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怀敬畏之心,感恩一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寒衣节,一个被世人遗忘,却又温暖的日子。
如今的人们,知清明、中元者甚多,知寒衣节的却寥寥。
寒衣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源于周代,与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四大鬼节”。
为先人烧“寒衣”,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祭祀是一种传统文化,提醒我们:怀着一颗敬畏心,记住远去的人;一颗感恩心,别忘了健在的人。
寒衣节,请添衣
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十月初一这天,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烧给死去的亲人。
有的将所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
天气冷了,人们都备好棉衣准备过冬,试想祖先在冥间也需要御寒,就用纸折叠成衣物的模样,烧化后让先人穿着,谓之“送寒衣”。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初冬,午后,阳光照在身上暖意足,久未归家,甚是想念远方的亲人。
冬已至,天已凉,请君莫忘添衣裳,愿君温暖且心安。
打个电话,唠唠家常,为他们备件暖心的冬衣,距离永远阻隔不了亲人间的温暖与爱。
孝道是一种文化,香火延续、家风传承。
孝道不能忘记,传统不能断绝。
事死者,如事生
天气寒冷,满地落叶随风扬。
古人常有视死如生的感慨,那些逝去的亲人,因怀念,在生者的心底长存,烧一纸寒衣,寄托思念之情。
中国有四大鬼节,缺一不可。
上巳节是为亲人招魂,古人看来人的魂魄也随着四季成长凋零,在初春万物萌发的时候招魂。
清明节人人扫墓,是打扫、修缮去世亲人的阴宅。
中元节阴阳融通,人们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们为先辈供奉新米,让先人品尝。
寒衣节则是因为天气转冷,为逝世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服。
衣食住行,面面俱到。
所以中国古人完全拿逝去的亲人当成是活人在对待。
这就是所谓的“事死者,如事生”。
在中国人看来,生死不过是换了换住的地方,其实没什么区别。
已经逝去的亲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需要用同样的关怀来对待他们。
懂得敬畏,感恩一切
荀子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意思是说: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文化,只有小人才当成是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是坏事。
对国人来讲,“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是敬畏。
心头有敬畏,就不会肆意妄为,心有底线。
懂得敬畏,我们才能善待他人,约束自己。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一种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缅怀,是一种不忘本的生命态度。
冯友兰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
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他们是来源,他们的辛劳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忘了谁,也不能忘了先辈。
需要承认的是,比起古人,我们对家族和先人的感情,已经淡漠了许多。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和享受,也让我们眼上蒙了更多的尘。
任何时期祭祀扫墓的目的都是在提醒我们“慎终追远”,表达孝心。
“孝”还有感恩的意思,感谢祖先的奉献,才使后人有美好的现在。
中国没有感恩节,但是谁又能说祭祀的日子不是中国式的感恩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