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制动系统用杠杆螺栓S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制动系统的可靠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并成为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指标[1-3]。作为高速列车盘形制动系统中的关键零件,制动杠杆螺栓在服役过程中常因受到反复的4 点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而产生疲劳失效[4-5]。材料或零件的应力-寿命曲线(S-N 曲线)是名义应力抗疲劳设计法的设计依据。

材料的S-N曲线及其方程,通常将标准的光滑试样,按照不同的加载方式,依据GB/T 4337—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旋转弯曲方法》和GB/T 3075—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力控制方法》等试验标准,通过成组法获得,有时还会辅以计算方法获得[6-8]。

实质上,CCOS技术相当于对加工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巧进行数字化、定量化,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控制抛光磨头运动,完成对光学元件表面的加工[7]。相比于传统的依赖技术人员经验和技巧的方法,CCOS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辨别工件的面形,更加稳定地控制整个抛光过程。此外,CCOS技术采用小磨头进行加工,一方面可以实现与加工工件面型的良好吻合,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计算机重复精度高、执行速度快的优点,使得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的加工精度与效率大幅提高[8]。

零件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千变万化,因此零件的S-N 曲线及其方程的获得并无标准可依。虽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零件服役时的受力模式,通过特殊的专用设备开展试验[9]获得,但更多的是利用材料的S-N 曲线转化为零件的S-N 曲线,这时通常需要考虑疲劳缺口系数、尺寸系数、表面质量系数、加载方式等多种因素[10],尤其是当零件表面进行特殊处理时,还需要考虑表面处理工艺系数,而以上系数一般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获得,加之以上多种因素耦合效应的不确定性,使得通过材料的S-N 曲线准确转化为零件的S-N 曲线具有高试验成本和高风险性。对于列车制动杠杆螺栓而言,虽然有文献提及其疲劳验证试验台[11],但是对加载方式、试验技术细节等并未进行交代,且该试验台无法用来进行以断裂为失效判据的S-N曲线试验。

本文以表面经过硬化处理的列车制动系统用杠杆螺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残余应力对疲劳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在分析其服役时受力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专用的试验夹具,建立基于应变片法标定受载点处轴向应力与弯曲应力的关系,采用变更施力点后的4 点弯曲加载方式,通过常用的电液伺服材料疲劳试验机完成该杠杆螺栓的S-N 曲线试验,并分析螺栓的断口特征,可为其预先疲劳寿命设计、工艺改进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由于渗沥液原水COD较高,水样汽化制备过程蒸发至90%时,瓶底因腐殖质泥垢较多无法进一步汽化,故高氨氮渗沥液原水的汽化率约90%。又氨氮先行游离分解,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浓缩的过程,故冷凝液氨氮浓度高于原水。

1 杠杆螺栓

1.1 材质

杠杆螺栓的制造材料为42CrMo 钢,材料规格为36 mm,供货状态为热轧,热处理状态为淬火+回火。其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均满足标准GB/T 3077—2015《合金结构钢》要求,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杠杆螺栓材料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

表2 杠杆螺栓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

1.2 尺寸与加工处理工艺

杠杆螺栓全长314 mm,其中螺帽厚度为10 mm,螺杆长268 mm,螺杆直径为33 mm,其外形及尺寸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杠杆螺栓外形尺寸示意图(单位:mm)

杠杆螺栓主要加工与处理工艺为:下料→锻造→退火或高温回火→粗车→调质处理→精车→精车螺纹→螺栓通体表面淬火(硬化层深度1~2 mm)→低温回火→磁粉探伤→包装。

2 杠杆螺栓表面残余应力

疲劳裂纹通常萌生于材料或零件的表面,这是因为表面处于平面应力状态,易于变形而形成裂纹;同时,由于表面加工刀痕、运输碰伤、装配划伤等缺陷,都易因应力集中形成表面裂纹。但如果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后(如表面喷丸、表面超声、表面淬火等)产生残余压应力,将会阻止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因此,需要测量杠杆螺栓经过通体处理后是否会形成残余压应力,以及是否会对裂纹萌生造成影响。

采用XStress3000 G3型X射线应力仪,测量杠杆螺栓的表面残余应力。测量依据标准GB/T 7704—2017《X 射线应力测定方法》进行。辐射射线为CrKα 线,衍射晶面为α-Fe(211)晶面,应力常数K 为-318 MPa/(°),加速电压为30 kV,加速电流为6.7 mA,采用双固体位敏探测器,曝光时间为6 s。考虑杠杆螺栓的处理工艺和处理状态(通体淬火)以及所测量部位的代表性,选取9个测点,每个点沿与杠杆螺栓平行的x方向和与杠杆螺栓垂直的y 方向分别进行测量,测点位置如图2 所示,测量结果如图3 所示。图3 中,负值表示压应力。

