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画设色技法
几千年的山水画发展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着色方法,诸如青绿着色法、浅绛着色法等等。这种被历代画家因袭下来的山水画的着色程序、步骤等,今人视为传统山水画的设色。由于技法完备,深受历代画家效仿,并逐渐完善。
第一部分:青绿法设色
这种传统着色方法依靠色彩铺排晕染。特点体制严森,敷彩沉厚。墨骨不显者为大青绿,填金底勾金线者为金碧山水,呈现一定笔墨情趣者为小青绿。主要材料是石表、石绿、朱砂、赭石等。青绿山水发展于唐宋,以大李和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
赵春秋作品 清溪翠岚图
一、对勾皴的基本要求
1.多勾少皴;
2.骨法用笔,勾线要有力度;
3.书法用笔提按、转折、方圆皆可使用;
4.山石布局采用“前线压后线”的堆叠画法,“主次聚散,大小相间”的平面布局法;
5.以少量的淡墨染山石凹面,表现出立体感。
二、着色法
1.平涂法:分底色和青绿色平涂两种。先用赭石色平涂山石,这叫打底色,色彩要薄,不能覆盖墨线;干后再用石青色或石绿色平涂山石,由山石顶部向下着色,山石根部留出底色并用清水笔晕开,消除石青(石绿)色笔痕,并和义勇色吻合,注意不要把墨线盖上。
2.积染法:第一遍打底色(赭石或汁绿);第二遍着石绿色;第三遍着石青色,这样一遍一遍着色法叫积染法,最后一遍着色要小面积重点提醒。每次着色不要性急,一次堆厚色。要色彩保持薄而纯。最后积染的效果才能达到色泽靓丽。
山石的色彩整体效果分主色调、调和色和对比色。主色调的着色要大,调和色次之,对比色面积更小。如主色调是三绿(冷色调),调和色可以用绿味青,对比色可以用朱砂(暖色调),以少量青蓝衬之。增加其对比效果。
3.填色法:有意留出勾线,有装饰效果色彩要单纯,要沉稳,略厚一些,有时少量压住勾线,或少量露出底色,这更显出刀刻的斑驳效果。步骤是先青底色、后着主色、然后整体填补。多用于夹叶、较小的山石点景。
4.罩染法:积染法是加强厚度感,而罩染法是防止石青、石绿的火气、鲜跳、不柔和,在此基础罩染水汁色(植物质、透明色),罩染以后会产生清新、明洁、协调的效果。石青、石绿、朱砂、朱磦、赭石均可罩染藤黄、土黄、花青、汁绿等植物质颜色。罩染时底色干后,大笔顺序不可反复。
5.烘染法:将纸打湿,着色不露笔迹,边缘柔和,常用染大面积色块,色不要太干,适当水分,笔能拉开。如染天空、云雾、水面、大面积山石,画雪景烘染山石轮廓以外的空间等,用处广泛。
6.背染法:由于底色不足,可在纸的背面着色,可保存正面主色调的明丽色彩。石青可背染花青或朱砂,朱砂可北染浓淡墨色,石绿可用汁绿和淡墨背染,也可用土黄、赭石、土红背染。背染可丰富色调,增加厚实感和韵味。
7.染后加皴法:在原来青绿山石的基础上,为增强立体感可在山石的凹面添加皴法,这样立显示笔墨感、厚实感。
8.没骨着色法:不用墨线勾山石结构,用石青、石绿等色块来表现山石的形状、势态。步骤:
(1)用极淡的墨勾出大体山石之间的前后关系、树木位置。
(2)着底色分出阴阳。
(3)着石青、石绿分出前后、虚实。
(4)局部少量线条,点缀苔草,双勾树木,渲染云气等。
9.勾色法:以色代墨勾勒山石,绿山石可用花青色勾线。石青色山石可用金色(黄色)勾线。总之,勾线的颜色要重于山石的颜色,有时别于山石色彩,形成浅色和石色的对比,有强烈饰装效果。
三、大青绿与小青绿
1.大青绿:色调浓重的以石青、石绿为主。笔墨简洁、描绘工整,以勾为主,山皴很少,墨染不宜多,效果雍容华贵,艳丽辉煌。金碧山水属大青绿,用泥金勾线,更显富丽堂皇。
