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Inspiration is a guest that does not willingly visit the lazy.
Music possesses incomparably more powerful means and is a subtler language for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thousand different moments of the soul's moods."
-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未来阅读
读完需要
分钟
速读仅需 25 分钟
1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1840~1893),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音乐界的很多人。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2
《柴可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省会城市的中上等家庭,他很小就显示出对音乐灵敏的听觉,在六岁时就能说流利的法语和德语。14岁那年,母亲去世,他作了一首圆舞曲纪念母亲,音乐才华崭露头角。
The Tchaikovsky family in 1848. Left to right: Pyotr, Alexandra Andreyevna (mother), Alexandra (sister), Zinaida, Nikolai, Ippolit, Ilya Petrovich (father)
但是他的父亲显然并不支持他的音乐梦想。柴科夫斯基在圣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度过了七年(1852-1859),在司法部又当了四年职员。然后,像他之前的罗伯特·舒曼那样,他最终决心逃脱牢笼,认定音乐才是自己真正该走的道路,于是柴科夫斯基考上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并于1866年毕业。同年,他去了新建成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在那里获得了和声和作曲教授的职位。
尽管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是一个狂躁抑郁症、神经机能症和忧郁症的患者。甚至他还一度匆匆结婚,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濒临崩溃,甚至试图在莫斯科河中自杀。柴科夫斯基在1893年霍乱流行期间,因喝了未煮开的水而突然逝世,时年53岁。
在柴科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生活来源并不是靠在莫斯科的正式职位,而是靠与一个有点古怪的女赞助人梅克夫人(Madame Nadezhda von Meek)之间的私人协定。
Madame Nadezhda von Meek
这个富有的、爱好音乐的寡妇要求在和作曲家永不见面的条件下,提供给他每年6000卢布的收入。除了这笔年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1881年还奖给柴科夫斯基每年3000卢布的津贴,以表彰他在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收入不仅使柴科夫斯基可以去欧洲共至美国旅行,而且还能享受到对他的创作活动来说非常需要的音乐环境。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涉及19他纪音乐的各种体裁:歌剧、歌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和交响诗。其中,他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最能经受时间的检验。他奢华的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1882)是为纪念俄国在1812年打败拿破仑而作的,在美国7月4日独立日可以听到此曲的演奏。在柴科夫斯基辉煌灿烂的音乐之后,通常还会有焰火装点夜空。柴科夫斯基音乐充满色彩性的配器、势不可当的旋律、戏剧性的对比、宏大的风范——只有靠庞大的交响乐队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作为芭蕾音乐的作曲家,他也取得无以伦比的成功,他的《天鹅湖》(1876)、《睡美人》(1889)和《胡桃夹子》(1892)在浪漫主义芭蕾的整个剧目中是最流行的作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3
《柴可夫斯基》书摘
第4章艰辛的音乐之路
这件乐器在小柴可夫斯基的脑海里留下了最初的印记,特别是在乐队琴的音乐集锦中有他终生喜爱的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还有当时在俄罗斯甚为流行的意大利歌剧大师贝里尼、唐尼采蒂和罗西尼等人的作品选曲。
意大利歌剧团演出的莫扎特歌剧《唐·璜》给我留下了强烈印象,它激起了我的一种神圣感。我崇拜莫扎特,我要将我的生命献给音乐。
出版商将柴可夫斯基带到大厅。 坐到钢琴边,柴可夫斯基马上镇静下来,信心也增加了百倍,因为他的钢琴弹奏水平是受到很多人赞扬的。他熟练而富有情感地弹奏起来……
一曲奏罢,出版商鼓起掌来:“不错,这是一首很不错的曲子,很高兴地告诉你,我同意出版。”
“真的吗,先生?您真的同意出版?”柴可夫斯基兴奋地站了起来。
“是的。你的乐曲很有味道,我愿意给你出版。”
柴可夫斯基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非常感谢您!”
“年轻人,我出版过一些乐曲,我自己也还是有一些音乐鉴赏力的。从你弹奏的乐曲中,我感受到了你的音乐天赋。好好努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曲家的。”
柴可夫斯基又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谢谢您的鼓励!”
也就在此时,俄罗斯音乐协会成立了。这个协会的目的是促进俄国的音乐研究和演奏,同时也为了让非贵族出身的知识青年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随后每一段时间,俄罗斯音乐协会开办了音乐班。
Tschaikovsky as a student at the conservatory. Photo, 1863
当时圣彼得堡一些有音乐才华的人和音乐爱好者都来参加这个音乐班,进行系统的学习。担任音乐班教师的是著名的音乐家尼·依·托连姆巴教授。
柴可夫斯基自从上次征得了父亲的同意后,于1859年秋季加入了这个音乐学习班。他的音乐才华立刻引起托连姆巴教授的关注,并在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对位法和宗教音乐,此外,他还学习演奏长笛、钢琴和管风琴。
柴可夫斯基本身在音乐上就极有天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他对自己的音乐之路越来越充满了信心。
Anton Rubinstein
安东·鲁宾斯坦 Anton Rubinstein,俄罗斯犹太裔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1829年11月28日出生于Wekhwotinech。早年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在圣彼得堡,随维卢安(Villoing)学习钢琴,在维也纳随德恩(Dehn)学习作曲。鲁宾斯坦一生创作了《德蒙》(DerDemon)等20部歌剧,《海洋》(Ocean)等6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以及许多声乐、室内乐、钢琴曲以及其他器乐独奏曲。他的钢琴独奏小品《F大调旋律》,被后人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至今流传不衰。
有一次在作曲课上,安东·鲁宾斯坦布置为一条指定的主题写对位性变奏曲的作业,要求写得质量好,数量多。安东·鲁宾斯坦教授原以为柴可夫斯基最多也不过能写出10多条而已,可是柴可夫斯基竟出乎意料地写出来200多条。原来柴可夫斯基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整整写了3天3夜,只在特别困乏时趴在桌面上睡一小会儿。到第4天交作业时,他交上了223条对位性变奏曲。看到柴可夫斯基的作业,安东·鲁宾斯坦很是欣喜,他把柴可夫斯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认真地说:“柴可夫斯基,你真的让我吃了一惊,我教过很多学生,可从没有人在3天时间里写出这么多对位性变奏曲调的。你很有天赋,也特别的勤奋,我可以断言,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很好的作曲家的。”
The Storm Op. 76