图2 杠杆螺栓残余应力测点位置(单位:mm)

从图3可见,杠杆螺栓表面不同位置处的残余应力全部为压应力,最小为-256 MPa(负号表示压应力),最大值为-579 MPa,平均值为-438 MPa。表面残余压应力,通常会抑制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提高材料的疲劳抗力,对延长杠杆螺栓的疲劳寿命是有利的。

1.研究基础:笔者目前是在校16级国画研究生,本科专业是美术学,具备国画的绘画技法和专业技能,对历代国画和现当代不同风格的绘画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具备分析作品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熟悉中国美术史及相关理论知识。本论文基本确定研究思路,并且各部分内容也具备一定资料,对文章的继续深入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针对统计数据中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应用百分数、(±s)加以表示,使用X2、t值进行检验,并录入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若P值小于0.05时提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图3 杠杆螺栓表面残余应力测量结果

3 杠杆螺栓受力特征

杠杆螺栓安装在盘形制动夹钳中左右2 侧杠杆的中间节点处,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杠杆的中间支点,将单元制动缸产生的制动力传递到闸片上,确保车轮停止滚动,是制动夹钳单元的核心元件。根据其工作原理可知,杠杆螺栓主要承受单元制动缸产生的4 点弯曲横向力作用,可以简化为简支梁,其服役时受力与弯矩示意图如图4 所示。图中:A点和D 点为杠杆螺栓所受同向力的2 个作用点;B点和C 点为受到A 点和D 点反向力的2 个作用点;B’点和C’点为B 点和C 点2 个受力作用点变更后2个新的受力作用点;F,Q 和M 分别为作用在杠杆螺栓上的垂向力、剪力和弯矩。

李太嶂略一寻思,这话不无道理,于是分派下去,从自己的远字营营中,调拨部分兵士,归李陆峰指挥,并嘱咐他多加小心。

图4 杠杆螺栓服役时受力与弯矩示意图

从图4 可见:在AB 之间和CD 之间杠杆螺栓会分别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正、负剪力作用,剪力的大小等于支撑点或施力点所受的力(根据受力分析,A 点、B 点、C 点和D 点所受的力大小相等);BC 之间的剪力为零。从A 点—B 点和D点—C 点弯矩线性增加,在B 点和C 点处弯矩达到最大值,BC 之间任何一点处均具有相等的最大弯矩。即杠杆螺栓受到4 点弯曲应力及1 对剪力作用,在线弹性范围内,其弯曲应力为

式中:σb为弯曲应力,MPa;W 为抗弯截面模量,mm3;L 为力臂的长度,即AB 段的长度,mm;d为螺栓直径,mm。

从式(1)可见,在保持弯曲应力不变的情况下,试验载荷F 和力臂L成反比。实际服役中,杠杆螺栓的支撑点A 与施力点B 靠得很近,2 个衬套之间几乎没有空隙,也就是说L很小,因此,要想有足够的刹车力,需要有较大的载荷F。要获得杠杆螺栓的S-N 曲线,就需要较大吨位的试验机,而试验机进行大吨位弯曲加载时试验频率不会很高(一方面,大载荷下螺栓产生的变形相对较大,受试验机原理的控制,大变形下试验机作动器只能产生较低的频率;另一方面,过高的试验频率,往往会使试样件产生热效应,从而降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获得杠杆螺栓的S-N 曲线,还需要花费较长的试验时间和较高的试验成本。为此,考虑杠杆螺栓材料的均匀性及通体处理工艺,在保持弯曲应力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增加力臂L而达到降低载荷F的目的,但应考虑试验机载荷容量的限制,即最大的试验载荷不能超过试验机的载荷容量。为此,在确保弯曲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力臂L,分别将施力点B 点和C 点向杠杆螺栓中心平移至B’点和C’点,使得力臂由AB段和DC段的实际距离28.25 mm 增加为AB’段和DC’段的距离81.25 mm,力臂L增加约3倍,从而在弯曲应力不变的情况下,使得试验载荷约降至原始最大试验载荷的1/3 倍,理论上这样处理不会影响杠杆螺栓的疲劳寿命,仅会改变其断裂位置,即从原来弯矩下突变点B点和C点附近,转变至相同弯矩下新的突变点,即B’点和C’点附近,相应的剪力和弯矩变化见图4(b)和图4(c)中的虚线部分。