2.小青绿:有水墨和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着有石青、石绿。要求色彩爽朗薄润,意在工写之间。以水墨为基调,笔法可繁可简有较大的灵活性。石青、石绿要温和清润,可用花青打底,草绿打底通铺。也可不打底直接上石青、石绿或黄+蓝配制成的深绿和浅绿。
四、青绿法着色应注意哪些问题
1.多遍着色,不能性急,反之色有浊气,宁慢勿急,色彩浓度适当。
2.打足底色,有时局部打底色,如山石根部。大青绿底色可稍浓一些,小青绿底色可淡湿一些。
3.大青绿着色,由于色浓,有覆盖力,可以透出勾皴笔线,不可押线盖死。
4.色泽要清、厚、润。
5.设色要有主调,色与色要有呼应、对比、冷暖、浓淡、厚薄等。
6.青绿着色忌俗、火气、刺目,可用淡赭罩之。一遍不行再罩一遍。切不可淡墨罩子。
7.五代荆浩说: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
8.设色画法,灵活运用。清郑绩说:山水用色,变化不一……春景则阴处淡赭、草绿。夏景则纯绿、纯墨皆宜或绿中见墨,亦见苍翠。秋景赭中入墨没山石,绿中入赭没山背。冬景则赭墨托阴,远山白光,以焦墨通白雪。
五、中国画颜料及调配
朱砂:矿物质,不透明,但色泽华贵,浓者覆盖力强,淡者又很温和有透明感。和墨并置并重很强的对比效果;和青色并置效果既典雅又华贵。
赭石:虽是矿物质,但透明度好,用处很广,色泽古雅,山水画无一处不用。赭石加墨、赭石加绿、赭石加黄,多画秋景,效果极佳。
藤黄:植物质颜料,透明度极好,和各种蓝相调和,会出现明暗不同的绿色。
花青:植物质颜料,山水画主要色之一,可作为底色,也可作为表色,淡色花青,效果很佳,深色花青慎用。
石青、石绿:为矿物质颜料,覆盖力极强,画青绿山水必不可少,颜色华贵,和墨并置、和红色并置会产生强烈对比感。泼彩以底墨,效果很佳。
曙红、胭脂:色泽艳丽,明快易溶化,山水画多用秋色点景。
酞青蓝:属植物质透明色,配黄色成翠绿色。
金色:多用于大青绿山水,效果金碧辉煌,独具特色。可以勾线条,也可少量铺背景,铺染山石根部。
第二部分:浅绛法设色
用赭色和靛色(深蓝)等透明色在完整自足的水墨画体格上施以润泽和醒豁。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处。使用浅绛法意在补充笔墨的不足之处,但还显示出笔墨的痕迹,这与青绿设色法有本质的区别。色中和而娴雅,意趣温文祥和。
赵春秋作品 江干晴雪
一、单色浅绛法
1.以赭石设色者。
2.以靛青(花青)设色者。
二、复色浅绛法
以赭色、靛青色、黄色等透明浅色加设山石。在一幅画或一座山石中加设两种以上的透明色称复色设色。
1.主赭调:大面积用淡赭石染。待干后,在山石凹处设透明色和淡墨。
(1)在山石凹处加淡墨。
(2)在山石凹处加花青。
(3)在山石凹处加墨黄(淡墨+黄)
2.朱砂主调:赭石打底,设以朱砂色。分浓朱砂设色和淡朱砂设色两种。
(1)浓朱砂设色:山石的勾勒墨气要重,线条粗犷。凹处渲染色,墨较浓。
(2)淡朱砂设色:山石的勾勒墨气偏淡,线条粗细适中,凹处渲染色,墨较谈。
三、花青主调
1.淡赭石打底,干后大面积罩染花青,山石根部留有底色赭石。
2.在多座山石中,总体色彩效果是花青色。少量为赭石色,但赭色的位置不一定局限设山之根,也有山顶。
3.汁绿主调:淡赭打底,山顶部大面积着汁绿(酞青蓝+黄),山根露赭色。
4.苍绿主调:淡赭打底,山顶部大面积着苍绿(花青+黄),山根露赭石底色。
第三部分:水墨淡彩法
色清而恬逸,意趣萧条澹泊,以笔取形以墨取色,以少量淡透明色补之不足,不伤笔墨韵味。清王原祁说“不重取色,专主取气”,色不可夺墨,“色以清用”,显出清纯朗透。
赵春秋作品 雪月秋霁清梦酣
一、局部设色
点景树干着淡赭石色,山石不着色;赭石或花青着土坡,山石不着色;石青、石绿着树叶,山石不着色或山石少量着淡赭石色。
二、整体山石(整幅画)的设色
