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 高质量教育需要一支有教育自觉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具有教育自觉的教师团队,才能担当起新时代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具有教育自觉的教师团队有三大特征

“教育自觉”这个提法,是笔者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移用而来的。在笔者看来,自觉其实是一种“知行合一”,是个体一种不需要刻意思考便能自动作出合理有效反应的行为模式。具体到教育自觉,则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合乎教育实际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标,体现出的一种正确驾驭教育的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教育自觉的教师团队有三大特征。

一是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意识。正确的教师职业意识要求教师知道何为教师,教师意味着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等。具体来说,教师的职业意识可以包括爱与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师表意识、育人意识、胸襟意识、反省意识等。在这中间,爱与责任意识首当其冲,是前提,是基础。教师的爱应是一种大爱,是对国家、社会、学校的热爱,是对教育事业和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挚爱,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科学严格而又无微不至的关爱。因为爱,才有担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职业境界。

二是具有高度的教师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能力和自觉。对教师职业而言,爱岗敬业、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是最具职业特征的精神标签。例如,教师把“敬业奉献”当成自己的天职,始终践行“以校为家”“全身心服务学生”“学生在,老师在”等职业理念。再如,教师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这是教师所拥有的学校大局观、整体育人观、协同工作观的反映,因此他们能够互相支援、取长补短、协作攻关、同甘共苦,注重整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三是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能力。教育的对象是人。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个性化成长指导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深度参与,所以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有多域性、综合性、整合性、创造性、复杂性、应变性等多重特征。教师应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应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整合能力,应该形成稳定可控的教育教学风格及深具感染力的人格魅力。这些能力要求,需要教师积极修炼、不懈求索、不断精进。

“价值引领”“研修推进”“成长自觉”“创新评价”同时发力

建设一支有教育自觉的教师团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长抓不懈。笔者所处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从四个方面着手培育教师的教育自觉。

一是强化价值观引领,不断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学校价值观是学校组织中所有成员约定俗成的最高层次的行为标准与评判标尺。对广大教师来说,价值观不仅具有评价和规范的功能,还是对他们专业发展的一种引导和涵育,所以学校在价值引领时首先要确保所倡导的价值观是科学、正确、适切的。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学校的价值体系,明确了“梓材荫泽,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浙江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有名”的整体办学目标,“综合能力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的培养理念,“尊重学生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基础上差异发展”的课程建设要求,还倡导“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镇中教师幸福观,发出“校长的价值体现在教师的发展上,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中”的行动口号,明确了“不搞有偿家教,不从事第二职业”的师德红线,等等。在这些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教师普遍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对自己的当下工作和长远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高的标准,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宝贵的教育自觉。

二是注重研修推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面对密集推出、持续深入的课程改革,教师迫切需要借助培训、自我教育等途径廓清认识,更新理念和知识,拓展和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所以,学校特别重视理念先行,让先进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在育人模式、教学方式、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等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不断创新,形成新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技艺。

例如,每年举行一次极具仪式感、覆盖全部学科的课堂教学创新周活动,每年聚焦一个重大教学改革与创新问题,在校内外专家的主旨讲座引领下,各教研组分头开展研究实践,并在每年底以课堂教学、教学漫谈、名师讲座(评课)、案例研讨等形式进行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此举能够较好地攻克一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将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再如,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不断健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体系,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先后出台“课题研究选题备案制度”“教研组科研带头人制度”“阅读与写作促进工程”等,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成果意识,敏锐发现问题,积极研究创新,有效解决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力争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双丰收,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共受益。

笔者所在学校还积极鼓励每位教师自觉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学校启动了“我的教学(教育)主张”主题校本研修活动,通过阅读书籍、专题培训、教学观摩和研讨、主题征文评比及汇编、典型成果展示交流等丰富多样的研修活动,唤醒教师的“主张”意识,进而凝练各自个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风格,并借此进一步开拓课堂教学的丰富内涵,提升教学工作的效率、效益和效能,造就更多具有鲜明教学风格和教学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发展愿景。

三是倡导成长自觉,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优异的教育教学工作表现是建立在厚实的专业发展基石上的,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成全。如果说教师完成工作职责还可依赖于一种外约束系统,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取决于内成长系统,更多表现为一种自主、自发、自觉的个人行为,是一项融合行动、反思、研究、阅读、写作等在内的综合性自我塑造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艰辛努力,也需要外界制定一定的标准规范、一定的操作流程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理念和行动。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倡导全体教师时常追问一些问题,以不断促进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如我是否能挤时间,每年读几本教育教学管理类书籍?我是否有能力为学生开出一门非自己专业的选修课程?我是否有能力做随堂的课例点评?我是否可以随时上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我能否随时回答学生所问的学科有关问题?我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独立编制一份高质量的高考模拟题?我是否能针对班级中某种倾向性问题设计一堂班会课?我在教研组或备课组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替代性?我是否耐得住寂寞,能否真正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一个个问题,是一种考问、一面镜子、一种警醒,促使教师保持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始终保持一份教育敏感。

为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学校还研制开发了《镇海中学教师专业成长手册》,分为“我的成长规划”“我的成长历程”“我的成长收获”三部分,可称为“成长三部曲”。“我的成长历程”为《成长手册》的主体,按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设置了精品课堂、听评课记录、主题教研活动、专家讲座、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建设、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碎思、实践偶得、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等11个项目17个板块,贯穿教师整个学年的工作,覆盖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领域。《成长手册》可视为一项反思性作业,帮助教师及时捡拾、加工、收藏教师生涯中的精彩点滴,这本质上是一个行动、反思、精致、卓越的过程。同时,《成长手册》处处突出了“我”的角色和地位,每一个研修项目都以“我的”为前缀,无形中对教师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动力。

四是创新教师评价,不断促进教师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综合发展。以评促教、以评促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内容、标准、形式、手段也亟须拓展创新。

首先,结合学校实际,促使教师全面正确把握新时期自身角色定位和工作要求。在坚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生命和智力资源的激发者”“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的职责。

其次,积极创新教师评价,追求评价的多维度、多元性。笔者所在学校修订完善了《镇海中学教研组考核细则》,将原来的考评指标分解得更为明晰具体,增加了不少新的评价内容,特别是设置了个性化发展的加分部分。学校还研制并实施了《镇海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共5项A级指标、17项B级指标、89项C级指标,对评价内容、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等都作出了较为全面明确的规定,用更多的“尺子”为教师指明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显性与隐性作用,学校相关部门通过教学情况分析、学生访谈、调查问卷、校长有约等形式采集学生评价信息并转达给教师,作为教师自我评价的一个依据。同时,给学生在课程、课堂、活动、社团、导师等方面更多自主权,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这种对教师的隐性评价,能够深刻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审视与完善。

除了上面讲到的四方面工作外,学校还十分重视做好教师招聘工作,让那些适合、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为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少些后顾之忧,少些干扰等,这也是学校管理者要经常考虑的问题和扎实推进的工作。总之,只有综合施策,才能真正培育出一支具有教育自觉、能胜任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重大任务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