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了翻心理学书,理解了你为什么总觉得软木塞葡萄酒比螺旋盖的好

以前我们写过不少文章分析软木塞和螺旋盖各有利弊,比如:

总体来说,对于要保护新鲜花果香气的,尤其是白葡萄酒,螺旋盖更好;而对于需要进行微氧化陈年从而发展出复杂风味的,软木塞为佳。顺便说一下,市面上 9 成的葡萄酒都是禁不住陈酿的,早喝口感更佳。

所以说,不能看到一瓶螺旋盖的葡萄酒就下意识判断,这不如隔壁那瓶软木塞葡萄酒!

虽然总是这么强调,但为什么总有很多人觉得软木塞葡萄酒比螺旋盖的更好呢?特别较真的小编决定从心理学角度来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这个问题。相信你看了之后,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首先,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叫做“惯性心理效应”

就是说很多人都有按照某种熟悉的方式或习惯去想问题、做事情的倾向。

软木塞作为葡萄酒瓶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而螺旋盖的使用只有区区数 10 年。几百年的传统,大家习惯性地认为,葡萄酒塞就该是软木塞,其它都不是“正道”,这也很正常嘛。

其次,有一种更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叫“刻板印象”

这说的是大家对某个事物形成了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而忽视个体差异。也可以叫以偏概全。

我们知道,螺旋盖多是新世界产酒国爱用,比如澳洲、新西兰等;而旧世界产酒国,比如法国、意大利等,多喜欢致敬传统,很多时候甚至更新换代能带来效益他们也不会做,理由仅仅只是“我爸和我爷爷都是这样做的”。

而全世界最贵的葡萄酒出自哪些国家?旧世界可以说是压倒性胜利。于是就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推论过程:爱用软木塞的产酒国出产了很多高端酒,比爱用螺旋盖的那些高端,价格也更贵→软木塞葡萄酒比螺旋盖葡萄酒高端且更贵。

看起来没毛病?但是新世界国家也会用软木塞啊!所有国家,想用啥用啥。很多新世界国家的酒庄就是偏爱螺旋盖,管它高端酒、低端酒都用螺旋盖。当然,反之亦然,也很多国家的酒庄就是爱用软木塞,哪怕是卖得比水还便宜的葡萄酒,也用软木塞。你上哪儿说理去?

末了,还有一种更更更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叫做“安慰剂效应”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来说,比如你感冒了,抓了颗感冒药吃,其实药早已过期失效,但由于心理作用,吃下之后你仍感觉好多了。延伸之意就是,人因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影响了自己的主观判断。

在饮食上,它有个演化的说法,叫“仪式感”。也就是说,在喝到一款酒/吃到一份食物之前,经过越复杂的手续、花费的成本越高,我们的大脑就会预感它更加美味,而真正到嘴的时候也会因心理作用而觉得它确实更美味。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看着海某捞小哥哥当面拉出的面会比做好再端上来的感觉更好吃。

软木塞相比螺旋盖是非常难开启的,开软木塞甚至是侍酒师培训的必要课程。为此我们还写过一篇: 3 招教你轻松打开一瓶葡萄酒

此外,开软木塞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还因此出了很多名牌酒刀,贵的能成千上万。

这样花了更多钱,欣赏了一场复杂的开瓶手续才喝到的葡萄酒,很容易就让你觉得,这酒得来不易,肯定更好喝!

对照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不是一毛一样?所以说,这都是心理因素闹的。不过也有人说了,那软木塞成本就比螺旋盖高啊!是的没错,但是除了少数讲究的酒庄,市面常见的大多数软木塞,均摊下来,它能多出几毛钱的成本呢?

万变不离其宗,喝酒买酒得看酒,看包装真不靠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