1.淡赭石着色:在完整的笔墨底稿上大面积着赭石色,有一遍成的,也有着两三遍成的,总之着赭石色以清淡为佳,也有浓赭石着色,要根据题材而定。
2.淡花青着色:在完整的笔墨底稿上大面积着花青色,有一遍成的,也有着两三遍成的,根据效果而定。
3.淡绿色(深绿色)着色:在完整的笔墨底稿上着绿色。可用石青、石绿,也可用酞青蓝和黄色配制而成。用石青、石绿时要注意色彩要淡、薄,减少覆盖度,整幅的绿调有时是浅淡,有时是深浓,根据题材而定。
三、复色法
1.山石顶部显示淡赭色,根部显淡花青色。
2.山石顶部显出淡花青色,根部显淡赭色。
3.山石顶部显淡绿色,根部显赭色。
淡复色着色方法要灵活,可用底色法,也可用罩色法、背染法等。总之要透明、要清浅、不伤笔墨。一幅画面多种着色一定要有主有次,主色调面积要大,另外,主色调除了用单色(如赭石、花青等),也可用两色调和,如赭黄色(赭石+黄)、赭白色(赭石+白)等。
赵春秋作品 江山览胜
赵春秋作品 春江暮云红
中国山水画有水墨画和设色画两类。 “墨”在传统上往往也被看作为“色”,唐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后来又有“五墨、六彩,说法不一。一说黑、浓、湿、干、淡五种墨加上白,谓之六彩,一说五墨是浓、宿,焦、退、埃。总之是说墨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纯以墨彩(有时水墨中和以极淡的藤黄、花青或赭石)表现的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上独特的风格,自唐、宋以来,与设色画并驾齐驱,丹素异彩。墨法,归结起来,有浓、淡、破、积、焦、宿几种。运用水墨,达到五色斑烂的效果,关键有二:
一、 “墨法之妙,全从笔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墨”不能离开“笔”,“墨”是笔运行的记录,非笔不能运墨;一是说墨法中运有笔法,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用笔不虚着,不凝滞,才能做到墨彩腾发,就是浓墨、破墨,也要既能融合,又能分明,才始有墨有笔。
二、“用墨无他,惟在洁净。”洁净才能活泼。运墨之法又在用水,要达到清和活。有经验的画家,画完一张画,一盂水基本上还是清的,这说明笔上所含水分的多少,墨的浓淡,都自然地反映在纸上,做到了控制自如,毫不做作。
有笔而有墨,有墨而有笔,沉着痛快,灿然成象,是对一幅好的水墨画的要求。
下面着重谈设色画。
一\山水画设色的类别
传统的山水设色,大体可分水墨淡彩、浅绛、青绿、金碧、没骨等几种。水墨淡彩。是指水墨为主,极少部分着以淡色的画法。如元代王蒙“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或仅用青、绿于苔点树叶,或仅用赭石于小石坡侧等,总之是用色既少而淡。
浅绛山水。绛是指暗土红色。浅绛山水即是在水墨勾皴染点的基础上,设以赭石(或加墨)为主,辅以花青、汁绿等的淡彩山水画。最宜画秋景。
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分小青绿和大青绿两种。小青绿是在水墨淡彩或浅绛色的基础上薄施石青、石绿;大青绿以色为主,墨骨多勾廓,少皴笔{或无皴笔,所谓“空勾无皴”}。
金碧山水。金碧山水是以大青绿的格式,用泥金勾皴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楼阁、宫室等建筑物。也有以金色笼罩,或檬在树叶上加色点勾(也有用色笔蘸泥金画山,表现初阳入照的,带有没骨的性质),使景色“照耀陆离而明丽,同时得到全部调子的和谐。一般多用于朝暮及晴景,雪景山水施以泥金,更觉冷艳.
