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现在就可以,不用等到40岁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怎样才能不惑?

最要紧的是养成一定的判断力。想要养成独到的判断力︰
  1. 至少必须有相当的常识积累
  2. 对于自己要做的事必须具备专门的专业知识
  3. 要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
所谓不惑,是对事对人有深刻的洞察,不囿于表面更能看穿实质。想要拥有这种能力,充分而长久的实践是少不了的。毕竟,哲学上早就说过,实践出真知。
不能想象,一个经常坐在书斋温室环境里的人,能对北极南极的极端气候条件做出充分的判断和说明;不能想象,一个在皇宫里锦衣玉食的皇后,能理解农民为何不吃面包,当他们没有其他食物的时候;不能想象一个对美国从未有过深入接触的中国人,能够对美国大选做出全局而客观的评判。
事实上,越没有常识的人,越容易做出仅仅偏向于自己利益方向的判断,罔顾事实是他们经常的手段,花言巧语蒙蔽他人是小人们最低廉的获胜成本。
而普通人则一味地善良,并一味地以善良去应对外界变化,所以吃亏在所难免。
也因此,识人最好的常识就是,首先知晓人性有善恶,其次观测对方行事行为言语,一旦判断出此人行为举止出格,则即刻启动防范机制。
而防范小人的基本常识是:攻其言行漏洞,直指其错,诟其言行失德之处以昭示众人。
为何将无常识又小人化行径之人的举止失德之处昭告众人呢?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到和看到的那一面,而若小人最恶一面被全面揭示于人前,他人就会察觉此前此人的种种伪装,而不至于陷入对揭露小人之人的揣测和质疑中。
所谓不惑,不是天生而来,亦非后天实践中完全可获,而是要在分析、判断、常识积累、专业技能和智慧加持之下得来的“通透大智慧”。
古人云四十不惑,意即世事皆已有所经历,人心诡谲与各种波澜皆已尝试过,于此不再倾心于单纯美,亦不会再单纯认定某人某事某个时局的完美完整和正确性,凡事会从多个角度去判断分析。
最终得出一个不仅对自己有利,更能兼顾时局不坏他人好事的折中结果和选择。
因为处于此时间段的人已全然知晓:万物终归为一体。一旦城门失火,必将殃及池鱼。
在熵增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各种生态链已经非常脆弱,需要更多成本去阻止熵增,也必将有更多不确定性产生,所以,于此时,何妨共赢?

怎样才能不忧、不惧?

孔子先师的意思是,仁者不忧。想不忧惧,先要达到仁者的境界。何为仁者?
按照孔子的理解是指道德、学识、智慧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完人;按照西方理念则是指人格的完善。
但心理学家一早就告诉大众,人不止一种人格,在一种人格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多种人格不断在潜意识层面冲撞不已,试图影响意识。
所以,所谓人格的完善,单从“仁”的方面来讲,则是人性至善至慧。普通人做到人性至善已属难得,更何况做到智慧通达。
但矛盾诡谲之处正在于此——不通达人性至善,则实难实现无忧无惧境界。
所谓无忧,是放下了生死成败,不拘泥于“一日忧成败,一日忧得失。”
按照孔子先师的指导,和当代量子物理学的指引示意,人一旦明白宇宙万物均为一体,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人与万物并无其他分别。
又因宇宙和人永远也不会圆满,人类无分你我,眼下所做之事,在宇宙亿万年进化史长途跋涉中,往前挪了那么一两分寸而已,算不上所谓成功,更谈不上改变了宇宙整体的什么。
但设若生而为人连这一两寸的距离都毫无推进和演绎,那才是人生真正的失败。
所以,孔子所说的仁者无忧,其实是洞察到了这一层宇宙观,进而信奉“只有不做事就是失败,凡事做事就不算失败”的道理,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孔子及其他圣贤们又非常客观地指出,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吗?
不见得,在漫漫宇宙进化史中进化了一两寸算是成功吗?当然不算,所以《论语》中又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
所以你看,当一个人有这种宏大而磅礴的宇宙观,日常行事,还会有忧惧成败思虑吗?有了这种人生观,还有什么成败忧惧可说?所以叫做“仁者无忧无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