《大雷雨》的创作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尝到了创作所带来的喜悦和振奋,他一发不可收,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创作激情,接着又陆续创作了《圆形剧场中的罗马人》、《F调序曲》、《C小调序曲》、《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等。柴可夫斯基感觉到,音乐在他的心中蕴蓄、流淌,总有阵阵的创作冲动在激励着他。
1865年,25岁的柴可夫斯基就要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了,他决心拿出一部出色的作品问鼎学院的毕业大奖。安东·鲁宾斯坦给他出了一个并不新颖的选题:为席勒的《欢乐颂》配曲。贝多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大合唱就是以《欢乐颂》为词的。《欢乐颂》之所以受到不同国家的音乐家的一致喜爱和反复使用并非出于偶然,那是因为席勒诗作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和世界大同理想的期盼和追求正好与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进步人士追求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相吻合。柴可夫斯基要在这方面与贝多芬竞赛,显然是一种挑战。可贵的是,他并没有退缩,他凭着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他的灵感创作了《欢乐颂》大合唱。这首大合唱在毕业庆典上由安东·鲁宾斯坦指挥音乐学院学生集体演出。当安东·鲁宾斯坦把手一挥时,师生随音乐队的伴奏齐声合唱。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Ode to Joy
当时,听完柴可夫斯基的《欢乐颂》后,20岁的音乐学院学生、柴可夫斯基的挚友赫尔曼·拉罗什断言柴可夫斯基在对音乐理论及作曲手法掌握的全面程度上,要明显高于同时代的所有俄国作曲家。他在给柴可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认为你的作品是俄罗斯可以对未来寄予希望的最伟大的天才之作。它比巴拉基列夫的作品更有力、更新颖,比谢洛夫更精练。我从你身上看到了未来音乐之伟大的或者更亲切地说是唯一的希望。你那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许再过5年还不会公开发表。
Anton (right) and Nikolai Rubinstein柴可夫斯基走进院长办公室。安东·鲁宾斯坦用和蔼的目光看着他,问道:“柴可夫斯基,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呢?”“院长,您应该了解,我最热爱的事业是音乐,我希望能把我的一生都献给音乐事业。”安东·鲁宾斯坦院长点点头说:“我很欣赏你的这种态度。如果我的学生都不愿意从事音乐事业,那么我们的音乐学院就办得不成功,我这个学院院长也当得不成功。”安东·鲁宾斯坦停了停,微笑着看着柴可夫斯基说:“我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让我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去他们学院任教,我推荐了你,你愿意去吗?”
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俄语:Никола́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убинште́йн,1835年6月2日-1881年3月23日),俄罗斯钢琴家及作曲家。他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也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好友。
柴可夫斯基眼中流露出惊喜的目光:“我愿意去,我非常希望在音乐界工作,这份工作正合我的心愿。谢谢院长的推荐。我一定会好好干的。”说罢柴可夫斯基向院长鞠了一躬。“那你办完毕业手续,就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去报到吧!我的弟弟会很好地接待你的。希望你到了那以后,还要继续努力,要像你在这里一样成绩优异。我衷心地祝愿你今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自己的得意门生。
第5章 弹奏青春的乐曲
公众这股力量的意见是人们值得注意的,因为在和那些敌视人们喜爱的艺术家的种种努力进行斗争时,公众始终会是胜利者。——柴可夫斯基
在柴可夫斯基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如钢琴家阿·依·吉洛齐、大提琴家阿·阿·布拉杜柯夫,而斯·伊·塔涅耶夫是柴可夫斯基最喜爱的学生,他后来成为优秀的作曲家、理论家和教授,并且是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挚友。
柴可夫斯基的刻苦勤奋使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感到惊讶,他更加相信自己没有看错,把才华横溢的柴可夫斯基安排在他创建的音乐学院绝对是明智之举。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工作两年之后,柴可夫斯基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曲《冬日的幻想》。在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的6部交响曲中,《冬日的幻想》被称作《第一交响曲》。
TCHAIKOVSKY: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Winter Daydreams'
柴可夫斯基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写完了《冬日的幻想》。乐曲完成后他的神经才完全放松下来,美美地睡了一觉。在《冬日的幻想》这首乐曲的扉页,柴可夫斯基用端正的笔迹写下这样一行字:献给尊敬的尼古拉·鲁宾斯坦。
1868年夏天,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歌剧《市长》曲谱完成了,并于1869年2月首次公开演出,演出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谢幕不下10次,然而报刊评论却是褒贬不一。拉罗什的文章批评这部歌剧“缺乏俄罗斯的气质”,而尼古拉·鲁宾斯坦看了歌剧之后,预言柴可夫斯基会有广阔的前途。
柴可夫斯基这段疯狂的初恋就这样以阿尔托的“背信弃义”而告终,而他的心的确被深深地伤害了。但是他仍然默默地怀念着阿尔托,他既不能自我隐瞒,也不能向亲人隐瞒这种感情。
1887年,柴可夫斯基已经声名显赫,出国旅行途经柏林。挪威的一位作曲家告诉他,阿尔托正住在这里。听到这个消息,柴可夫斯基那久已平息的心又一次激动起来,虽然岁月无情,可是生命中纯洁的感情始终深深地烙印在心上。于是,在朋友的陪同下,柴可夫斯基拜访了已经53岁的阿尔托。
经过人生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这对曾经爱过,或许也恨过的艺术家又重逢了。手与手相握,四目相对,依然是那样熟悉,柴可夫斯基仿佛回到了从前。他们兴奋地交谈着,谈分别后的生活和艺术事业,谈人生的体验,但对过去的恩怨绝口不提,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心灵深处的那块伤痕。但是,这次会面使柴可夫斯基“感到莫大的快乐”,他感到阿尔托还像20年前那样迷人。
回到旅馆已是夜深人静,柴可夫斯基的心却无法平静,他激动地在日记中说那晚与阿尔托相见,将是他停留在柏林时最快乐的回忆。任何人都无法和这位歌星的为人与艺术相匹敌。
创作《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窗外的歌声渐渐清晰:“瓦尼亚将要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里拿……”他越听越激动,猛地打开窗子,拿起五线谱,两眼凝望着窗外的唱歌人,发出异样的光彩。
第二天一清早,瓦夏又来粉刷墙壁了。柴可夫斯基激动地迎上前去,小心谨慎的瓦夏以为柴可夫斯基来兴师问罪了,既然无法逃脱,他只得上前道歉说:“对不起,柴可夫斯基先生,昨天我打搅您了。”柴可夫斯基笑了,他和蔼地说:“哪儿的话,你能再唱一遍昨天的歌吗?那歌实在太好听了。”说完,他就掏出五线谱来,热切地看着瓦夏。瓦夏见柴可夫斯基如此和颜悦色,提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便毫无顾虑地唱了起来……柴可夫斯基迅速记下谱来。这首带着诙谐性词句的歌
曲以其音调的优美和新奇令柴可夫斯基喜爱,这种音乐是那样地切合慢乐章主题。动人的旋律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很快就完成了酝酿已久的《第一弦乐四重奏》,这首民歌被用作其中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一首杰出的作品,它充分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大特点。他用来自群众的歌声来创作,这部作品深刻地表现着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反映着真正人民的精神,反映了沙俄时代喘息在专制政体之下的人民的悲惨生活。