没骨山水。没骨法是指不用墨线勾皴,直接以色彩(或和墨,如以整合赭画树干,这里墨作色用)描绘物象。相传南朝梁张僧繇创没骨山水,唐杨升擅长这种画法。明董其昌,蓝瑛,清王原祁等偶一为之。没骨山水不能追求过多的层次变化,要求明快显豁。
另外有二种不用石青、石绿等矿质色,仍以笔墨皴擦为主。以赭石,汁绿,花青等着色的山水,古人和现代作品,用得很多。这种设色,不“浅”又不用粉,由浅人深,数次加设,又可得明媚或深沉的感觉。
此外,又有所谓“纯青法”、 “螺青法”、 “纯绿法”等。
二、设色程序
浅绛山水的设色次序,一般是墨骨>赭色>汁绿>花青等点饰而成。画好墨绿,待干透,该用赭色(或赭墨、赭黄,如山石阳面有时用淡赭,有时用赭黄,有明亮之感)的地方,如树的枝干、山石、舟车人物之类,通幅按其阴阳、凹凸、深浅上完,再待干,树叶,草坡等,多少用以汁绿或花青。天、水、云、烟,则以墨或墨青、墨绿染,最后用汁绿等点苔、勾草或再加勾皴。浅绛山水主要用的是赭石,花青、藤黄三色加上墨,再合面用之,可以有深浅赭色、浅墨、浅黄、深浅花青、深浅墨青、深浅汁绿(老绿、苦绿)等的变化,如果再加上胭脂、朱縹的淡色、石绿浅色,已可“用之无尽”了。
青绿山水,尤其大青绿,设色层次较为烦多,通常不少于这几道:墨骨>底色(又从赭色>汁绿、墨青等透明色)>矿质色(二铺以上)>透明色晕染>汁绿或花青等勾皴,点饰苔草。金碧山水则又用泥金勾框、皴罩。如果画在绢或较薄的纸上,背后又需用白粉或相应的矿质色涂衬,使正面的颜色更见厚重明净。
矿质色的施用,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打“底”,要在赭色或汁绿,墨青等透明色的“底”上敷石绿、朱砂、朱驃、石黄等,石青又要在石绿上敷设。据记载,古人有以朱砂为“底”上石青的,愈显得沉厚,又是妙诣独得了。如下:
如: 正色是石绿,,底色用赭色\汁绿; 如正色是石青色,底色用赭色、汁绿、花青\淡墨\墨青\石绿\朱砂 ; 如正色是朱砂,朱標, 底色用赭色,胭脂\洋红膏.
