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现在就可以,不用等到40岁 2024-04-11 00:18:22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怎样才能不惑? 最要紧的是养成一定的判断力。想要养成独到的判断力︰ 至少必须有相当的常识积累 对于自己要做的事必须具备专门的专业知识 要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 所谓不惑,是对事对人有深刻的洞察,不囿于表面更能看穿实质。想要拥有这种能力,充分而长久的实践是少不了的。毕竟,哲学上早就说过,实践出真知。不能想象,一个经常坐在书斋温室环境里的人,能对北极南极的极端气候条件做出充分的判断和说明;不能想象,一个在皇宫里锦衣玉食的皇后,能理解农民为何不吃面包,当他们没有其他食物的时候;不能想象一个对美国从未有过深入接触的中国人,能够对美国大选做出全局而客观的评判。 事实上,越没有常识的人,越容易做出仅仅偏向于自己利益方向的判断,罔顾事实是他们经常的手段,花言巧语蒙蔽他人是小人们最低廉的获胜成本。而普通人则一味地善良,并一味地以善良去应对外界变化,所以吃亏在所难免。也因此,识人最好的常识就是,首先知晓人性有善恶,其次观测对方行事行为言语,一旦判断出此人行为举止出格,则即刻启动防范机制。而防范小人的基本常识是:攻其言行漏洞,直指其错,诟其言行失德之处以昭示众人。为何将无常识又小人化行径之人的举止失德之处昭告众人呢?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到和看到的那一面,而若小人最恶一面被全面揭示于人前,他人就会察觉此前此人的种种伪装,而不至于陷入对揭露小人之人的揣测和质疑中。 所谓不惑,不是天生而来,亦非后天实践中完全可获,而是要在分析、判断、常识积累、专业技能和智慧加持之下得来的“通透大智慧”。古人云四十不惑,意即世事皆已有所经历,人心诡谲与各种波澜皆已尝试过,于此不再倾心于单纯美,亦不会再单纯认定某人某事某个时局的完美完整和正确性,凡事会从多个角度去判断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不仅对自己有利,更能兼顾时局不坏他人好事的折中结果和选择。因为处于此时间段的人已全然知晓:万物终归为一体。一旦城门失火,必将殃及池鱼。在熵增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各种生态链已经非常脆弱,需要更多成本去阻止熵增,也必将有更多不确定性产生,所以,于此时,何妨共赢? 怎样才能不忧、不惧? 孔子先师的意思是,仁者不忧。想不忧惧,先要达到仁者的境界。何为仁者?按照孔子的理解是指道德、学识、智慧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完人;按照西方理念则是指人格的完善。但心理学家一早就告诉大众,人不止一种人格,在一种人格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多种人格不断在潜意识层面冲撞不已,试图影响意识。所以,所谓人格的完善,单从“仁”的方面来讲,则是人性至善至慧。普通人做到人性至善已属难得,更何况做到智慧通达。但矛盾诡谲之处正在于此——不通达人性至善,则实难实现无忧无惧境界。所谓无忧,是放下了生死成败,不拘泥于“一日忧成败,一日忧得失。” 按照孔子先师的指导,和当代量子物理学的指引示意,人一旦明白宇宙万物均为一体,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人与万物并无其他分别。又因宇宙和人永远也不会圆满,人类无分你我,眼下所做之事,在宇宙亿万年进化史长途跋涉中,往前挪了那么一两分寸而已,算不上所谓成功,更谈不上改变了宇宙整体的什么。但设若生而为人连这一两寸的距离都毫无推进和演绎,那才是人生真正的失败。所以,孔子所说的仁者无忧,其实是洞察到了这一层宇宙观,进而信奉“只有不做事就是失败,凡事做事就不算失败”的道理,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孔子及其他圣贤们又非常客观地指出,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吗?不见得,在漫漫宇宙进化史中进化了一两寸算是成功吗?当然不算,所以《论语》中又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你看,当一个人有这种宏大而磅礴的宇宙观,日常行事,还会有忧惧成败思虑吗?有了这种人生观,还有什么成败忧惧可说?所以叫做“仁者无忧无惧”。 赞 (0) 相关推荐 【温故】梁启超:为学与做人 按 语 <为学与做人>一文,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所作的一场演讲.文章以"为学"之目的何在为开端,延伸至对"学做人"的 ... 论语:司马牛问君子(12-4) 孔子擅长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会针对弟子的个性特点而作出不同的阐释."君子"有着丰富的内涵,孔子所答并非"君子"的所有含义,而是专门对司马牛给予的教诲. ... 【第180期】音频学《论语》君子何以“坦荡荡”,小人何以“长戚戚” 音频学<论语>君子何以"坦荡荡",小人何以"长戚戚" 述而篇第36章 7·36 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这是孔 ... 不惑 不忧 不惧---袁千里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真 ... 2021年想要成为一个有担当能托付的人,请做到以下4点 pingpu 一个周末6台心梗手术,5个不到40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爱好!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年轻人也不可大意! 一位医生在朋友圈发了一串数字, 引发了不少的关注和讨论-- 一个周末6台急性心梗手术, 其中5台手术的患者年龄都在40岁及以下! 心梗的高发和年轻化,让 ... 犹太人:人穷时想翻身,这4个习惯可以帮到你,别等40岁才知道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有人都想成为有钱人,过上好的生活,可是,那些真正实现人生逆袭的却是非常少的.作为财富代名词的犹太人,对赚钱这件事非常有发言权,他们认为那些能突破贫富界限的人 ... 梁启超: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这篇文章是1922年12月27日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生联合会之邀所作的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近百年,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但对青年一代仍有借鉴意义.