对柴可夫斯基来说,《如歌的行板》带给他的喜悦不仅在于历次演出的成功,还在于这首乐曲被他所崇拜的托尔斯泰所喜爱和赞扬。之后的几年,莫斯科音乐学院为欢迎列夫·托尔斯泰的来访举办了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托尔斯泰听了以后被感动得流下热泪,伟大作家写信给柴可夫斯基说: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天,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文学创作从来没有像那天晚上似的,得到那么多的报酬……我喜爱你的天才。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说:像您这么伟大的艺术家的一双耳朵,要比一双普通的
耳朵更能给予音乐家以鼓励。至于我,知道了我的音乐竟能感动您,迷住您,我是多么高兴而骄傲呀!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基辅、柏林、波士顿、巴黎、罗马等欧洲许多地方上演,特别是它的第二乐章还被改编为各种器乐独奏曲演出。这首曲子几乎成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柴可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演奏《如歌的行板》。
1874年柴可夫斯基又谱写了《第一钢琴协奏曲》,并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没想到又引起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的不满。柴可夫斯基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来源于乌克兰民歌产生的灵感。
在卡缅卡度假时,一天,柴可夫斯基散步走到乡间的集市。他正观看一个老妇人出卖的民间工艺品,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他立刻向着歌声传来的地方走去。在一座木房子的屋檐下,柴可夫斯基看到几个盲人乞丐在弹着五弦琴歌唱。他们唱的是乌克兰民歌,曲调明朗、欢快。这些盲人乞丐虽然看不见,但他们的歌柴可夫斯基想,这就是民歌的魅力,它们朴实、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的心中,所以最能感染人,也容易流传。他掏出纸笔,一边倾听,一边仔细记下曲谱。回到莫斯科以后,柴可夫斯基开始琢磨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卡缅卡听到的盲人乞丐唱的民歌不知不觉在他耳边响起。于是,柴可夫斯基就用这乌克兰民歌的曲词为基础,并大胆地在曲调和配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创作出《第一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却说:“我一个音符也不改,我要原封不动地照现在这个样子把它拿去出版。”柴可夫斯基真的这样做了。他把原来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题献换上了汉斯·封·布洛夫。柴可夫斯基曾听过这位德国著名钢琴家的演奏,他相信布洛夫会喜欢他的新作的。布洛夫对这部钢琴协奏曲的评价果然很高。他早就是柴可夫斯基在欧洲的支持者,得到柴可夫斯基题献的作品也使他非常高兴。1875年10月布洛夫到美国演出,他向美国听众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正如他预想的那样,受到听众的欢迎。每场演出结束时,听众都鼓起热烈的掌声,并要求布洛夫把最后一个乐章再次演奏一遍。布洛夫把演出的盛况及时写信报告给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也非常高兴。他感到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勇于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坚持独立的思考。
1875年冬季《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首次上演。这部作品很快在俄国及国外流行,成为世界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柴可夫斯基与尼古拉·鲁宾斯坦的矛盾其实也绝非偶然。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的引路人和领导尼古拉·鲁宾斯坦一向十分敬重和感激,但在音乐创作观点上,他们之间的差异又使他们彼此隔离。尼古拉·鲁宾斯坦恪守古典陈规,偏于保守,柴可夫斯基接受过系统的音乐专业教育,他既继承古典又着力创新。尼古拉·鲁宾斯坦不能接受柴可夫斯基有所发展的东西,又加上他本人性格上的高傲、自恃和某种程度的跋扈,使柴可夫斯基在内心深处有时并不真正喜欢他。然而,尼古拉·鲁宾斯坦在柴可夫斯基的生活中毕竟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间的友谊产生裂痕使柴可夫斯基的心情变得很坏。这段时间他的作品还有《忧郁小夜曲》和几首浪漫曲,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当时忧郁、沉重的心情。但没过多长时间,事实就证明他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尼古拉·鲁宾斯坦也接受了这部作品,并亲自指挥乐团演奏了这首乐曲。尼古拉的确具备了一流音乐大师的素质,他有着勇于纠正自己错误的勇气,有着宽广、坦荡的胸怀。柴可夫斯基更加尊敬这位亲密的朋友和师长了。
第6章 音乐路上的悲与喜
凄美的《天鹅湖》1875年春天,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指导别吉切夫写出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剧本,找谁来为这个剧本谱曲呢?他想到了这时已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柴可夫斯基。
住在悬崖上的恶魔巴尔特施魔法,把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变成了一只白天鹅,白天鹅只有到晚上才能恢复人形。勇敢、善良的王子齐格弗莱德到天鹅湖边打猎,发现了奥杰塔的秘密。他非常同情奥杰塔,对这个美丽、纯真的姑娘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恶魔巴尔特知道了王子与奥杰塔的爱情,又气又急,发誓要破坏王子与奥杰塔的爱情。
这个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柴可夫斯基,激发着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天鹅湖》舞曲的创作中。当年秋天,柴可夫斯基和弟弟莫代斯特到《天鹅湖》童话的故乡——德国旅行。他们沿着美丽的莱茵河旅游到德国首都柏林。沿途的美景、古迹使柴可夫斯基受到熏陶,体会到了《天鹅湖》中应有的古典、梦幻的意境。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不时地激荡着柴可夫斯基的心。他似乎看到美丽的白天鹅在清澈的莱茵河上游泳。天色暗下来后,白天鹅又变成苗条的姑娘,在河畔轻歌曼舞。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他深情地望着姑娘。一个恶魔从河边的古堡中溜出来,扑向纯洁的姑娘,王子立刻挺起胸膛冲向恶魔……
虽然创作的激情时时在柴可夫斯基心中涌动,但他并不急于动笔,他对于舞剧音乐还没有太大的把握。为了写好这部舞剧的乐曲,他精心地钻研了当时足以代表舞剧音乐成就的那些总谱,尤其是“芭蕾音乐之父”德里勃的创作。它是那样神奇地吸引着柴可夫斯基。与此同时,为了使舞剧的乐曲要和舞蹈动作紧密、协调地配合,柴可夫斯基还到剧场去观看芭蕾舞剧演出,认真观察舞蹈演员的动作,研究舞蹈的配合和节奏。
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那融入深厚情感的抒情音乐立刻吸引住了观众。观众们还感受到了此剧中音乐的强大作用,这音乐甚至比舞蹈还吸引人,还有很多观众就是为了欣赏舞剧的音乐来到剧场的。音乐评论家给了《天鹅湖》很高的评价:
《天鹅湖》的音乐使乐迷们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从音乐的头八小节开始,人们便可觉察出真正大师的手笔,几页乐谱过去后,我们就已经久违大师当时正处于情绪极佳的状态,而且他的天才正值炉火纯青之时。
tchaikovsky swan lake
