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科学界最深奥最让人困惑的概念,我们的现实世界都是假象?

1926年的慕尼黑,物理学家激进派代表人物海森堡和保守派代表薛定谔彼此之间的敌意达到了定点。薛定谔应邀作他的波动方程理论的演讲,而海森堡为此也筹集资金一起前往慕尼黑,终于两个竞争对手面对面。

海森堡以自己的声誉为代价参与争论,他认为薛定谔的简单化方法不仅仅是误导而是完全的错误,他的意图是彻底地摧毁薛定谔的理论。而薛定谔在演讲中陈述了他的新波动力学和新波动方程,他认为方程能够真实的描述原子的物理模型 ,电子像波浪一样环绕在原子核的周围。

在薛定谔演讲快结束时,海森堡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驳斥薛定谔的方法。海森堡的观点是,原子的模型是不可能被描述的,无论原子真的像什么,那是无法描述的。而会议上的观众更多的站到了薛定谔的一边,他们更喜欢他的简单的物理解释,而不理会海森堡抽象的复杂的数学。

回到哥本哈根,海森堡自信心受到重创,在研究所,他和波尔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几乎所有的科学团体都反对他们,他们感到孤立,绝望,毫无退路。尽管如此,他们顽强地拒绝放弃争议性理论。

有一天突然一个灵感在海森堡脑中闪现:为什么无法想象出原子的具体模式?为什么无法直观地理解原子?并不是仅仅因为原子非常小非常善变而困难重重,而是因为它有着不可知的本质。

海森堡意识到,大自然另有法则限制着人类对亚原子世界的彻底了解,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电子在某时间在某个位置,那么我们就无法知道其具体的速度,反之,如果我们知道它的速度,那么就无法知道其具体位置!

这种不确定性既不是理论自身的缺陷,也不是因为人类测量方法的笨拙,而是大自然在亚原子的微观尺度下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或许也是整个科学界内最深奥的,也是最令人困惑不解的概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