其中有只用赭色为底的,也有先赭,再上花青,汁绿等色的(花青、汁绿之面积,要小于赭石;石青、石绿之面积,又耍要小于花青、汁绿。这样,层次分明而有变化)。矿质颜料,是所谓金石之色,易板实而难分浓淡。花青、汁绿、胭脂等为植物质颜料,所谓草木之色。草木之色打底,就能使正色活泼而易分浓淡。底色的不同,又会有冷暖的不同感觉。
底色一定要打足,打底的目的,是为了施以矿质色后,色彩的感觉达到明快、沉厚而不
腻滞的效果。如果底色上得不足,矿质色上去显得没有精神,单薄,轻浮,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底色的足与不足,关键地影响着施矿质色的浓重程度,所以一定要审度好底色的深浅,不然的话,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一是要薄施,矿质色要薄薄的上去,数层渐加。一铺不足,干后轻轻的罩一层淡矾水,使其固定,再加一铺。这样就色匀,没有痕迹,而且松秀而深厚。切忌一下子浓堆上去。浓堆难免滞腻,效果反而浮薄。所以古人说“凡着重色,皆须分作数层”,“凡极浓翠处宜层层傅上,不可贪省漫堆”,大青绿尤其要留意这一点。
上完矿质色,还用草绿、花青或胭脂、洋红等色加以晕染,一者加强显现阴阳凹凸,分明层次;一者可使色泽愈见秀润可爱,起到放彩起泽的功用。
三、相和、相映、相应
中国画的设色,讲“随类赋彩”。“类”是指各别的不同的具体对象,根据具体对象的要求赋以色彩。中国画特别强调类性与固有色,例如宋郭熙说“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 (《林泉高致》),不大注意光线下色彩的复杂变化。山水画的设色,首先要看四时、朝暮明晦的不同,阴阳凹凸的区分,如春天“淡冶如笑,又有早春、.暮春之别。 “草色
遥看近却无“的初春,自然不同于暮春三月芊芋的草色。
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相和,相映与相应。
山水的设色,讲求调子。或取一色中的变化,单纯而不单调;或取复杂色处理复杂,或\取调和色,统一色调。这是色与色的相和.色彩与墨气,融洽为一,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不使笔墨自为笔墨,色自为色。一团新色,浮于纸墨,就会火气眩目。这是色与墨的相和。与色,要能互增互补,相得益彰,“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不可相碍相掩。“善画者于青绿斑烂而愈见墨彩之腾发,其中又见两者者相依相生的关系。
“春景欲其明媚,凡草坡树梢,须极鲜妍,而他处尤欲暗淡以显之”。青绿山水的远山宜淡墨;赭色的远山宜青;纯墨山水而用青、赭两种作远山;如此等等,是取其对比衬托晦明借映以戍趣。
布局讲呼应,设色也要讲呼应。青绿山水往往青与绿并施,增加妩媚和变化的效果。但
如在纯绿色上傅上一个山头的石青,容易孤立,这就要审度色块的大小和位置,加上另外一块或几块青色。即使是“万绿丛中红一点”,也用盖上图章,或朱文,或白文、或一方,或两、三方,使之互相照应。
四\清润、沉厚、明丽与浮薄、晦滞、甜俗
山水画特别是青绿山水的设色,清润而不浮薄,沉厚庄重而不晦滞,明丽而不甜俗,方是理想的效果。要能达到这样的预期效果,关键有三:
一有好的墨本基础:一有恰到好处的底色和熟习的上色工艺;一有加得上的功夫。无论浅绛、青绿,都要有好的墨本基础。山列水画的制作过程,系先墨后色,除青绿重色和色墨并重之外,一般都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浅绛的墨本不同于青绿的墨本,二者又不同于水墨画。大青绿的落墨须简而骨气爽朗,小青绿也耍当心留青绿地位,若浅绛则烦简都宜。明沈灏论设色:“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既足,刷色不妨。”这个说法,是不能笼统适用于青绿山水的。大青绿树法多用夹叶,小青绿、浅绛,点叶、夹叶并用。夹叶法,工笔青绿要结构严谨,每片叶子造型宜肥不宜瘦,使色彩不被墨线所掩,意笔或浅绛则整笔散笔并用,结构不妨脱略,反愈见疏宕的意致。其它云、水、建筑之类,也要与之相称。所以前人说:“论色必于墨本求工,墨本不佳,从而设之,是涂附也。墨本不足从而设之,是工匠之流也。“ (清,华翼纶《画说》),清沈宗骞说:“用青绿虽极重能勿没其骨为得”(《芥舟学画编》)。不论设色的多少、轻重,都要不“损笔致,不”掩墨光”。有骨有笔致,有墨光,即是好墨本。
衬底要恰到好处,毋不足,毋过之。底色不足,容易轻薄;太过,又不能显豁。上矿质色贪省图快,想一次上完,必致不匀不厚,浓堆厚施,反见腻滞而近俗。现代作品,每见此种弊病。
山水的设色,不见一铺可了,也不能平涂。或者顺着勾皴的形势点、画上去,色中有笔,才不死板、错杂,或者待颜色于透,加以晕染,再顺着墨笔的理路,以颜色加皴、加线\加点、加苔草,不结不腻,而愈加厚实、融洽,不使人感到“没有画完”。笔墨能加得上,设色能加得上,这种加得上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五 \设色多法 各视其宜
山水的设色,有它一定的道理和程序,却没有一定的格式,所谓“山奇无方,不执定祛”。如浅绛山水,以赭石、花青,藤黄为主,而三色也不一定全用上。“有设色于阴而虚其阳者,有阳设色而阴止用墨者,有阴阳纯用赭而青绿苔者,有阴阳纯用青绿而以墨溃染者,有阳用赭而阴用墨者,有阳用青而阴用赭墨者,有仅用赭于小石及坡侧者,有仅用赭为勾皴者,有仅用赭于人面树身者,有仅用青或仅用绿用苔点树叶者,有仅用青绿为渍染者。“(清,汤贻汾《画签析览》)青绿山水的变化也很多,有通体山石、林木设青绿,有止于山石设青绿有仅在丛树上重色;有重点之处设青绿,余部浅绛,有青绿间嵌以墨色或白之山石。笔法有点、画,拂、晕,染、渍,又有破法,未干时点画上去,或用墨破,或用色破,或用羽水破。总之,要讲物理、物趣,画理,画趣,更要多体验真山水。方法看去简单,能灵活运用,实在也是一门学问。现在不少山水画,看上去灰蒙一片,因而被批评为“没有色彩”,正说明墨与色的运用,还是一个很值得研讨的课题,要以古人之法为用,以西画作借鉴,以大自然为源泉,探索新路,创造出新的风貌来。
————————————————————————
青绿山水的构图程序
(一)立意:立意就是画什么、怎么画。立意基本确定后,则考虑如何处理画面。可把自己的写生稿及山石、树木等图片素材集中在一起,作为构图时的参考。有了素材再准备工具、材料作画。
(二)起笔:先从主体部分画起。主体为山、树或建筑物,要画得精致;然后画辅体,顺势向四面扩张、延伸,直到辅体全部勾完。要注意主大辅小、主高辅低,主精辅简,比如画山,客山要辅助主山以理清来龙去脉、高低起伏。山与山之间有泉涧处要留空白,有云烟穿插处也要留空白。然后按“三远法”的要求,根据立意处理空间效果。画树时要把近景的树和中景的树区别开来,最后再画点景。
(三)收拾:勾勒完整体画面要对其进行收拾,可用淡墨蒌赭墨在山石的局部加皴,通过皴进一步增强山石的明暗关系并衬出主体部分,使画面主次分明。然后皴全部山石,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前后层次,皴到恰到好处为止。皴时要注意,准备着石绿、石青处要留空不皴或少皴,还要注意山石、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整体关系,并根据整体效果不断收拾,不断调整。