柴可夫斯基通过杰出的音乐创作,提高了芭蕾舞剧的整体水平,舞剧音乐从此受到音乐家和听众的重视。人们说,没有《天鹅湖》,就没有芭蕾艺术。直至今天,《天鹅湖》乐曲仍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任何一个音乐爱好者,都会非常喜爱这部乐曲,把它的唱片或磁带、歌碟珍藏在家中。
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1876年12月,柴可夫斯基接受了一项简单的委托,要他创作一首小提琴和钢琴的改编曲。
Madame Nadezhda von Meek
委托人是娜杰日达·菲拉列托芙娜·冯·梅克,她46岁的年纪,是一个著名铁路工程师的遗孀。她很富有,但性格古怪,巨大的财富使她能满足自己许多古怪的念头,并以此解除因丈夫去世带给她的孤独感。
梅克夫人坐在沙发上认真倾听着,很快她就被这首乐曲吸引住了。乐曲的旋律如暴风雨般在她的心里掀起波澜,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尼古拉感觉到了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的关注,于是不失时机地向她讲起了柴可夫斯基在生活上的困难情况:他收入不高,没有自己的住处,要为生存而兼课,这些阻碍了他的音乐创作。梅克夫人听了这些情况后,沉吟片刻,然后说:“我愿意资助这位有前途的音乐家。房子、生活、创作的费用,我都可以帮他解决。”尼古拉连忙说道:“柴可夫斯基是个很敏感,自尊心特别强,很有个性的人。如果您直接资助他,他可能不会接受的。”于是,梅克夫人想到了通过写曲子来资助柴可夫斯基的办法。
梅克夫人对柴可夫斯基的坦诚很赞赏。她又提出自己的想法,两个人今后仍经常通信,交流对音乐、对人生的思索,相互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她不再向他购买乐曲,而是每年给他一笔充足的生活费,而且不用他还。因为她这样做不只是对他个人的支持,更是对俄国音乐乃至人类艺术的贡献。柴可夫斯基同意梅克夫人的意见,并衷心感谢她的支持,从此年轻的音乐家摆脱了生活艰难的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事业中。他的作品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终于登上世界乐坛的高峰。当柴可夫斯基走向成功之路的时候,梅克夫人也实现了为人类神圣的音乐事业扶持人才、奉献力量的想法。她的名字,也将同柴可夫斯基的名字一样光荣地书写在人类艺术史上。
创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当柴可夫斯基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对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法律学校学习期间,他常常出现在歌剧院,听的最多的还是莫扎特的《唐·璜》。柴可夫斯基将他真正开始进入音乐界归功于莫扎特,尤其归功于《唐·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美妙的歌剧引导这位音乐天才将音乐作为自己真正职业的正当柴可夫斯基为自己的歌剧素材苦恼的时候,俄罗斯著名的女低音歌唱家拉夫罗夫斯卡雅向他推荐了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这是一部著名的诗体小说。
Pushkin's "Evgeny Onegin"
叶甫根尼·奥涅金是19世纪初叶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人物,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宴饮、舞会和美女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他潇洒的风度、考究的衣着、流利的法语和机智的谈吐受到社交界的普遍赞赏,也赢得太太、小姐们的青睐。
深秋,奥涅金随好友连斯基到大地主拉林家的庄园做客。连斯基正与拉林家的小女儿奥尔佳热恋,不久就要完婚。在连斯基的介绍下,他们结识了奥尔佳的姐姐塔姬雅娜。塔姬雅娜从小落落寡合,与众不同,深受外国小说影响,厌恶周围的庸俗生活,渴望自由和幸福。奥涅金的出现搅乱了她的芳心,她断定奥涅金正是她追求的理想伴侣和人生依托。经过几个不眠之夜以后,塔姬雅娜终于鼓起勇气,主动而大胆地写信给奥涅金,情真意切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奥涅金承认塔姬雅娜是位出众的少女,但他深知自己对她的恋情不会长久,更不愿用婚姻的锁链束缚自己的手脚,也不想欺骗和玩弄对方的感情,便拒绝了塔姬雅娜的一片情意。这使受到重大感情打击的塔姬雅娜痛苦不已,日益憔悴。在塔姬雅娜的生日宴会上,奥涅金见到她愁容不展,便怪连斯基不该约他前来赴宴。他故意与奥尔佳调情,想以此捉弄连斯基。容易冲动的连斯基觉得受了污辱,要求与奥涅金决斗,结果死在了朋友的枪下。奥涅金悔恨无比,便出国旅游。异国他乡的风情并没有驱散他心头的苦闷和失望,他终于返回圣彼得堡。
数年以后,倦游归来的奥涅金在舞会上又见到了已嫁给格列敏公爵的塔姬雅娜,内心深处的爱情终于被唤醒。他不顾一切地向塔姬雅娜表白,而塔姬雅娜虽承认“我仍然爱你”,却又说:“我已经结婚,已经属于别人了,我的命运已经注定,我要永远对他忠诚。”奥涅金绝望地狂奔而去。这部富有诗意的小说,柴可夫斯基读得津津有味,并且很快就从中得到了灵感。
作曲家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真切地叙述了人们的情感。1877年12月,《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幕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家用钢琴弹奏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这对于柴可夫斯基无疑是一个鼓舞。
1879年3月29日,《叶甫根尼·奥涅金》终于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生在“小剧院”首次演出。这一天,柴可夫斯基专程从国外赶回莫斯科,他对舞台装置和表演都感到满意。学生们都十分入戏,演得十分成功,柴可夫斯基过去的同事们都向他祝贺,更使他激动并引以为自豪的是,一向不大肯称赞人的尼古拉·鲁宾斯坦对柴可夫斯基说他喜爱这部歌剧,而塔涅耶夫则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孩子般地哭泣。
TCHAIKOVSKY: Eugene Onegin, Op. 24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也出席观看了这次演出,他早在1872年便曾对这位年轻作曲家作出高度评价,预言他前途远大。他认为《叶甫根尼·奥涅金》的音乐迷人、火热、有青春气息、异常美好而富有诗意。他在给关心《叶甫根尼·奥涅金》演出情况的列夫·托尔斯泰写信时,形容剧中音乐“显然是卓越的”,并且指出“抒情性、旋律性乐段特别好”。
不成功的婚姻
Désirée Artôt柴可夫斯基对安东尼娜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子。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是那种能燃起爱的激情的人了。我对谁都不会再发生爱情,而您是第一个让我非常喜欢的女人。如果一种平静的、兄长式的爱能使您满足的话,我愿意向您求婚。”安东尼娜对一切都同意,哪怕是兄长式的爱她也觉得求之不得。她只愿能守在柴可夫斯基的身边,只愿意能关心他,和他生活在一起。柴可夫斯基以为,他俩已达成协定,一切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1877年7月18日,37岁的柴可夫斯基和安东尼娜·米留科娃在马雷亚·尼克茨极大街的圣·乔治教堂里正式举行了婚礼。柴可夫斯基家里人只有阿纳托利来莫斯科参加了婚礼。
在柴可夫斯基的心里只有音乐,他觉得自己是属于音乐的。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只是音乐,这是不可以被任何东西取代的,没有了这个部分,他“未来的生活仅仅是一种苦涩的生存”,这是很可怕的事。
10月中旬,在阿纳托利的陪同下,柴可夫斯基去了西欧,先在柏林停留了几天,后来去了瑞士,在日内瓦湖畔的一座小城克拉伦斯住了下来。他决定在这里休养一段时间,“让世界忘却他”。
There’s no doubt that for some months on end I was a bit insane and only now, when I’m completely recovered, have I learned to relate objectively to everything which I did during my brief insanity. That man who in May took it into his head to marry Antonina Ivanovna, who during June wrote a whole opera as though nothing had happened, who in July married, who in September fled from his wife, who in November railed at Rome and so on—that man wasn’t I, but another Pyotr Ilyich.