4 杠杆螺栓受载点拉伸应力与弯曲应力关系

杠杆螺栓的弯曲应力可以根据式(1)计算得到。而对于受载点附近的拉伸应力,金宗哲[12]等基于拉伸和弯曲破坏在力学上同样遵循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给出了拉伸应力与弯曲应力的关系为

文中选用BOOST电路作为DC-DC变换器的实现方式。首先分析BOOST电路的工作状态,在考虑低电压、高效率、低功耗的应用环境下,选用同步BOOST电路为主电路,采用PWM控制器方式;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得到BOOST电路的传递函数。在设计电压控制环路时,先分析了未加补偿网络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Bode图,根据Bode的特点和系统稳定性分析,选用III型补偿网络进行传递函数的补偿设计。

式中:σt为拉伸应力,MPa;σb为弯曲应力,MPa;△为材料破坏损伤区高度,mm;根据不同的材料,△=0~0.5h,h 为试件的厚度,此处为杠杆螺栓的直径,mm。

社会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的重要性。所以在服务的时候,会产生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重合的问题,导致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合理,社会工作需要志愿者的配合,而志愿者又去寻找志愿服务的组织,两者并没有合作联动的意识,导致了服务对象所需过剩的问题,产生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两者分裂。

根据式(2)可知,弯曲应力理论上是拉伸应力的1~2 倍。由于损伤的微观性,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出不同△的大小。为此,采用在杠杆螺栓施力点正对面粘贴应变片的方法,标定出载荷F 和应变ε 的关系。根据式(1),就可以最终建立弯曲应力σb与拉伸应力σt的关系。

5 杠杆螺栓S-N 曲线试验方法和结果

5.1 试验方法

首先,设计4点弯曲的试验夹具。

其次,在MTS 319—250 kN 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上参考标准GB/T 3075—2000《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力控制方法》进行试验。模拟螺栓的受力情况,采用上下各2 个支撑辊的4 点弯曲加载疲劳试验,杠杆螺栓与支撑点处套上服役时用的耐磨尼龙衬套。试验采用载荷控制模式,载荷比为0.1,试验频率为3.0 Hz。采用4 组不同的应力水平(对应的4 个载荷水平范围分别为9.5~95,11~110,12.5~125 和14~140 kN),每个应力水平下完成3~5 件杠杆螺栓的疲劳试验。当杠杆螺栓断裂或循环寿命N 达到3.5×106次时终止试验,记录其断裂位置。疲劳试验数据处理参照标准GB/T 24176—2009《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数据统计方案与分析方法》及相关资料进行。试验过程图如图5所示。

图5 杠杆螺栓试验过程

然后,在螺栓上施力点的正下方沿轴向方向贴上应变片,采集应变片测量应变数据,据此计算螺栓沿轴向方向的应力。杠杆螺栓轴向应力的标定过程如图6所示,应变片的粘贴位置如图7所示。

图6 标定杠杆螺栓轴向应力

图7 应变片在杠杆螺栓的粘贴位置示意图(单位:mm)

最后,选择部分杠杆螺栓断口,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情况。

5.2 试验结果

5.2.1 不同存活率下S-N曲线

按照以上试验方法,获得了4 组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数据,如图8所示。

从图8 可见:在4 级应力水平下,应力越小,疲劳寿命越高;每级应力水平下的试验数据,有一定的分散性。

图8 不同存活率下杠杆螺栓S-N试验数据及拟合曲线

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可以获得2 种不同存活率P 下相关系数R 为0.982 0 时杠杆螺栓的SN曲线方程为

再者,农村小学的语文师资条件也是有限的,大多孩子小学毕业后,连汉语拼音都不过关,更别说其他方面的语文能力了。于是乎,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便直接影响了对初中语文的学习。

对纵向比降在1%~3%的河道,可考虑利用人工辅助措施营造阶梯深潭结构,或采用阶梯式跌水结构,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营造多样性的地形结构。

从图8 和式(3)可见,杠杆螺栓的S-N 数据可以较好地用幂函数表达,与常见金属材料的S-N数据分布具有相似性。

(5)劳劳攘攘龙蛇斗,一个家乔声颡气情难忍,一个家美语甜言话不投。(明·冯惟敏《耍孩儿·十自由》套曲)

