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让粟裕潸然泪下——你是军事天才,但战术缺乏远见
作为用兵如神的军事指挥家,粟裕多谋善断、屡建奇功,以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而蜚声中外,被誉为威震敌胆的“常胜将军”。
然而,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事奇才,却也曾陷入低谷,更是因为一句话而潸然泪下:你是军事天才,但战术缺乏远见。
粟裕究竟做了何事,才招致了这样的评价?
粟裕
文武兼济,投身革命
常言道,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
两军交战之时,战场的局势可谓瞬息万变,取胜的时机在电光石火间稍纵即逝,唯有智能兼备的将领才能抓住机遇,化险为夷,甚至绝处逢生。
粟裕正是这样一位善布奇阵的谋略者,纵观粟裕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他指挥战役时往往反常用兵、以智取胜,打出了不少漂亮的“神仙仗”。
“猛将必发于卒伍”,与我军历史上的诸多优秀将领相同,粟裕的成长之路也是历经艰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磨砺自我。
粟裕能够走上革命这条道路,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身为地主家庭的公子哥,他读书、习武、骑马样样不落,然而,家族那份沉重的期待反而令粟裕备受压迫,推动着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随着社会局势动荡不止,粟家家境也开始衰落,在见证了军阀部队对百姓的戕害后,粟裕心中那颗正义的种子开始萌芽,他立志要成为一名能够解救老百姓的“剑侠”。
1927年,常德爆发“敬日事变”,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被残忍杀害,整所学校被包围,在学校就读的粟裕和同学们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撤退,乘上了前往武昌的火车。
抵达武昌后,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粟裕进入了由叶挺领导的教导队,在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后,粟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革命队伍的一分子。
叶挺
南昌起义后,粟裕随朱德、陈毅转战福建、广东等地,最终跟随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成功会师,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1930年12月,年仅23岁的粟裕出任红六十四师师长,参与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十八师,还将敌方中将师长张辉瓒活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毛主席的这首诗词,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胜利,也见证了粟裕率领下的红六十四师的辉煌战绩。
张辉瓒
抗日先遣,军事奇才
1934年7月,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红七军团奉命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粟裕任先遣队参谋长,宣传中共北上抗日的主张。
在六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中,粟裕带领抗日先遣队征战两千多公里,他协助军团领导进行指挥,在提出许多创造性的建议之余,还不断进行着反思总结,日臻完善着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
1938年4月,中共中央在调动新四军主力赴泾县一带之前,决定先派侦察队前去进行战略侦察,并强调“须派一有军事知识之人”。
根据这一指示,新四军军长叶挺抽调400人,组成了一支先遣队,并任命粟裕为先遣队司令员兼政委,由他率领部队到苏南敌后进行侦察。
在粟裕的指挥下,历经二十天的实地侦察,先遣队掌握了江南日、伪、国三军军情,顺利完成任务,为新四军建立江南指挥部立下了功劳。
从1928年会师井冈山,到参与历次反“围剿”斗争,粟裕在一次次执行战略决策和军事命令中急速成长着,这名青年战术家不断领悟着作战的规律,学习着指挥的精髓。
1944年3月,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根据中央指示,粟裕发起了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车桥位于江苏淮安,坐落在涧河两岸,有五座桥梁横跨河岸,敌伪占领后,驻扎在此地的日军与伪军加高围墙,修建碉堡,构筑了难以突破的交叉火力网。
在审时度势后,粟裕调集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同时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经一天两夜的战斗,共歼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其中生俘24人,歼灭伪军 500余人,摧毁碉堡50余座,创造了华中地区敌后歼灭战的一个奇迹。
粟裕所指挥的车桥战役,是当时我军在抗日战争中俘敌最多的一次,连远在东京的日军本部也不得不承认,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此后便走向了下坡路。
