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远去的草垛

草垛是北方平原上最常见的风景了。在萧杀的初冬,收获后的打谷场,或是农家的土坯院子,草垛和沉默的农人一样,成为故乡血肉的一部分。

无数个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它在晨晖中伴着平原苏醒,又在星光下伴着平原入睡。看着一批批孩子降生,也目送一批批老人离世。

草垛是故乡的温床,床头是萦绕心间的乡愁,床尾是诗和远方。

麦收过后,麦秆被沉重的石头碾子压成轻飘飘的麦瓤。大人们用木叉挑了,在场沿上堆起来巨大的草垛,像破土而出的巨大的蘑菇。大人们刚走,草垛便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麦瓤滑溜溜的,是天然的滑梯,我们张开双臂从顶上滑下来,凭虚御风,一圈圈麦瓤在我们尖叫声中被蹬到地上。我们在落下的麦瓤上翻跟头,那时我们精瘦而矫捷,远看像一条条鱼儿在翻来覆去。

“你能连着翻两个吗?”
“小菜1碟。”
“你能翻10个吗?”
“我能翻到20个!”
这个平时就爱吹牛的男孩翻到五六个就翻晕了,顶了一头麦糠,像一只被掀翻的甲壳虫,四肢在空中徒劳翻腾,滑稽模样让我们捧腹大笑。
夕阳西下,晚风把笑声传到炊烟袅袅的村落。奶奶循着笑声颠着小脚来了:“妮妮啊,家去吃饭了。”可我还没玩够呢,在草垛底下就势一躺,叫小伙伴用麦瓤把我盖起来。
奶奶没发现我,问他们:“看见俺家妮妮了吗?”
“没看见,没在这里。”小伙伴们摊开手,小脸上装出无辜和诚实。
“这疯丫头,又疯到哪去了?”奶奶皱着眉,踮起小脚嘀嘀咕咕着走了。

我推开麦瓤,笑岔了气,连翻了好几个跟头,鞋子被甩出老远。

比起翻跟头,我们更喜欢晒草。夏天连着几场雨,草垛底部就要发霉了,村人们拣个好天气,挑开院子里草垛,晒掉霉气。我的邻居容娘娘(本地方言,意为伯母)每个夏天都要晒草。一院子厚厚的干草重见天日,散发出浓烈的发霉气息。晒草的木叉同样捣毁了蚊子的藏身之地,它们密密麻麻、手足无措地盘旋在草的上空。轻轻跳起来拍下巴掌,小手掌里就有几个压扁的蚊子尸体。

蚊子细弱的嗡嗡声被耳聪目明的蜻蜓捕捉到,这是大自然神奇的频率互动和难以解释的奥秘。蜻蜓们光临了,这种长着细长肚子和朦胧大眼睛的昆虫,笔挺着两只透明翅子,同样飞得很低,像小小的飞机在头顶盘旋。蜻蜓捕蚊子,我们举了竹条残缺的扫帚捕蜻蜓。容娘娘是个温和的女人,并不厌烦我们小孩子在草堆里走来走去。

蚂螂蚂螂来,我给你插双大花鞋。
蚂螂蚂螂落,我给你插双大花靴。

在我们方言里,蜻蜓被称作蚂螂,是鲁北地区独有的称谓。我们唱着童谣,期望蚂螂听到这虚假的承诺,就会飞过来,落下来,被我们一网打尽。可通常蚂螂不但不会上当,反而会被这嘹亮的声音吓跑不少。偶尔会看到全身赤红的蜻蜓,我们叫她“新媳妇”,是我们集体追逐的目标。但这“新媳妇”我是捕不到的,一般是大些的男孩子得手,他们对“新媳妇”的兴趣比我们大得多。大人们说蚂螂吃蚊子,我们就把捉到的蚂螂放到蚊帐里。可是我并没有发现他们吃过蚊子,反而一两天后都饿死了,细小的黑足牢牢捉住蚊帐细线,那可是为逃脱囚笼曾做过的抵力挣扎。

我的家乡,盐碱而干旱的土地却是鲁北地区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秸秆垛随处可见。深秋棉花采摘完毕,剩下的棵子被拉回村子,成了冬天取暖做饭的理想燃料,当地叫做棉花柴。

我家的棉花柴常年堆放屋子后面,底部的土沤成了肥沃的黑色。一场春雨后,总要雨生几株爬藤的葫芦。也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或动物遗落在此的种子,反正每年葫芦都要发芽,每年毛茸茸的大叶子都要把草垛覆盖的严严实实,并在夏天的傍晚开出婷婷而洁白色的花。

爷爷读过一些书,颇为浪漫。他告诉我,这花是个美人,只在晚间开放,叫月光花或是“夕颜”。我并不在意她是叫西颜还是东颜的,只盼着快点结出呆头呆脑的葫芦,好让奶奶包饺子吃。吃葫芦要掐准时机的,太嫩了,葫芦尚未退去苦涩,一锅饺子就全毁了。等表皮蜡化指甲掐不进去就不能吃了,只能一刨为二当水瓢用。这些葫芦总是被路人掐来掐去,因此每只水瓢上都留着不知是谁的新月形的指甲印。

六月的雨说来就来。奶奶踮起小脚跑到屋后,抢在雨前抱一些柴禾存到遮雨的驴棚里。她耐心地拨开葫芦的枝蔓,抽出一根根棉花棵子。葫芦缠绕着的藤蔓大大减慢了她的速度,很多回她的后背都被雨水打湿了。后来奶奶一年年衰老,即便去屋后抱柴禾也吃力了。大伯便把柴垛堆到门前院子里,从此后,柴垛底下就再也没有雨生过葫芦的瓜蔓。

