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营销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短视频行业在最初的野蛮生长阶段,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许多运营者为了快速涨粉而不择手段,做一些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事情博眼球。
这种行为给短视频行业带来了许多乱象。短视频营销的门槛不高,但想要做好、做精也不容易。运营者不仅要舍得投入,认真研究总结,还要注意一些营销误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们要避开下面这些误区,才能一步一步达成长远目标。
1.忽视用户感受
自媒体短视频运营者此前主要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平台上发布内容。这些平台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操作界面和运营方法都存在差异。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搬过去的经验,未必能取得成功。因为短视频平台用户追求的东西跟其他社交平台用户需要的东西不一样。
短视频运营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发布内容,而没有真正摸透用户的感受,就无法创作出令用户喜爱的短视频。营销也就无从谈起了。为此,运营者应该以用户的眼光去看待和体验其他短视频作品呈现出的效果,寻找用户的痛点和需求。
2.缺乏与用户的互动
在短视频营销中,与用户的互动是重中之重。通常而言,愿意对你的短视频内容进行评论的都是平台上比较活跃的用户。而且许多网友在看短视频的时候也会顺便查看一下留言区的评论。评论越多看得越仔细。如果看到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观点,也会在留言区里写下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就进一步增加了互动量。
运营者如果只发视频而不跟用户互动,就会错失提高互动量的机会,也不利于品牌塑造。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用户,你喜欢跟一个冷冰冰的发帖机器互动,还是与一个能积极回应的人操作的账号交流?一定要记住,我们跟用户互动越热烈,短视频品牌的人气增长得越快。只有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才能做好营销工作。
3.硬蹭热度,弄巧成拙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离不开追热点。短视频行业也不例外,蹭热度能让运营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比平时更多的流量和人气,让更多路人转化为新的粉丝。这个营销技巧人人都在用。但用得好不好,能否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就另当别论了。
短视频营销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硬蹭热度。这个“硬”就是生硬。具体说就是,把毫不相干的热点事件当成卖点,在热点事件中以赤裸裸的姿态博眼球。这样会给广大网民带来不适感,从而造成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比如,利用某些名人之死做文章赚流量,会被大众视为吃人血馒头的恶行。这样的流量无助于短视频营销,形同饮鸩止渴。所以运营者不能本末倒置,应该围绕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特色做文章,抓住与之恰好相关的热点。
4.传播渠道太单一
有些新手运营者考虑到自身精力和能力有限,通常只选择一两个主要的短视频平台作为营销战场。这个做法看似很务实,实则大大限制了短视频的传播渠道,降低了原创作品的营销推广力度。
随着市场的发展,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只会更多而不会减少。每个短视频平台的用户都有着相对固定的偏好,喜欢用抖音的人可能就不看快手,喜欢看快手的人可能不会主动去接触火山小视频。由此可见,若短视频运营者只在一两个平台上发布内容,其他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是看不到的。这样就会令运营者错过许多潜在的粉丝流量。
因此,短视频运营者应该在多个平台上设据点,扩大内容的传播范围。不只是在各个短视频平台,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也要开设账号,形成一个多平台组合的新媒体营销矩阵,最大限度地推广短视频内容。
5.不关注平台动态
运营者不能只顾自己闭门造车,而对平台动态漠不关心。我们选择的平台和渠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运营商会定期推出新功能和新政策,组织新的营销活动。其他短视频运营者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绞尽脑汁,不断推出新创意,引领新的大众潮流。假如你对这些平台动态一无所知,又拿什么来跟竞争对手较量呢?
为此,短视频运营者应当随时关注三类平台动态。第一类动态是与自己的账号相关的信息,比如账号发展到了哪个等级、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扣分、发布的短视频有什么反馈数据。第二类动态是平台渠道的官方动态,也就是平台的新版本、新功能、新政策之类的信息。第三类动态是平台组织的官方活动,千万不要在活动快结束时才意识到自己错失了一次绝佳的营销机会。
6.轻视数据分析的作用
缺乏大数据思维的运营者只是凭感觉和经验做短视频营销。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个人的主观感觉是靠不住的,现有的成功经验有可能无法再复制新的成功。只有认认真真地分析统计数据,从中找出新的市场发展趋势,才能在短视频营销中占据先机。
为此,运营者不但要经常查询各种短视频APP的运营数据,还要查阅清博、新榜等第三方专业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来评估短视频运营的效果,把握市场的整体动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避开新的营销误区。
提示
在上述误区中,“互动”“匹配”和“适度”三个关键词是我们在运营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互动是一切社交媒体的灵魂,也是短视频营销的生命源泉。只是把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发出去而不进行互动,人气迟早会冷下去。“匹配”和“适度”更不容易做到。这要求运营者能准确分辨哪些热点可以跟,哪些内容在用户的承受范围之内。不经过反复尝试,很难找到这个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