需要说明的是,S-N 曲线中的应力“S”为最大拉伸应力。由于表面残余压应力可以抵消一部分外力,其存在使得实际作用在杠杆螺栓上的外力(轴向最大拉伸应力减去沿螺栓方向上的残余应力)小很多,这样就等同于显著提高了螺栓表面的疲劳抗力,从而利于延长其疲劳使用寿命。

5.2.2 疲劳断口形貌

宏观观察发现,所有杠杆螺栓均断在如图4(a)中所示的B'点或C'点附近,如图9所示。

图9 杠杆螺栓宏观断裂位置

从图9 可见:所有杠杆螺栓理论预测断裂位置与实际试验后断裂的位置相吻合,表明变更施力点位置加载方法具有合理性,即对于通体处理后杠杆螺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杠杆螺栓施力点位置而增加力臂、降低载荷,从而在常规小吨位疲劳试验机上完成杠杆螺栓的S-N曲线试验。

采用Quanta650 扫描电镜,观察杠杆螺栓的疲劳断口发现:所有试样断口平齐,硬化层轮廓清晰可见,整个螺栓断面的疲劳断口约分为2 个颜色不同的区域,且2 个区域的裂纹扩展速率不同;疲劳裂纹萌生于螺栓表面淬硬层和内部材料交汇处,该处似有冶金缺陷,如图10(a)所示。

为确定裂纹萌生位置处是否有冶金缺陷存在,对裂纹萌生部位进行逐级放大的倍数观察,分别如图10(b)、10(c)和10(d)所示。裂纹萌生位置放大50 倍显示,裂纹萌生后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放大1 000 倍显示,裂纹萌生处附近呈菊花状,“花瓣”为裂纹在不同面扩展交汇后形成的脊;放大2 000 倍显示,裂纹萌生位置附近呈现明显的梯度,如同1 个“深坑”,且可看到大量近似平行的层状裂纹分布在“深坑”的不同深度;而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夹渣、孔洞等冶金缺陷存在。

图10 疲劳裂纹萌生位置观察

6 分析与讨论

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裂纹一般萌生于材料或零件的表面,这是由于表面不受约束,容易变形,且由于加工、装配、热处理等工序都有可能对材料或零件的表面造成损伤,为裂纹萌生提供便利,除非材料或零件内部有冶金缺陷,如明显的夹杂、气孔、偏析等缺陷存在。然而,如果材料或零件没有明显的冶金缺陷,而表面又经过特殊的处理,如杠杆螺栓经过了调质+通体淬火+低温回火的处理,改变了表面的自由状态,使其表面分布1层残余压应力,而压应力通常会提高材料的疲劳抗力,阻碍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这样就有可能改变裂纹从表面萌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杠杆螺栓的疲劳寿命。

从前面的测试结果可知,螺栓表面残余压应力平均值约为-440 MPa。材料或零件正常情况下所受的力是平衡的,只要有残余压应力存在,就必然会有大小相等的残余拉应力存在,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为在残余压力作用下,疲劳裂纹通常不易于萌生和扩展。为此,工程中的许多零件,常常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表面喷丸、表面超声、表面淬火、表面渗碳或渗氮等,使零件表面产生1层残余压应力,以抑制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有研究者[13-14]就曾采用表面超声处理的方法,分别在7B50-T7751 铝合金和Ti-6Al-4V 钛合金表面引入残余压应力,以提高2种材料的疲劳性能。也有研究者[15]为了降低焊缝处的残余拉应力,采用后焊冷却处理工艺方法,在304L 不锈钢焊缝处引入残余压应力,以提高其疲劳抗力,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杠杆螺栓而言,在表面硬化层与内部材料的交界处附近,必然存在1 个零应力区,即应力梯度变化最显著的地方,这个地方恰恰是零件最薄弱的地方,也是疲劳裂纹最容易萌生的地方,因此,杠杆螺栓疲劳裂纹在表面硬化层与内部材料的交界处附近萌生。

7 结 论

(1)经过硬化处理后的杠杆螺栓表面分布1 层残余压应力,最小值为-256 MPa,最大值为-579 MPa,平均值为-438 MPa。压应力会阻碍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使得疲劳裂纹并未萌生于螺栓表面,而是萌生于表面硬化层和内部材料的结合处;该位置附近并未发现有明显的冶金缺陷,疲劳裂纹萌生于此处可能是由于该处的应力梯度变化最为显著所致。