—Letter to Tchaikovsky’s brother Anatoly, written in Florence, February 18, 1878.
安东尼娜从青年时代就有心理不正常的倾向,常常说话不着边际,夸夸其谈。这些毛病在这次不幸的婚姻和以后生活的磨难中更为加剧了。1896年,安东尼娜的精神病症状更加明显,不得不进了圣彼得堡的精神病院,在那里度过了剩下的日子。她死于1917年。
随着《第四交响曲》的完成和成功,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进入了成熟期。他的音乐作品表现了深刻鲜明的社会思想,体现普通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争取幸福这一思想。幸福被“命运”不断地破坏,而人们争取幸福的努力是永不停息的。作曲家用深刻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柴可夫斯基第一次创造了抒情交响乐,把世界交响乐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第7章 多产的作家
创作《斯拉夫进行曲》
19世纪70年代,土耳其极力向外侵略扩张,发动了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又镇压了保加利亚人民反抗土耳其的起义,接着又于1877年同俄国交战。柴可夫斯基正与弟弟阿纳托利在意大利旅游、休养,听到了俄土战争的消息。他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为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而焦虑、担忧。
在一次慈善义演音乐会上,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演奏了《斯拉夫进行曲》。高昂的旋律,激扬的节奏,使观众热血沸腾,好像正在迈着整齐的步伐奔赴前线。演奏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有的观众甚至欢呼起来,情绪非常激昂。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尼古拉·鲁宾斯坦又连续演奏了两遍《斯拉夫进行曲》。
柴可夫斯基又说:“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相互吸收营养。我们搞音乐的,不能只写乐曲、听音乐,还要从小说、戏剧、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要不拘一格,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音乐创作。”
布莱洛伏是一座占地12000英亩的花园,坐落在乌克兰喀尔巴阡山上。在这奇妙的、乡村一般的环境中,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即《圣·约翰·克里索斯特姆的圣餐仪式》,还为小提琴与钢琴写了3首小品,收藏在《怀念一个可爱的地方》集子中。
9月20日,尼古拉·鲁宾斯坦曾在巴黎博览会举行的3场俄国作品音乐会上指挥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在巴黎演出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尼古拉·鲁宾斯坦再次指挥演奏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会场盛况空前,演出轰动了整个巴黎。在给尼古拉·鲁宾斯坦接风的宴会上,他把柴可夫斯基大大夸赞了一说:“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给巴黎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还说:“拥有柴可夫斯基这样的杰出人才是音乐学院应引以为荣的。”到会的人们纷纷前来恭贺柴可夫斯基。
这种场面使柴可夫斯基又有点招架不住了。他再次受到现实的冲撞,觉得无法再忍耐下去。第二天,他就去找了尼古拉·鲁宾斯坦,说出了他要离开音乐学院的想法。这位院长没有对他表示挽留,立刻同意了他的辞职。就这样,10月18日,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学院上了最后一堂课。19日音乐学院为他举行了告别宴会。尼古拉·鲁宾斯坦还有他的好友尤根逊、卡什金、塔涅耶夫、阿尔别列契特等人都前来与他话别。当晚,柴可夫斯基踏上了开往圣彼得堡的火车。柴可夫斯基坐在火车上,心里默默地说:“别了,亲爱的莫斯科!”
感谢生命中的挚友
11月,柴可夫斯基应梅克夫人之邀来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的火车月台上有不少乐迷自发地迎候他。
Florence, Italy
一天,柴可夫斯基在街上散步,路过一座教堂时,听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在教堂门前唱歌。“为什么背叛我?为什么遗弃我……”男孩的歌声是那样的清脆动听,柴可夫斯基立刻被吸引住了,停下来侧耳倾听。
写《意大利随想曲》自然要随想意大利,柴可夫斯基不禁回想起来:他们一行人饱览了罗马的绮丽风光和名胜古迹。他们游历了阿皮亚公路,瞻仰了圣彼得大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以及地处温克利的圣·彼埃特罗教堂,欣赏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摩西》,作者把这个《圣经》中的宗教领袖刻画得惟妙惟肖,个性也非常鲜明,让人看了以后就会永远铭记心中,柴可夫斯基在这尊雕塑面前久久伫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还去观赏了罗马圆形剧场和西斯廷教堂。西斯廷教堂中的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创世纪》,这幅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几百年前就能创作出这样伟大的绘画,真是令人惊叹啊!这部艺术杰作所蕴含的圣洁美深深感动了柴可夫斯基。
意大利的人民热情、豪爽而又潇洒。一次柴可夫斯基去看歌剧,被剧场里的观众认了出来,他们全都站起来向他鼓掌欢呼:“欢迎,柴可夫斯基,欢迎,柴可夫斯基!”他感到非常的荣耀,但又不好意思。当演出结束时,一些观众又走到柴可夫斯基面前,同他握手,请他签名留念,那热情的场面让柴可夫斯基心里热浪滚滚。
Capriccio Italien
1880年的新年,意大利罗马街头的狂欢节真是热闹。穿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戴着各式各样假面具的意大利人在街心广场尽情地载歌载舞,尽情地狂欢。
意大利人有天生的好歌喉,世界知名的歌唱家不少,民间的歌唱家也不少。在这民间狂欢节上,好多人的歌唱都高亢、响亮,声入云天。柴可夫斯基如获至宝,欣喜万分,他把这些优美的民歌主题一一记了下来。
纪念恩师的三重奏曲
1881年3月26日,俄罗斯天才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突然在巴黎去世,时年45岁。柴可夫斯基闻此噩耗,立即怀着极其悲痛和急切的心情赶往巴黎,他想最后再看一眼他的恩师和朋友。
Nikolai Rubinstein