那些年的冬天出奇的冷,烧柴稀缺。忙完秋后,人们都要去大西洼拾草做烧柴。

大西洼是片一望无垠的盐碱地,只生长黄茎菜和芦苇。借了夏天的雨水,一棵黄茎菜能长到半人高,秋天结满红色的种子,秋霜越重,种子越红。大西洼低处存了水,生长着大片芦苇。黄茎菜泛红之时,正值芦花白茫茫一片。岸上丛林尽染,洼里蒹葭苍苍,这是典型的鲁北平原特有的湿地秋景。人们带了水和干粮,赶了牛车远道而来,从拂晓出发忙活到天擦黑就可以装满一大车的黄茎菜和芦苇回去。

那些年的深秋,每家的院子里都堆着红色的干草垛,像一颗颗朱砂痣长在村子的胸口。黄茎菜细小的种子饱含油脂,火柴一点立刻燃烧起来,是绝佳的引火柴,而另一些种子遗落到地上,春风吹又生,明年春天又会发出密密的芽,开始又一番宿命的轮回。

多少年过去,白云苍狗,变化快得来不及追忆。故乡许多的老屋被相继推掉,许多的砖房楼房拔地而起,期间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故乡变成村头一座新坟,沉甸甸压在心上,我再不愿去回顾。只有在节日里才回次故乡,却很难见到各色草垛了。母亲说,这些年黄河水总是来得不及时,村人们已经不再种植小麦,麦穰垛差不多绝迹了。

那棉花柴垛呢,棉花柴垛应该有的呀?

母亲告诉我,大部分的村民搬进社区的楼房,生火做饭都用煤气,还要棉花柴干啥?倒是有一家小小的棉花柴加工厂,打碎后压成块当炭用。可棉花柴太不值钱了,两个劳力装一天才卖出一二百块钱,而随便打个零工一天也能有一百块钱,谁还愿干呢?加工厂不到一年就解散了。村民们的棉花秸秆扔在地里,巴不得有人捡走,没人捡就一把火烧掉做肥料。

而曾给我无数瑰丽想象的遥远的大西洼已经卖给一些工厂,巨大的烟囱日夜冒着黑色或白色的烟尘,遮住了蓝天之上悠悠的白云,也掠夺了芦苇和黄茎菜的生存之地,大西洼再不见当年天地苍茫的湿地秋景。

我知道,不久之后,平原上的草垛也会像大西洼的美景一样消失的,想到这里,不禁心有戚戚然。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张迎,山东沾化人,公务员。业余爱好读书,旅行,喜欢以细腻笔调记录生活点滴。
(0)

相关推荐

  • 家事春秋:喜欢捡废品的母亲(作者 马其亚)

    有些废品,虽然被丢弃,但是还有一些使用价值.我小时候,能够遇到这样的废品实在太少.能够换钱换物的废品种类,我是从货郎那里听说的.庄上,货郎来得不勤,只要一进庄,就有男女老少围上去.货郎边摇鼓边唱:&q ...

  • 华州人的童年记忆:柴 火

    邮箱:3125136050@qq.com 童年记忆--柴火 作者 李琴肖 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家用燃料除了用少量的煤炭蒸馍做饭外,冬天烧炕取暖所用燃料都是农作物的秸秆,比如:包谷.棉花杆等, ...

  • 【师生共写】童年趣事(学生篇)

    童年趣事 □武阳西街小学六年级学生 捉蚂蚱 □成可欣 如果说童年是一片原野,那么原野里蹦来蹦去的蚂蚱,便是童年趣事了. 记得有一年的暑假,我一直在亲戚家住,开学的前六天,邻居带着我们去捉蚂蚱,连见都没 ...

  • 散文 | 耙搂草

    耙搂草 闲来无事,信步在屋后的荒坡上,看到一对母女在用铁丝耙子搂草,这熟悉的场景一下子勾起我满满的童年回忆. 我生活的芝瑞镇是农村,和大多数农村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用火以柴草为主,农作物的秸 ...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 鲁北往事:窑厂岁月

    小时候,经常听老家人说:"好男不上窑厂,好驴不进磨房."并不是说在窑厂干活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拉磨的驴就不是好驴,而是说窑厂的活儿太累,但凡有点其他的出路,哪个男人也不愿去窑厂受那 ...

  • 鲁北往事:村里来了要饭的

    爷爷七岁去要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幸福全靠毛主席, 翻身不忘共产党.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里的一段顺口溜,说的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许多老百姓摆脱不了要 ...

  • 鲁北往事:挑水那些事儿

    印象中村里有两口水井. 最早的那口水井在老村的北边,顺着村子中央那条通往姥姥家的南北路一直往北走,过了小桥,经过一片场院,大约一里多地就到了.水井就在路的东侧,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井台周围长着几棵老 ...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鲁北往事:上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经常利用"春冬两闲"时节,组织辖区内18-45岁的青壮年劳力,实施一些沟渠开挖.水库修筑.黄河坝增高拓宽以及对现有沟渠.水库底部的淤泥予以清理.外运等大 ...

  • 鲁北往事:取水记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课堂上,正在进行一篇题为<扁担的一生>的阅读训练讲解.文章题材距 ...

  • 鲁北往事:挑水

    "铁大汉踢了鞋,唱着去,哭着来."这个谜语一说出来,许多八零后以前的人们马上都会说出来答案.对了,答案就是挑水,因为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挑过水.去挑水的时候,两只空铁水桶前后左右 ...

  • 鲁北往事:卖猪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西南角有一个猪圈,上面是三个平方左右平台,下面是两米多深的粪池,中间一个斜坡马道.年初买一只猪仔,年末出栏卖了过年,秋后还能挖出一坑猪粪上农田.不仅我家这样,村里家家都如此,并且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