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浆水】/ 孙卫昌
拉浆水
孙卫昌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安西片的石匣口村为适应当时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政策,有效利用了当地农村群众户手中的剩余粮食__玉米,而进行深层次加工,既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又为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于原村北的老韦(曲)斗(门)公路边兴办起了石匣玉米淀粉厂,由于产销对路,企业兴隆,每年的玉米淀粉生产量大幅度提升,生产出的淀粉供不应求,所剩的下脚料-包谷渣与浆水,倒成了当地农村群众发展养猪事业的首选饲料,生猪存栏数量也直线上升,大大增加了村民们的家庭经济收入。
到2000年时,石匣口村村民.几乎家家养猪,而且不止一头二头,多的还有十头,二十来头,原来,长安的农村人家庭一般的建筑格局基本都是前边起居门房,院子有灶房,最后边就是厕所和猪圈。男劳力多在工地上或出外打工,女人们基本都是家庭主妇,要在家里照料老人和孩子,若是再饲养一,两头生猪,出栏后变成钱,即可补贴家用,这可是一举两得的捎带活,也是再美不过的好事了。但是生猪的食量很大,光靠割草和饲料喂养,是没有多大利润的,主要还得靠从淀粉厂中拉浆水和买包谷渣或醋糟子来辅助喂养。而浆水,苞谷渣是用玉米(苞谷)提取淀粉后,剩下的含有少量淀粉水,也就是浆水,剩下由胚芽和苞谷皮组成的残渣也就是苞谷渣糟子。村里人几毛钱一桶,买回的浆水渗兑烫了麦麸皮,草面子喂猪,草料不足时,再买些糟子和着喂养更好些。
拉浆水都是用架子车,盛浆水的桶子是铁皮汽油桶改装的。桶子的大口留着,在正对大口的另一头再开个小口,拉浆水时大口朝上。浆水因为绝大部分都是水,拉着很重,所以从淀粉厂拉出浆水来后,人们都会在石匣村口公路边静置半响,等淀粉沉淀后,从浆水桶上边的大口篦出来半桶清水,留下浓度较高的半桶再拉回家,这样,人会比较轻省些,回家后,再打开下边的小口把稠浆水放到家里后院的浆水坑里。
在淀粉厂里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泥池子用来积存浆水,直径约有二十米左右,有二三十公分宽的圆形池壁,高出地面两米以上。灌浆水的地方就在池子边,一个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小泵房开了一个小窗口,进水管口在浆水池里,出水管插到浆水捅的大口里,泵房里有人把阀门一开,很快就会灌满了一桶浆水。通常情况下,淀粉浆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小,所以浆水很容易沉淀,进水管在浆水池里如果固定不动,很快就只能抽到较稀清水了,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就要有人不断地在大池子里翻搅浆水池中的进水泵头。这也就是拉浆水过程中最惊险的事情。进水管是一根长长绳子系在泵头上管子的,通过大池子中管子泵头的移动才能游向有沉淀稠些的地方,这样才能灌上较为稠些的浆水了。拉浆水的人们是需要提早私下联系,自由结合由一个胆量大的人到里边大池子顶壁上拉这根绳子在池子沿边摸索走着,不停移动管子,人也在狭窄的池壁上转着圈,拖着进水管在池子里转圈寻找着"幸运",另外一个人在外边灌完商量好的几个架子车后,再换下另外一个人接过绳子继续转圈,你还甭说,上大池顶拉绳转圈还真是个技术活儿,凭的是胆大,经验还有运气。说老实话,这还真的得要淀粉厂生产量大不歇火生产呢!如若不然,生产车间检修,大池怎能有稠的呢?换做谁上去拉绳转游也是惘然,就为这,当时好多人还买烟,求人情的央及"有本事″的人想灌上稠浆水呢!如果是现在,就是半墙高小伙子,也未必敢在负重拉着绳的情况下去走这么一圈。但是,当年拉浆水的人们每天都会这样做的。连许多妇女都敢在上边走,这真是时世造英雄呢。
那时,每天早晨和下午,村外老韦斗路石匣口村段两公里长的S弯带坡公路两边,全都是石匣口,张村,曹村,杨庄,中丰店,普贤寺,义井,石羊村甚至还有斗门镇一带村庄拉浆水的架子车。买包谷渣,拉浆水人数量不断增加,每天清晨在淀粉厂旁边,公路沿线一条百十米长拉浆水架子车队伍婉若游龙,连绵不断,等候着每日两次的定时开放时间。在淀粉厂外墙里侧一座简易小房内,设置了浆水开关设备和售票帐桌,外边的顾客只能从小小的窗口买票和交票灌装浆水。
在这里拉浆水的群众多以年岁稍大的老者或妇女为主,四乡八村的群众多在天色不大亮时,便拉着架子车来排队,等候开放,特别是到了冬季,天亮的迟些,为了不受冷冻,远路人还有顺路捎了柴禾,在等候时烤火取暖,一堆火就会围一群人,他们海阔天空,五马三枪,胡吹乱扯,漫无边际的抬扛,顶楞,侃大山。反正说闲话又不上税,信马由缰。随着拉浆水人与车辆的不断增加,每天两次的排队秩序问题尤为混乱,特别是快开放时,野蛮与刁劣,文明与礼义在这里更为沦陷,近处人为远处熟人排队,亲戚朋友相互排队,掺队,夹带等等,只要一到开放时间,这里俨然成了一个你争我抢,脸红脖粗,为了个先后,强弱比拼,粗鲁生硬,无所顾忌,只有在这一时刻才能看清人性的残忍,为了一时争胜,不惜扯下光鲜的脸皮,争吃白眼,甚至还大打出手……但有时也会有和颜悦色,温馨浪漫和一团和气的,附近村巷人群当中,时间久了,混熟了面孔,就会互相邦忙,谈笑风生,互相客气,也会聊些家长里短,奇闻轶事,鸡毛蒜皮,奇效验方,也还有上了年纪的人在闲谈中为本村邻里乡党家小伙或姑娘搓合成功了对象的呢,在这里,一个村里的新闻瞬息间便会传到邻村而被众人皆知。就连邻村谁家丢了猪、跑了羊,没了狗,谁家遭了贼偷,那里有红白喜事,歌舞戏剧,都会有人传播消息,正如老人所言:好话不出门,瞎事传千家。这里有心寒酸楚的诉说,也有唱喝百道的的争鸣,既有乡野俚蛮的调侃,还有高台真谛的教化,这里是劳苦大众的发泄场地,也俨然是一个变了形状的农村“老碗会"发布现场,它是当时石匣口村的一道靓丽风景,又是能听见各种声音的去处。到现在,当人们回忆起那段岁月时,心中不免会有更加难以忘怀的思念。
2019.12.18于欣沁园
作者简介:孙卫昌,陕西长安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长安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影世欣闻联合会会员。西咸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长安区政协文史员。西部都市网记者。有八十余篇散文,千多首诗词及书法,摄影和篆刻作品散发于报刊杂志以及微信平台和民间。《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家。
●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