盅型尊(见图3)、四羊方尊等、各式烛台、各式油灯,各式香炉、香熏类型很多(大的有接近50厘米),有十二生肖作为盖的香熏、有多种动物分别作为炉盖的香熏、十二生肖摆件、十二生肖印章、动物摆件孔雀、鹤、龙、凤、四灵摆件、人物有皇帝、皇后、大官、乐俑、舞俑、骑马俑、孔子、神仙、诸佛、观音、老子、小孩子等造像、茶具与酒具大多是壶、矮壶、高壶、执壶、瓜棱壶、提梁壶、温酒壶,杯子、单把杯子、多棱杯子、六方杯子等等,文房用具各式笔架、纸镇、各式砚台、各式砚滴、还有些文房用具器物身上都盘有一条立体栩栩如生的龙等等。汝窑陶瓷器物大小不一,经考古证实小的只有几厘米,大的超过30厘米;在民间收藏中发现超过70厘米的汝窑陶瓷器物,如:十年前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出一个76厘米高的汝窑瓶子;汝窑陶瓷器物超过100厘米的有佛像、花瓶等;汝窑陶瓷的工艺有刻花、贴花、镂空(见图15)、印花(见图17)、塑像等。
图15-1北宋双层镂空防烫碗
图15-2北宋双层镂空防烫碗里面
图16-1北宋天蓝釉鱼鳞片纹深腹碗
图16-2北宋天蓝釉鱼鳞片纹深腹碗底部
图16-3北宋天蓝釉鱼鳞片纹深腹碗覆照
图17北宋有多种图案、字体的印花工艺,图案、文字露胎烧,胎呈褐色
不要相信只有传统器型,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种产品,器型的新颖性是吸引顾客的最好广告。而且北宋烧瓷正在大盛,期间很多器型都是原发器型,而不是传统器型,明清时期再说传统器型就另当回事了。
汝窑不是官方独设!即使在宋徽宗期间朝廷指定一(些)窑口改为官方窑口,专门烧制宫廷、官方用瓷,工匠也会设计烧造更多的新颖器型,以满足宫廷、官方各方面的需求。汝窑是一个窑系,窑口众多就会引发竞争!为了扩大销量,除了提高质量外,工匠们还会在烧制(传统器型的基础上)过程中,挖空心思进行新颖器型设计,为的是烧出更多的新颖器型,来吸引更多的买家和更多的回头客,以获得更大利益!
(七)、款式
汝瓷的款式目前发现有:大宋汝窑、大宋清凉寺御制、开宝元年(968年)、开宝元年清凉寺御制、开宝三年、崇宁元年(1102年)、崇宁元年清凉寺御制、崇宁三年、崇宁三年清凉寺督办皇宋汝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制(一至五年都有)、崇宁五年、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天禧年制(1017-1021年)、神宗元丰(1078-1085年)、元祐元年(1086年)、皇后阁、武成殿皇后阁清凉寺御制、宋徽宗、宋徽宗御制、宋徽宗御用、大观元年清凉寺御制(1107年)、继照(《周起传》记载:“以真宗判南牙听事之所,为继照堂,自是无敢居者。”.《续资治通鉴》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甲戌,增葺射堂为继照堂,设帟张乐,许士民游观三日”。《周起传》记载周起请求说:“陛下到过的正堂,我不能再在这里办公了,请让我搬到西院去。”宋真宗下诏同意,并为大堂取名“继照”)、政和元年(1111年)、政和元年清凉寺御制、政和元年天下一人御制御赐、重和二年(重和1118-1119年)、宣和元年(1119年)、官、赏、甲、乙、丙、丁、申天干地支款、蔡、蔡甲、蔡乙、蔡丙、张、宁、苑(见图18)、太岁、万岁、奉华、内府、玉松、潜龙、甲申殿、修内司、景阳宫用、香雪阁用、文山阁用等等。目前,发现汝窑锥形折沿碗,在素胎入窑烧制前刻有36字记事款:“乙丑年冬月雪至(见图19)鲁县大窑厂张匠人长子携众匠人,迁至北万步之余青龙寺聚青器塑之”,字体规整、笔画流畅,器物第一次素烧胎呈香灰色,素胎上釉时在刻字上作进行除釉(或添色)处理后,再第二次入窑再烧制,经过二次入窑烧制胎体上的笔画及笔画周边呈铁褐色(见图17、18、19),是胎体中的铁元素在高温中还原、以及吸附高温气氛中窑具等析出微量铁元素的表现,使字体及字体周边颜色比第一次素烧更深。