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 ... 怎样才能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青年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90多年,时代也变化了很多,但是细细读来发现那时候青年们碰到的问题和我们现在的问题没有什么两样, ...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TA说 原创|发布:2017-05-09 17:22:26 更新:2017-05-09 17:22:26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而要成 ... 梁启超:如何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是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 九十五年前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的讲演. 在讲演中, 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 通过知育.情育.意育, 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他鼓励青年, 用意志战胜欲望, 做一个顶天立 ... 1922年梁启超演讲全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这篇文章是1922年12月27日梁启超先生应苏州学生联合会之邀所作的一场演讲,虽然已经过去近百年,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但对青年一代仍有借鉴意义.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 ...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怎样才能不惑? 最要紧的是养成一定的判断力。想要养成独到的判断力︰ 至少必须有相当的常识积累 对于自己要做的事必须具备专门的专业知识 要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 所谓不惑,是对事对人有深刻的洞察,不囿于表面更能看穿实质。想要拥有这种能力,充分而长久的实践是少不了的。毕竟,哲学上早就说过,实践出真知。不能想象,一个经常坐在书斋温室环境里的人,能对北极南极的极端气候条件做出充分的判断和说明;不能想象,一个在皇宫里锦衣玉食的皇后,能理解农民为何不吃面包,当他们没有其他食物的时候;不能想象一个对美国从未有过深入接触的中国人,能够对美国大选做出全局而客观的评判。 事实上,越没有常识的人,越容易做出仅仅偏向于自己利益方向的判断,罔顾事实是他们经常的手段,花言巧语蒙蔽他人是小人们最低廉的获胜成本。而普通人则一味地善良,并一味地以善良去应对外界变化,所以吃亏在所难免。也因此,识人最好的常识就是,首先知晓人性有善恶,其次观测对方行事行为言语,一旦判断出此人行为举止出格,则即刻启动防范机制。而防范小人的基本常识是:攻其言行漏洞,直指其错,诟其言行失德之处以昭示众人。为何将无常识又小人化行径之人的举止失德之处昭告众人呢?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到和看到的那一面,而若小人最恶一面被全面揭示于人前,他人就会察觉此前此人的种种伪装,而不至于陷入对揭露小人之人的揣测和质疑中。 所谓不惑,不是天生而来,亦非后天实践中完全可获,而是要在分析、判断、常识积累、专业技能和智慧加持之下得来的“通透大智慧”。古人云四十不惑,意即世事皆已有所经历,人心诡谲与各种波澜皆已尝试过,于此不再倾心于单纯美,亦不会再单纯认定某人某事某个时局的完美完整和正确性,凡事会从多个角度去判断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不仅对自己有利,更能兼顾时局不坏他人好事的折中结果和选择。因为处于此时间段的人已全然知晓:万物终归为一体。一旦城门失火,必将殃及池鱼。在熵增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各种生态链已经非常脆弱,需要更多成本去阻止熵增,也必将有更多不确定性产生,所以,于此时,何妨共赢? 怎样才能不忧、不惧? 孔子先师的意思是,仁者不忧。想不忧惧,先要达到仁者的境界。何为仁者?按照孔子的理解是指道德、学识、智慧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完人;按照西方理念则是指人格的完善。但心理学家一早就告诉大众,人不止一种人格,在一种人格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多种人格不断在潜意识层面冲撞不已,试图影响意识。所以,所谓人格的完善,单从“仁”的方面来讲,则是人性至善至慧。普通人做到人性至善已属难得,更何况做到智慧通达。但矛盾诡谲之处正在于此——不通达人性至善,则实难实现无忧无惧境界。所谓无忧,是放下了生死成败,不拘泥于“一日忧成败,一日忧得失。” 按照孔子先师的指导,和当代量子物理学的指引示意,人一旦明白宇宙万物均为一体,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人与万物并无其他分别。又因宇宙和人永远也不会圆满,人类无分你我,眼下所做之事,在宇宙亿万年进化史长途跋涉中,往前挪了那么一两分寸而已,算不上所谓成功,更谈不上改变了宇宙整体的什么。但设若生而为人连这一两寸的距离都毫无推进和演绎,那才是人生真正的失败。所以,孔子所说的仁者无忧,其实是洞察到了这一层宇宙观,进而信奉“只有不做事就是失败,凡事做事就不算失败”的道理,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孔子及其他圣贤们又非常客观地指出,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吗?不见得,在漫漫宇宙进化史中进化了一两寸算是成功吗?当然不算,所以《论语》中又提到“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你看,当一个人有这种宏大而磅礴的宇宙观,日常行事,还会有忧惧成败思虑吗?有了这种人生观,还有什么成败忧惧可说?所以叫做“仁者无忧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