3月25日,尼古拉·鲁宾斯坦的葬礼在巴黎举行,柴可夫斯基及时赶到教堂参加了葬礼。在葬礼上他看到了法国作曲家马斯奈、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著名艺术家。作为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逝世使世界艺术界都为之悲痛。
尼古拉·鲁宾斯坦逝世后,莫斯科音乐界的人士公推柴可夫斯基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可是他谢绝了,因为他不愿让烦琐的行政事务影响自己的音乐创作。可是他却在这小村子里,建起一所小学校。这正是柴可夫斯基不同于平常人的高尚之处。
第8章 创作的巅峰期
所有在生活中遭遇过不幸的人们对于难以补偿的遗憾都是束手无策的。他们的痛苦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然而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里得到了准确的表达。在爱斯塔尔蒂主题的优美旋律中,他们伤痕累累的心会得到些许安慰:他们因为爱,才痛苦,这痛苦是真诚的,又是珍贵的。
柴可夫斯基把《曼弗雷德交响曲》献给了巴拉基列夫。1885年9月,柴可夫斯基在给巴拉基列夫的信中说: 我满足了您的希望。《曼弗雷德交响曲》完成了……我可以说是毫不间断地为《曼弗雷德交响曲》工作了将近4个月。工作很辛苦,但是非常愉快。在我科学分析稍作努力开始投入工作以后,我醉心其间了……
1886年3月1日,这部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公开演出,同年在巴甫洛夫斯克、圣彼得堡、第比利斯和美国纽约演出,演出后都得到高度赞扬,《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成功标志着柴可夫斯基的创作达到了顶峰。
柴可夫斯基下定决心,重新拿起指挥棒。当他走到乐队面前,准备指挥他们排练时,心中仍有些忐忑不安,但乐队却向他热烈鼓起掌来。柴可夫斯基这时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18年前的自己了,现在自己已经46岁,人到中年,而且在事业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得到大家认可了。 想到这儿,柴可夫斯基的信心增强了,他沉稳地将乐队扫视了一遍,然后举起指挥棒,音乐响了起来……
指挥乐队排练很成功,演奏家们都认为柴可夫斯基不但是个好的作曲家,也是个好的指挥家。但柴可夫斯基心里想,正式演出时会怎么样呢?
正式演出的一天来到了。大幕徐徐拉开,观众知道是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的歌剧演出,他们热烈鼓掌,这更鼓励了柴可夫斯基的信心。他坚定地拿起指挥棒,镇定而潇洒地指挥起来。
演奏家们眼望着柴可夫斯基,随着他的指挥棒自如地演奏着手中的乐器。整个乐队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柴可夫斯基的指挥下,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回到家里后,柴可夫斯基给亲人写信,谈到了对这次演出的感受:
过去我没有感受过这种喜悦。它是那么强烈,那么不寻常,那么不可言状。如果重操指挥棒的尝试要我同自己作许多艰苦的斗争,如果这种尝试要免去我几年的生命,那我也绝不惋惜。
因为我体验到了无限的幸福和快乐。听众和演员在音乐会上多次向我表示热情的赞许,这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最甜蜜的回忆。
柴可夫斯基登上指挥台时,最初感到有点心慌,面色略显苍白。当他举起指挥棒,示意乐队开始演奏时,看到巴黎乐手们专注的神情,指挥家的神圣感立刻镇定了他刚才有点慌乱的神经。他已充满信心。他的指挥棒像在空中飞舞,《弦乐小夜曲》的柔美旋律迷住了在场的巴黎人的心。对柴可夫斯基的指挥演出,观众报以震耳欲聋的掌声,乐队不得不把《弦乐小夜曲》中的华尔兹舞曲重奏了一遍。柴可夫斯基在夏特莱剧院指挥演出了两场音乐会,每场都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他的卓越演出向法国公众显示了俄罗斯高超的音乐艺术。
如果我再活10年或者20年,这一天终会到来的,我怎样才能知道这样的时刻什么时候降临到我头上呢?我不记得是否告诉过你,我决定要写一部交响乐。开始写的时候,似乎很不容易,但现在灵感已经来了……就这样,在新的住所,柴可夫斯基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了E小调《第五交响曲》的草稿。
《第五交响曲》最大的特色就是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命运”是个难以琢磨的念头,一种抑郁的自我意识,它起着全曲的主导作用。
在《第五交响曲》中,可以感到一种经常的愿望和追求。它是永不休止的,激动不安的。不过,它又是受束缚的,不自由的……敌人不是“命运”,敌人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在自身之中,在自己的“我”里逐渐削减人的生活意志。《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始时的“命运主题”,凄凉、哀伤,表现了一个人抑郁、悲愤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悲哀思考。这个乐章中的第二主题则是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的抒情音调。作曲家是在暮春时节在伏罗洛夫斯克村创作这部交响曲的。
12月1日,在庆祝安东·鲁宾斯坦从事音乐事业50周年圣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举办的音乐会上,柴可夫斯基担任了指挥。在纪念会的音乐演出会上,演奏的都是恩师安东·鲁宾斯坦的作品。指挥别人的作品比指挥自己的作品要费力得多,这个音乐会后,柴可夫斯基已经感到很疲倦了。第二天,柴可夫斯基又做了一次更为艰难的指挥,在安东·鲁宾斯坦的另一个专场音乐会上指挥了由700人组成的合唱团的演唱。演唱的是以《圣经》为题材的清唱剧《通天塔》。
在柴可夫斯基众多的作品中,《睡美人》是他非常喜爱的作品之一,这种喜爱不仅因为《睡美人》是他力求将戏剧性标题交响乐的写法运用到舞剧音乐创作中
去的一种尝试,更因为《睡美人》的创作从剧本写作到音乐、编导是一个十分愉快的合作过程。
柴可夫斯基力图用交响音乐的成就充实舞剧,他善于创造雄伟的音乐画面,这些都完全符合彼季帕的意愿。人们有理由相信,《睡美人》的演出将是舞台剧史上的转折点。1890年1月15日,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正式上演了《睡美人》。亚历山大三世也出席观看了《睡美人》的盛大演出。《睡美人》的音乐极富交响乐特色,又有鲜明的舞蹈性。
童稚诙谐的《胡桃夹子》《胡桃夹子》的创作开始于1891年1月。当时,马林斯基剧院院长符谢沃洛吉斯基出面邀请柴可夫斯基为《胡桃夹子》谱曲。这出舞剧是柴可夫斯基的老朋友彼季帕根据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并参照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根据原著改编的剧本改编的。起初,柴可夫斯基对这个题材并不太感兴趣。尽管1891年12月《黑桃皇后》在圣彼得堡首演大获成功,给了他一些安慰。
The Nutcracker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的创作是在十分繁忙与深深的痛苦中进行的。
