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芦苇荡
芦苇荡
文/天外飞仙
芦苇荡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在我们老家却被俗称为苇汪,也许是因为面积太小,没有荡的规模,所以才被冠以此名吧。
说起我们庄的芦苇荡,十里八乡的人都应该有所耳闻,虽称不上闻名遐迩,但也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家喻户晓。因为芦苇身上有三宝,家家户户离不了,所以到我们庄来“寻宝”的人就一直没有间断过。芦苇长到二米高的时候,枝干上的苇叶当之无愧地坐到了三宝之首的位子。其用途一:家里蒸馒头的时候,取点苇叶回来用水洗洗干净,铺垫在馒头的下方,蒸出来的馒头口感好而且不易破皮。其二:煮米粥的时候,把清洗后的苇叶放入锅中,煮出来的米粥清香可口,味道独特。其三:端午时分吃粽子的时候,苇叶更是不可缺少的主材料。所以路过我们庄的外村人,总会顺手拈来带点苇叶回家,以备所需。芦苇的第二宝就是苇杆,苇杆的用途很广泛,可以编织、盖房子、做苇箔等等,这也是芦苇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会利用农闲之际做芦苇加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芦苇的第三宝就是芦苇樱,当年用芦苇樱做的鞋子盛传于民间,在冬季的时候用于防寒取暖。不过现在这种纯手工利用芦苇樱制鞋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工作的一个瑕疵。
春天到了,芦苇随着气候的变暖破地而出,生长的速度不仅快,而且蔓延的趋势也是相当的厉害。芦苇不用施肥不用管理,是一种很省事的农作物,所以我们就任其繁殖,不去刻意地破坏芦苇的蔓延。到了夏天芦苇荡成了小朋友经常光顾的地方,用苇叶编成可以吹出声音的小喇叭,选一根比较粗的苇杆骑在胯下做战马,用苇杆的顶端做马鞭,然后划分角色在芦苇荡这道天然屏障里,上演一部现代版的抗日战争大剧。玩累的时候就会用苇叶编织成一艘艘小船放入水中,紧闭双目合并双手许上美好的祝愿,随着小船一起漂流。芦苇荡里的鸟窝更是小朋友争抢的战利品,望着一个个诱人的鸟蛋,嘴里的口水禁不住地流了出来。秋天的时候,芦苇的生长期结束了,在农民们辛勤的劳动下,芦苇荡变得荡然无存,只留下枯黄的落叶在风中飘舞着。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雨打风吹,芦苇荡恢复了寂静,富有生命力的根茎进入了冬眠期,静等春风拂面的时候,再一次绽放它特有的美。
绵绵不断的芦苇荡在丰富人们经济收入的同时,在生活中也带来了很对的不便,每逢雨季,芦苇荡随着风的呼啸发出毛骨悚然的声音,让人听了惶恐不安胆战心惊,胆小的人从来不敢一个人穿过芦苇荡,而从我们庄去镇上芦苇荡是必经之路,所以会经常发生让人嘀笑皆非的糗事。关于芦苇荡的闹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1983年全国通缉“二王”的时候,有村民反映在芦苇荡里发现高档食品的残留物,这一轰动性的信息引起了镇村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刻组织民兵对芦苇荡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但结果除了被惊吓的鸟儿飞出,其他没有发现一点有价值的线索,真枪实弹的搜捕工作无功而返。另外是一个关键爱情的凄惨故事,一位如花少女因为感情上的事情和父母发生了争执,一瓶农药在芦苇荡里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演变成了一幕悲痛欲绝的骨肉分离情,所以每次路过那片芦苇荡心情都会格外的低沉、伤感。
芦苇荡因为时代的变迁也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一棵棵钻天杨从芦苇荡里拔地而起,一汪汪养鱼塘在芦苇荡里出现。昔日的芦苇荡随着岁月的轮回,已经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但关于芦苇荡所发生的故事却一直烙印在心上,还有那随风飘舞的芦花,会时时出现在久违的记忆中,随着思绪一起飞扬。
本文网址:http://www.szlingb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830&extra=page%3D1
(本文作者系灵璧人,常年在外打拼的唐荣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