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吴老师忽然想到了这些…
时常光顾新华书店,去读书的人寥若星辰。至于在候车室或各种交通工具上,看到有人在静静阅读就会眼睛一亮。读书成为不少国人不屑一顾的事情。手机族倒成为生活中的常态,有的人一年都不会读完一本书,甚至数年不读书了。一个民族不爱书不读书,前途自然十分让人堪忧。大到民族,小到个人也是如此。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再去读书了吗?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让人引以为豪的文明,古老的文字和思想被定格于不同的材质上,或纸张或石头或竹简。透过这些文字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了古代的文明,零距离触摸到他们活着时的思想和生活情调。在没有电脑手机的时代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记得小时候经常点着煤油灯看小人书和厚厚一本的小说。有些故事的情节而今仍记忆如新,难以忘怀,如昨。有时候偷偷看到半夜,唯恐父母责怪点灯熬油,用纸把窗户遮的严严实实不漏光。尽管困意十足了,但因故事情节的吸引,还会继续读下去。
第二天红红的眼睛往往招来父母的责怪。有书的陪伴,漫长的冬夜也显得短暂而温暖。寒冷的日子有了诸多的遐想和冲动,武侠小说看多了就会想象自己变成侠士多好。童年的记忆除了各种玩耍就剩下读书了。因书少就没得选择。精神世界的匮乏对课外书是饥不择食,常常为争夺一本书去讨好同伴。后来有了收音机和电视电影,读书的时间被分走了不少。再后来家家都可以买起电视,到如今手机电脑也普及的今天,读纸质书就成为很奢侈的事情。
虽说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电子产品获得信息,但总感觉不如拿起一本纸质书阅读来得那么惬意。泡上一杯茶,躲在安静的房间,关上手机,坐在椅子上,静静的一页页一句句读。边读边思考,时而合书时而打开继续,嗅着油墨散发的独特味道。这种味道慢慢渗透到心灵,读书的味道妙不可言。看上几篇美文,内心会很快平静下来;看着心灵鸡汤,内心不乏感动;看着历史,文明的进程在脑海浮现;看着绘画雕刻,不禁感慨艺术的美丽;读着唐诗宋词,汲取古老的文化精髓。研究发现,阅读纸质书的人们对内容“懂”得更快,阅读电子书的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重复阅读去“记得”。专家说:“阅读纸质书的人们对内容‘懂’得更快,常看电子书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重复阅读才能达到‘懂得’的境界。”
社会在发展,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有合理性存在的理由。阅读电子书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他们在享受着快餐式的文化,阅读变得肤浅而感性,少了理性的思考与深邃,多了盲从与浮躁。这种阅读是有害无益的。
人生要读两种书,即有用书和无用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载寒窗苦,金榜题名时”。古人读书是为了科举,求得功名。今人通过读书而获得某种本领和技能,谋求好的职业。功利之书可以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无可厚非。试看当今教育的功利性达到了极致,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或愿意或被逼迫读功利书。不断读功利书考取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为人的普遍的认知。由于读功利书的艰辛和思想认识不到位或个体害怕吃苦等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厌学迷恋游戏等问题。由于读功利书目的明确,学校教育过度在意分数,结果出现一些高学历无教养,自私自利没有感恩羞恶之心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治疗这种病态问题的药方是:引导读无用之书。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读“无用之书”,不为堆金积玉,不为加官进爵,只为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张业修在读点“无用之书”一文中提到:多读点“无用的书”,起码有四点好处:可以养心。可以怡情。可以增趣。可以益智。读无用之书可以让你变得优雅礼貌感恩,同时让你利用读到的有用之书更好造福人类。人是精神动物,没有精神的人是走不远的。功利书可以为我们提供物质保障,无用之书可以提升满足精神层面,两种书都要读。
犹太民族被称为“读书的民族”、“学习的民族”。犹太民族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精神分析学开创人弗洛伊德、“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绘画大师毕加索等。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丢弃读书,就会丢了灵魂。没有灵魂的肉体还能走多远?
当下读书需要勇气更需要耐得住寂寞,不可以没有时间搪塞,也不能认为读书无用。读书改变思想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人生态度,只有不断读书你的人生才会更加丰盈。读书最终会把你送到高山之巅,让你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美妙!
吴浩,男,中学高级教师,生物教育专业,喜欢文学。发表专业文章300多篇。业余喜欢写写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