1892年11月17日,柴可夫斯基的新作《胡桃夹子》终于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上演。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童话芭蕾剧。该剧由两个不同风格、不同情趣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圣诞之夜,小姑娘克莱拉从亲友的手里得到许多礼物,其中一个是雕刻成王子形状的胡桃夹子。克莱拉非常喜欢这件礼物,可这个夹子却被淘气的哥哥弗里兹弄坏了,克莱拉非常伤心。半夜克莱拉到客厅来看望受伤的胡桃夹子,她忽然发现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正率领士兵与老鼠王的部队进行战斗。
《胡桃夹子》创作的主题是用不寻常的寓意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展现了儿童想象中的高尚品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浪漫、神奇的色彩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席观看首场演出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讲话中也“充满了赞扬的言辞”。
匿迹,相反,它却不胫而走,从俄国传入西方,逐渐成为票房价值最高的舞剧之一。它还以其灿烂辉煌的音乐和神奇瑰丽的色彩,与《天鹅湖》、《睡美人》一起,被世人称为“杰出的三大俄国芭蕾”。当然,这也是柴可夫斯基始料不及的。
第9章 永恒的音乐家
难忘的旅美演出1891年3月,柴可夫斯基接到美国的邀请去参加为纽约卡耐基新音乐大厅落成而举行的音乐节。在这期间,柴可夫斯基将在美国几个大城市进行旅行演出。
柴可夫斯基经过一个星期的海上颠簸,终于在4月25日到达了纽约港。柴可夫斯基被送到纽约最著名的诺曼底饭店。这家饭店坐落在百老汇东南角的第三十八号街上,距大都会
歌剧院只有一个街区。纽约的摩天大楼、繁华的街景使柴可夫斯基感到陌生。
Tsar Alexander III而美国人的热情温暖了柴可夫斯基。5月5日在卡耐基音乐厅举行的盛大音乐会在《地久天长》的圣歌声中隆重揭幕。美国的社会名流、财团大亨都出席了大会。柴可夫斯基在这次音乐会上指挥演奏了《加冕进行曲》,这个曲子是他为亚历山大三世登基而创作的。乐曲热烈欢快的旋律和隆重典雅的风格很受美国听众的欢迎。
充满好奇心的美国人民不仅热爱他的音乐,还很注意欣赏他的外表,在他所到之处,人们总是从上到下把他仔细打量一遍。现在,他站在指挥台上,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演出结束时,掌声和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美国观众的热情很张扬,也很有感染力。柴可夫斯基感到几个月来鲜有的开心。生日这一天,柴可夫斯基还得到了一件礼物,那是一尊自由女神像的袖珍复制品,这是美国钢琴制造商欧内斯特·纳布赠给他的。柴可夫斯基非常欣赏这件寓意深刻、做工精美的艺术品。他希望能把这尊自由女神带回祖国。音乐节结束以后,柴可夫斯基去游览了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隆隆的瀑布声吸引着他。他两次到那里散步,远望气势雄伟的白色瀑布,他感
当然,这只是清闲时的柴可夫斯基。一旦创作灵感到来时,他就会变成另外的样子。他显得很抑郁,不和任何人讲话,早晨匆匆喝两杯牛奶,拿上纸、铅笔,
带上小狗多戈,一个人出去散步,直至晚上才回来。白天,柴可夫斯基把一些乐段随便写在纸上,晚饭以后坐在钢琴边把白天散步时写的乐曲弹奏出来。柴可夫斯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常常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满意,那时他会把写有曲谱的纸揉作一团,生气地一扔,第二天又开始另写。也有的时候他散步回来已觉得非常疲倦,但却非常愉快,晚饭后他说:“朋友们,到大厅去,我给你们弹一段,请你们给我提提意见!”许多的浪漫曲、钢琴曲,柴可夫斯基都是在康德拉契耶夫的庄园里完成的。
之后,柴可夫斯基精神大受打击,他为好友的去世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悲哀。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生是多么短暂!我必须做、必须想、必须说的还有多少啊!我们老是拖拖拉拉。可就在此时,也许死神正在附近的某个角落窥探着我们!柴可夫斯基久久思索着关于上帝、生命、死亡这些使他困惑的问题。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在催促着他。
柴可夫斯基把《第一交响曲——冬日的幻想》献给了康德拉契耶夫,献给康德拉契耶夫妻子的是写于1882年的《沙龙华尔兹》,献给蒂娜的是写于1893年的《玩具华尔兹》。
1月底至2月初的这段时间,画家库兹涅佐夫为柴可夫斯基画了一幅肖像画。肖像画中的柴可夫斯基身着黑色的礼服大衣,里面穿了一件翻领的白衬衫,系着一条别有珍珠扣针的领带,十分潇洒而富有魅力。他右手放在一些摊开的乐谱上,凝神伫立。他双眉略锁,双目闪着坚毅的目光,若有所思地凝视前方,脸上流露出他独有的忧郁。柴可夫斯基本人对这张肖像画很满意。
19世纪末的俄国,千疮百孔。人民在贫困中挣扎,他们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化为乌有,人类的尊严受到了沙皇的践踏。柴可夫斯基不堪忍受这些矛盾,便借助音乐,借助这部交响乐来发出他控诉、愤慨的声音。柴可夫斯基在事业上是成功的,而他的个人生活却无疑是悲剧性的。他一生都在追求,都在挣扎,都在向往与憧憬。然而命运给予他的却是幻灭、失望与痛苦。梅克夫人把他捧上爱的天堂,却无意中又把他的自尊心“践踏”在地上。
柴可夫斯基一生都在到处漂泊,寻求爱的方舟,正当他自以为找到了这只方舟并坚信这只方舟将伴随他走完人生旅程的时候,这只方舟却突然沉没了。所以晚年的柴可夫斯基的生活是孤寂的、失望的。
可夫斯基既不想仅仅标上作品号码,同时又放弃了原来称为《第六交响曲》的打算。鉴于音乐始终贯穿的悲剧气氛,弟弟莫代斯特便建议他用“悲剧”作一个贴切的标题。“悲剧?悲剧不行,我不想把我的作品就如此直白地解释给我的听众们,悲剧?不合适。”柴可夫斯基似乎有些犹豫,但他显然对“悲剧”是不满意的。莫代斯特此时并不想陪哥哥绞尽脑汁,就转身预备离开,突然一个词在他的脑中跳了一下:“悲怆。”“悲怆!悲怆行吗?”“悲怆!棒极了,莫代斯特!就是悲怆!”柴可夫斯基兴奋地跳起来,于是他就在总谱上写了“悲怆”这个标题。就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在人们心中扎了根,“悲怆”!抒写了作者的不幸与创伤,又超出了他个人的印记,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一个侧面的生动写照。
Pathétique Symphony
《第六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激情的迸发,宛如一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老人,在沉思、惆怅和寻找的同时发出了叹息与哀伤的曲调……人们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自己的呼声,作曲家在音乐声中寄托了他对死亡的敏感。是的,此时的柴可夫斯基似乎听到了人生走向死亡的前奏,他听到了死神的召唤,然而,他始终也没有料到死亡已经距离他那么近了。伟大的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悲剧就在于:他过分敏感和历经苦难的天性造成了一种虚幻的恐惧的阴影,他正是在这