还有不少款式,一些款式写出来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如:“绍兴十五年清凉寺御制(1145年)”的南宋汝瓷款式等、“乾祐(947-948年)”印款等等。目前,发现不少到代的汝窑陶瓷器物有落款,大多属于宫廷、官方,以及一些官宦、商贾定制的款式。还发现汝窑官款如:开平(907年)年间的长方框竖行印款,还有一些年限更早的官款(现暂不展示),都有待于科技鉴定与考古证实。
图18北宋汝瓷素胎烧制前的刻釉篆书款:苑
图19-1北宋汝瓷素烧胎前刻有36字记事款的锥形折沿碗
图19-2北宋汝瓷素烧胎前刻有36字记事款的锥形折沿碗底部(胎体泛灰)
图19-3北宋汝瓷素烧胎前的刻款:乙丑年冬月雪
图20-1南宋汝瓷莲花瓣碗
图20-2南宋汝瓷莲花瓣碗侧面
图20-3南宋汝瓷莲花瓣碗底部款式
上述款式有的是直接将印文打在底部的胎体上、有的是贴在脚跟或底部上的无釉露胎印款,有的是素胎烧制前在胎体上刻出文字,再入窑烧制的款式、也有一些是出窑后再在釉面上刻字的款,还有的将底釉剔出一个长方形让其直接露胎,然后再将字直接写在胎上(见图21)。这些刻或写款有北宋时期的刻釉款、也有后面清代等时期的刻釉(写)款;有刻(写)字、刻印章、刻图案等,一般是由窑场工匠刻的、也有宫廷造办处刻的、甚至还有皇帝刻的款、印章、诗、词、图案、文章等。这些款式的字体有宋体、行书、楷书、隶书、篆书、草书、九叠篆等。这些刻款一般落在刻有几十个字至上千字不等字数的诗、词、文章等文字后面,这些刻釉款(字)刻好后,在刻痕里填(彩)上金、墨、朱砂红、白等颜色料,再入窑经过烘烤使其经久不褪色。也有一些刻款的彩金,运用上了漆器的戗金工艺。古代的一些特有工艺在一些不同领域里,也能得到通用和借鉴。当今我们可以透过古人留下的生活用具、祭祀用具、摆设品、艺术品看到古人无限量的聪明智慧!
图21馆藏北宋汝瓷,剔釉长方格,直接在胎上手写诗文
(八)、结束语
宋代单色釉陶瓷以简单素洁古朴流行了几百年,说明当时人们崇尚简约、自然、纯真、归于天成的美。直到近千年后繁华、喧嚣、浮躁的当今,再来欣赏宋代单色釉陶瓷,特别是汝瓷,依然能给人们带来百看不厌、爱不释手、还有时而心情愉悦、时而抓心挠肺、时而宁静安祥的奇特精神享受!这就是宋代瓷器的神奇魅力与高尚珍贵的价值所在!因此,宋瓷将永远在收藏爱好者、学者、专家、喜欢关注宋瓷的人们的心目中、以及博物馆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sogou.com/v98740.htm?fromTitle=%E5%8C%97%E5%AE%8B
2.https://baike.sogou.com/v23222.htm?fromTitle=%E5%8D%97%E5%AE%8B
3.https://baike.sogou.com/v7618775.htm?fromTitle=%E6%AD%A6%E6%9E%97%E6%97%A7%E4%BA%8B
4.中华书局出版的明代曹昭著杨春俏编的《格古要论》
5.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赵青云编著的《汝窑新论》
6.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明高濂《燕闲清赏笺》
7.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桑行之等编《说陶》
特别鸣谢:
1.河南漯河收藏家张言华
2.浙江宁波收藏家史训金
3..广东梅州收藏家丘亮
4.深圳市收藏家唐万三
5.上海收藏家诸建戎.
6.朋友圈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