(四)染色:染色时首先要考虑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染色和最后的整体色彩效果,确定何处染、何处留出底色不染。如采用积染法,要用赭石在部分山石上染一遍底色。准备着石绿处则要留出以染汁绿底色,绿与赭相接处不要留有笔痕。树干染赭墨,建筑物局部染淡赭。第一遍干后,在山石上再染石绿,可铺开染,候干,可搭配小面积的石青,然后以墨青染树叶。染完第二遍后,可反复在局部积染,以增强色彩的对比。最后染云水,染云水要留有空白,不必全染到。
小青绿山水画法
一、正面着色法(薄染法)
传统的小青绿山水画是在浅绛山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画时应先用墨线勾出山石的轮廓、脉络和起伏转折,然后皴出山石的明暗、凹凸,以赭石染山石暗部,以石绿或石青染山石亮部。颜色不可太浓,以不盖墨线为准,石色与赭墨自然过渡,也可以赭石淡淡地薄染一遍山石,再在山石的亮部罩染一层薄薄的石色。罩石色后可用花青破染,使色调层次丰富、厚重。着的石色要薄而细,一遍不够可再加一次,不可一次腻死。
薄染法《江畔纤声》步骤
1.以墨线勾出山石、树木和点景,从近景画起,至中景、远景,要近浓远淡;然后皴出山石的明暗,完成墨稿。
2.以赭石薄染山石的凹处及暗部,以赭墨染树干及点景,以墨青染树叶。
3.用石绿中的三绿薄染山石的凸处、亮部及山顶,要注意色的过渡;干后再以淡花青进行部分罩染,并以石绿染山顶部分,再以赭墨皴染一下山腰及山石的暗部。
二、复背着色法(飞色法)
小青绿山水画法还有一种在背面填色的方法,即“复背着色法”,也称“飞色法”。飞色法更接近水墨山水画的画法,要求多勾勒、多皴,背面的着色不仅不会破坏皴法和墨线,反而能体现颜料的原色。飞色法的染法和薄染法相反:在山顶凸处和亮面染赭石或留少许白;再在山的中部和近景山石上部的背面染三绿,然后在正面山的下部和凹处皴染墨青;最后以淡墨烘染烟云,统一画面。飞色法能使墨和色有机结合起来,适于表现带有烟云的现代作品。
飞色法《江畔纤声》步骤
1.在墨稿正面以赭石、朱磦分别染树干、坪台、路径、台亭及远山的亮部,以墨青染松针,以汁绿染杂树。
2.在画的背面以三绿染中景、远景的山石中部,以二绿染近景山石的亮部,染色要薄,可染一至二遍。
3.在画在正面以墨青染山石的暗部和山体的下部,以增加山石的质感;干后,将纸打湿,并用淡墨烘染云气,同时皴擦山石的暗部,以统一画面。
大青绿山水画法
一、勾皴积染法
勾皴积染法是先用赭石对勾皴完的山石进行打底,干后,染以石青、石绿。要清楚积染法不是平涂,第一遍面积要大些,然后根据局部的需要进行积染,要涂厚,厚处有时甚至要积染四五遍。积染的颜色要清晰、匀净、光洁,色调要有变化,如染四绿后,可再积染浅三绿、二绿,也可先着石绿色,然后在石绿上积染石青色。积染法要求画面丰富,也可在以石青、石绿为主调的基础上加辅色,但辅色要分散,起到衬托主色的作用。
勾皴积染法《翠岭流云》步骤
1.在勾皴好的墨稿上染以赭石色,并给树木、点景染色。
2.以淡三青积染山石的凸处和亮部,干后或加矾水后,再积染二青、头青等过渡色;干后,分别用墨青、赭墨积染山石的暗部,对零星的小山石染以辅色。
3.用赭石勾出云的形态,并以白粉勾染法画云。
二、勾线填色法
具体步骤是,以墨线勾出山石、树木、点景的墨稿,勾勒山石时只勾轮廓线,不皴;然后,在勾勒好的山石轮廓内填底色,可填赭石、朱砂等暖底色,干后再填石绿或石青,也可先填石青、墨绿等冷底色,干后再填朱砂等色。填色法用色要厚重。填色时水分宜少不宜多,颜色的覆盖力要强,还要讲究笔触并适当露出底色,但不能太零碎。填色法很少用皴,主要突出色的效果,装饰味浓。
勾线填色法《翠岭流云》步骤
1.以墨线勾勒山石的轮廓,不皴明暗,画出树木及点景,完成墨稿。
2.以赭石染树干,以墨青染松针,以朱磦染山亭、人物等,以赭石、老绿、花青分别填底色。
3.干后,分别以朱砂填赭石,以头绿填老绿,以头青填花青,以赭石加少许朱磦染云层,并以墨青加曙红染山石的暗部和云,收拾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