个阴影的笼罩下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正当他要从这种阴影下解脱出来,正当他获得感情的平衡并变得成熟,正当他到达其创造才能的顶点时,那种虚幻的恐惧却变成了现实。命运——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人着魔的命运——把他击倒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柴可夫斯基的心情还是较为舒畅的,他与老友们欢聚,在饭店中喝酒直至凌晨。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自信,然而不幸的事就在这时发生了。1893年11月2日清晨,由于昨夜的醉酒,使他感觉十分难受,他躺在床上懒散地胡思乱想,他觉得自己的胃又出毛病了,与往常的胃痉挛一样,他的胃闹得他整宿没有睡着。第二天早上,弟弟莫代斯特来叫醒柴可夫斯基。但是,他却不想动一下,神情相当痛苦。莫代斯特很为他担心,劝他去看医生。柴可夫斯基嘲笑莫代斯特的这种过敏,然后他起床去拜访那普拉夫尼克了。可是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情形还未见好转,他坐在饭桌旁陪着弟弟和外甥,却一口食物也吃不下。莫代斯特更担心了:
当时城里又一次流行了霍乱病,而柴可夫斯基却不合时宜地喝了一玻璃杯生水。他会不会染上曾使母亲丧生的可怕的霍乱疾病呢?莫代斯特越想越觉得不安和恐惧。下午,柴可夫斯基的病情越来越重,天黑了,他变得更加衰弱,他的胸部开始剧烈疼痛,他终于相信了,“这就是死亡”,是霍乱又一次可怕地降临了
。第二天,柴可夫斯基更确信死亡来临了,圣彼得堡最优秀的医生勃廷逊兄弟也没有能够挽救他。“我相信我就要死了,再见吧,莫代斯特。”
柴可夫斯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句话,然后他出现了谵妄,他的神志已经不再清醒,他甚至不能认出特意从克林赶来的男仆人阿列克赛,他一直用愤慨、申斥的语调重复着梅克夫人的名字。
1893年11月6日凌晨3点钟,俄罗斯天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终于离开了人世。
当时,他的哥哥库拉依和弟弟莫代斯特、外甥达维多夫,忠实的男仆阿列克赛和三位医生都在场。人们对于正当壮年的作曲家的突然谢世感到措手不及,柴可夫斯基的同事们、朋友亲人们更是悲痛欲绝,俄罗斯乐坛上一颗闪亮的明星陨落了。虽然柴可夫斯基没有生活在贝多芬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里,却生活在一个同样可以造就音乐巨匠的时候:一个充满着矛盾、痛苦与挣扎的时代里。
自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以来,俄罗斯大地上苦难的人民砸碎了套在脖子上的枷锁,精神日益得到了解放。与此同时,俄罗斯资本主义也开始萌芽,进步的社会民主思想就在这样一种土壤里发芽并迅速地繁荣起来。
但是,统治者却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即便是在社会民主思想相当繁荣的时候,沙皇的反动统治也依然笼罩着俄罗斯大地。19世纪后期,也就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全盛时期,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黑暗的反动统治时期。
1878年秋,柴可夫斯基在他的一封信中说:
这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一方面,一个绝对惶惶然不可终日的政府,连珂克沙可夫说了一句勇敢的真话,就把他放逐。另一方面,悲苦的青年,成千成千地,没有经过任何审讯,就被流放出去,流放到乌鸦也拾不到骨头的地方去……
亚历山大三世比他所有的祖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完全地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他使贵族地主更暴虐地压榨农民,他无视法律,野蛮地统治他的百姓……
这种社会氛围使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惶惑但又无所适从,他们心中有的只是深沉的郁结的忧伤,只是无法排解的苦闷。
柴可夫斯基像俄罗斯的无数的知识分子一样,但他比别人有一根更敏感与脆弱的神经,因而他的郁闷与痛苦就比别人更加的强烈。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都是时代的回声,在1866年完成的《第一交响曲》中,他表现出了当时俄罗斯人民的伤感和哀愁,他们的生活意志和伟大的力量。
1872年在《第二交响曲》中他初步提出了走向生活、走向人民的思想。
1878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第四交响曲》,这是他在婚姻问题上遭受打击后而不得不去国外休养的时期写成的。在这部作品里,柴可夫斯基不仅表现了自己的痛苦心情以及他对于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更表现了他对于苦难大众的发自内心的同情,指出了个人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的密切联系,指出人民的强大力量是克服悲惨命运的保证。
1885年,柴可夫斯基悲愤地远离祖国与亲人到欧美各国漂泊旅行,一路上沙皇的残酷,俄罗斯百姓的凄苦生活始终在他的脑中萦绕,最终他写下《曼弗雷德交响曲》表示他对社会的失望。
1888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第五交响曲》,在距《第四交响曲》创作11年后仍然继承了《第四交响曲》所反映的社会悲剧性。
《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田野上有一株小白桦》等一首首人们熟悉的俄罗斯民歌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第四交响乐》等作品中出现,是那么亲切而脍炙人口。
伟大的柴可夫斯基一生几乎用所有的体裁进行创作:歌剧和芭蕾舞剧,交响曲和标题交响乐作品,协奏曲和室内器乐重奏,尤其是大量钢琴乐曲,合唱作品和大合唱,浪漫曲和歌曲,声乐重唱曲。
柴可夫斯基不愧为音乐史上继莫扎特、贝多芬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他的光辉将永不熄灭,他的音乐也将永恒不朽。
3
总结
“
《“悲怆”第六交响曲》,是他一生音乐的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至于为啥用“悲怆”,是他弟弟建议的。作品内容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人生理想和残酷黑暗现实之间矛盾的描写,冲突不断加大,最后造成悲剧。四个乐章的布局是,第一乐章表达的是主人公生活中的痛苦与追求的幸福之间的对比;第二乐章是避开烦恼,到个人的幻想中寻求安慰;第三乐章是在逆境中拼搏抵抗;第四乐章希望的破灭,呆着遗憾告别世界。
https://courses.lumenlearning.com/musicapp_historical/chapter/tchaikov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