(2)所有杠杆螺栓宏观断口平齐,且断裂均发生在变更施力点后预测的位置附近,表明理论预测的杠杆螺栓断裂位置与实际试验结果一致,证明变更施力点加载方法的合理性,即对于通体处理后杠杆螺栓而言,在保证弯曲应力不变、仅改变施力点位置的情况下,试验时将施力点向杠杆螺栓中心平移以增加力臂,降低试验载荷,从而实现在常规小吨位疲劳试验机上完成杠杆螺栓S-N曲线试验。

(3)不同存活率下、相关系数为0.982 0 的杠杆螺栓的S-N 曲线方程均可用幂函数模型进行较好的表达,说明杠杆螺栓与常见金属材料的S-N数据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可用于杠杆螺栓的安全设计和疲劳寿命评估。

参考文献

[1]吴萌岭,马天和,田春,等.列车制动技术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2019,40(1):134-144.(WU Mengling,MA Tianhe,TIAN Chun,et al.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in Braking Technology[J].China Railway Science,2019,40(1):134-144.in Chinese)

[2]丁福焰,王可,宋跃超,等.高速列车线性涡流制动特性的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9,40(6):126-132.(DING Fuyan,WANG Ke,SONG Yuechao,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Eddy Current Brake for High Speed Train[J].China Railway Science,2019,40(6):126-132.in Chinese)

[3]李万新.高速动车组电空制动系统的建模和参数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17,38(2):89-95.(LI Wanxin.Modeling and Parameter Analysis Methodology of Electro-Pneumatic Braking System for High-Speed EMU[J].China Railway Science,2017,38(2):89-95.in Chinese)

[4]高祥,刘宝安,刘颖宾,等.高速列车1Cr17Ni2 制动杠杆螺栓沿晶开裂机理研究[J].失效分析与预防,2018,13(1):34-42.(GAO Xiang,LIU Baoan,LIU Yingbin,et al.Intergranular Cracking Mechanism of 1Cr17Ni2 Brake Lever Bolt in High-speed Train[J].Failur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18,13(1):34-42.in Chinese)

[5]管百飞.制动夹钳杠杆螺栓超声波探伤可行性研究[J].上海铁道科技,2017(1):37-38,19.(GUAN Baifei.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ltrasonic Flaw Detection for Brake Clamp Lever[J].Shanghai Railway Science&Technology,2017(1):37-38,19.in Chinese)

[6]ZHOU S,WU X D.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Composite Laminates by Fatigue Master Curves[J].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19,8(6):6094-6105.

[7]PÉREZ R A,GARGALLO J,ALTUNA P,et al.Fatigue of Narrow Dental Implants:Influence of the Hardening Method[J].Materials,2020,13(6):1429.

[8]REMES H,GALLO P,JELOVICA J,et al.Fatigue Strength Modelling of High-Performing Welded Joi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2020,135:105555.

[9]BÖHM M,KLUGER K,POCHWAŁA S,et al.Application of the S-N Curve Mean Stress Correction Model in Terms of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Random Torsional Loading for Selected Aluminum Alloys[J].Materials,2020,13(13):2985.

[10]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YAO Weixing.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Structures[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2003.in Chinese)

[11]杨再保,赵克楠.CRH5型动车组制动杠杆螺栓的仿真分析及疲劳试验[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4):18-19.(YANG Zaibao,ZHAO Kenan.Simulation Analysis and Fatigue Test of Brake Lever Bolts for CRH5 Motor Train Unit[J].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6(34):18-19.in Chinese)

[12]金宗哲,岳雪梅,包亦望,等.拉伸强度与弯曲强度的关系及弯曲强度尺寸效应[J].现代技术陶瓷,1997,18(3):29-33.(JIN Zongzhe,YUE Xuemei,BAO Yiwang,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ensile Strength and Flexural Strenth and Size Effect on Flexural Strength[J].Advanced Ceramics,1997,18(3):29-33.in Chinese)

[13]XU X C,LIU D X,ZHANG X H,et al.Mechanical and Corrosion Fatigue Behaviors of Gradient Structured 7B50-T7751 Aluminum Alloy Processed via Ultrasonic Surface Roll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20,40:88-98.

[14]LIU C S,LIU D X,ZHANG X H,et al.Improving Fatigue Performance of Ti-6Al-4V Alloy via Ultrasonic Surface Rolling Proces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Technology,2019,35(8):1555-1562.

[15]JIA W T,ZHAO J P,CAO J.The Mitigation of Weld Residual Stress on 304L Stainless Steel by Post Weld Cool Treatment Process[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6,853:209-2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