捷报传到毛主席耳中后,独具慧眼的主席当即作出了极富预言性的评价:“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诚然,历史最终证实了这则预言,在此后的战场上,粟裕指挥若定,所向披靡,从一名小兵做起的他,最终成为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七战七捷,封名战神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与华东解放区。
作为华东战场的主将,粟裕率领军队逐鹿中原,将自己炉火纯青的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连解放区的民谣都如此传唱:“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同年七月至八月,面对强敌压境的险况,粟裕与谭震林一同率领19个团3万余人,同国民党军12万人作战,临危不乱,用兵如神,连续取得了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歼敌5万余人。
谭震林
这场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粟裕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歼灭了几乎是自身数量两倍的敌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创造了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作战中,也绝不可能出现同样的地点、兵力和敌人,深谙此道的粟裕往往是以智取胜,以奇制敌,面对奇险相连的战场局势,他总是机动的考量形势变化,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可谓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他率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山区围歼敌国民党“天下第一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并且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将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击毙。
这石破天惊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南京政府进攻山东的军事阴谋,推动了全国战局的有利发展,也令蒋介石痛心疾首,造成了国民党空前的大损失。
孟良崮战役,实为一着险棋,险就险在敌方45万大军云集,如果打持久战,那么华野 27万人就可能陷于被动和不利;
但它同时又是一着高棋,高就高在粟裕利用了鲁中老区作战的有利条件,采取“耍龙灯”战术,时南时北,或东或西,在削弱、迷惑敌人的同时,摸清了他们的虚实,从而在决战中一举攻破。
有人说粟裕是“虎口拔牙”,确实如此,但若想拔老虎的牙,必先有擒虎的本领,不然不仅拔不成虎牙,反而还会落入虎口,葬于腹中,由此可见粟裕将军高超的军事谋略艺术。
自责请罚,展信落泪
孟良崮一役后,不甘失败的蒋介石重新复盘,他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决定派兵重叠交叉向鲁中推进,以兵力优势压榨粟裕华东野战军的兵线,逼迫他们被动决战。
1947年7月,粟裕率军在南麻与敌军师长胡琏决战,然而抵达南麻后,等待着他的却是两百多个坚固的地堡与强大的火力网,情报失误使得粟裕错估形势,令我军举步维艰,伤亡惨重。
胡琏
7月24日,刚刚撤出南麻的疲兵,不得已继续投入到临朐的战斗中去,面对朐山和弥河两张天然护城屏障,华野主力大军强攻六天五夜而不克,只得在敌军援军到来后被迫全线撤退。
南麻、临朐两场恶战下来,我军损失2.1万人,仅歼敌1.8万,部队士气大减,面对如此惨状,粟裕担下了所有责任,他立刻向上级做出了书面检讨,并请求处分。
不久后,粟裕的好友谭震林赶赴胶东任职,作为见证了粟裕成长的同志和战友,他留下了一份书信,对粟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你是军事上的天才,不过战略战术缺少远见!”
在信中,谭震林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粟裕的缺点,“一个天才的军事指挥必须是一出手就能看到几十步,而你常常只看到一、二步,这是很危险的。”
作为指挥天才,粟裕的确拥有极高的自信,但在七战连捷之后,他也犯下了忽视了敌人战斗力的错误,在战略战术方面还需得到加强。
“你是我党的杰出军事家,我们对你充满期望。”谭振林对粟裕军事上的天赋和战果不吝赞扬,“我们也要教育干部和战士们,一定要胜不骄、败不馁,发扬乐观主义精神。”
面对谭震林的“批评建议”,粟裕欣然接纳,他眼含热泪地捧着满是肺腑之言的信纸,这封信让他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令他从连胜的光环中猛然惊醒。
在随后的沙土集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敌九千名,并俘虏了敌五十七师师长段林茂,并将援军击退,极大地提高了解放军的信心和士气,也令粟裕重新为自己正名。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在中野的配合下,华野歼灭80万国军精锐,一举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大局,粟裕也收获了“战神”的美誉。
满招损,谦受益,粟裕在失利后主动揽下全部责任,积极改正错误,他戎马一生所展现出的不惧生死的军人气魄,是现代军队灵魂所在,他为民族独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也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