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725期:很蹊跷!夷陵大战取胜后孙权为何会那样害怕还要低调求和?《战国策》一句名言给出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725期#

在阅读《三国志》的时候,看到夷陵大战这一段,有一个细节让我觉得有点迷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元221年的7月,刘备为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调动大军讨伐孙权,于是在吴蜀之间就爆发了著名的夷陵之战。后来陆逊使用了火攻之计,把刘备杀的大败,这一段故事就是著名的“火烧连营七百里”,在战败之后,刘备就狼狈地退到了白帝城。

接下来《三国志》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秋八月,收兵还巫。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求和,先主许之。”大家注意,这段文字传递了一个让人有点迷惑的信息,刘备吃了败仗之后退到白帝城,那么接下来孙权的态度是什么呢,六个字,“甚惧,遣使求和”。那说到这我们就想不明白了,火烧连营七百里,孙权一方取得了大规模的胜利,不光打败了刘备,而且消灭了他的主力部队,为什么刘备败退到白帝城之后,孙权还要“甚惧”,还要主动求和?

孙权的这种做法让人有点想不明白,在《三国志》的《刘备传记》当中我没有找到答案,接下来我又翻了翻《三国志·孙权》的传记,这下我找到答案了:在吴蜀夷陵大战刚刚结束之后,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曹丕突然采取行动了。曹魏大军分成三路来攻打东吴,其中曹休带着张辽、臧霸为左路,曹仁为中路,曹真带着夏侯尚、张郃、徐晃为右路。东吴方面,洞口、濡须、南郡三处告急,而且吕范带着大军抵挡曹修的进攻,遭遇了异常天气,水军在江上行进的时候遭遇大风,结果船队乱了阵型,很多大船被刮到曹军的眼前,吕范和徐盛统领的这一支部队被曹休杀的打败。

很明显曹丕的战略目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最担心的一种情况,就是自己调集主力抵挡曹丕进攻的时候,刘备突然缓过神来,从自己的侧后方来上一个突然袭击,那结果肯定是全局崩溃。孙权自己肯定挡不住这样的两路进攻,所以孙权迫切的需要跟刘备和解。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曹丕的进攻,孙权是不怕刘备的,但是一旦有了曹丕的进攻,那孙权就特别怕刘备了。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在荆州丢失,关羽战死之后,刘备又遭遇了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非常惨重,可以说是新仇旧恨叠加在一起,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孙权就来请和,大家想想刘备能答应吗?如果有一个人刚刚灭了你的好兄弟,烧了你家房子,紧跟着又来请你喝酒,跟你做好朋友,你会答应吗?一般人来说那肯定是不会的,感情上很难接受。

不过孙权算准了一点,就是刘备会接受这个和解的方案。因为从三方博弈的角度讲,曹丕实力最强,东吴其次,在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刘备元气大伤,他在三方里边实力是最弱的。现在如果东吴被曹魏消灭了,那刘备基本上是没有前途的,他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第二名存在对第三名是有好处的,因为第二名可以承受很多来自第一名的攻击,如果第二名没了,那第一名很快就可以拍死第三名。这一点我们普通人都能想清楚,非常有大局观的刘备一定是可以想清楚的。

按照博弈论的思路,无论刘备有多么恨孙权,刘备不会恨自己,他也不会自寻死路,只要孙权活着对刘备有好处,那刘备就不会推动孙权走向毁灭。每个人在做选择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刘备肯定也不例外,算准了这一点之后,孙权才派人向刘备求和。实际上刘备也很快接受了孙权的和解方案,可以说孙权是有大局观的,刘备也是有大局观的。

话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战国策》当中的一句名言,八个字,“同欲相憎,同忧相亲”,意思就是说如果两个人同时想得到一件东西,那么这两个人之间就会互相排斥起冲突,如果两个人同时面临危险,同时有相似的忧患,这两个人就可以互相接纳组成联盟。我们在博弈论的课堂上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两个人都去打一个兔子,那这两个人就是竞争对手,会互相排斥、互相攻击,如果打兔子的时候大老虎来了,面对老虎的威胁,这两个曾经互相对抗对立的猎手,突然之间就会结成生死联盟。

所以博弈论的智慧告诉我们:稳固的联盟不是由感情造就的,而是由局势和利益造就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抓住了大局观的精髓。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