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亡殷鉴

齐亡殷鉴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题记

回首春秋战国那段历史,齐国几乎一直是作为超级大国存在的。自姜太公封齐立国以降,经管仲相桓公,便利农桑渔政,厉兵秣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田氏代姜之后,又经威王、宣王之励精图治,延续大国雄风,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乃至孟子都说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可见齐国王业之蒸蒸日上。西汉《盐铁论》对当时的鼎盛场面进行了辉煌描述:“齐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帝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ニ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响当当的霸主形象呼之欲出,乃至一向骄纵的秦昭王都约定与齐湣王一起并称东西二帝,以示秦、齐地位之尊崇。然而同样是在齐湣王手中,齐国迅速衰亡下去,其后续的历史进程就是对“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注解脚本。

“湣”者,乖张、机巧、昏乱也。齐湣王在后期却是被胜利蒙蔽住了眼晴,好大喜功,昏招连连,四面树,先联合韩魏攻楚五年,再联合韩魏困秦三年,最后又伐燕灭宋,尽管这一系列对外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但却给齐国带来了巨大灾难,长年征战,使得齐国成为强弩之末,正如苏代所言:“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其民力竭也,安就取哉?”齐国灭宋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各大国均感不安,燕昭王乘机国仇家恨一起报,派乐毅率燕、赵、韩、魏、秦五国军队合纵攻齐,举攻下七十余城,几乎将齐灭国。齐湣王自己最后也是落得一个被抽筋悬梁,哀嚎两天两夜而死的结局,可谓一个“惨”字!

在经历了这么一番惨痛的教训后,齐国国力大衰,已完全无力对外兼并,这时的外交战略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孤立主义”。此时的秦国秉持远交近攻的策略,竭力攻打三晋的同时,极力维护与齐的关系。而齐王建继位后,由其母君王后听政,奉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对外策略,这一策略使得齐国维持了将近四十年的和平时间,但是这段和平时期恰恰确实煮死齐国的那锅“温水”。这一对齐湣王时期对外政策矫枉过正的策略对于短期的齐国来说似乎是有利的,避免了兵连祸结,但从长期来说,却正是推动齐国灭亡的最大原因,因为它恰好迎合了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使得秦国能够从容攻灭其他五国,最后吊兵伐齐,遂成一统。公元前260年,秦赵对峙于长平,赵国求粮于齐,齐不听,赵军大败。公元前247年,秦军攻魏,信陵君向各国求援,燕赵韩楚纷纷出兵相救,唯齐作壁上观。公元前241年,赵国组织合纵攻秦,各国积极响应,齐仍不为所动,拒绝参加。如此这般,岂能不唇亡齿寒?

何以齐国如此爱好“和平”呢?君王后死后,后胜为相,秦国用重金贿赂后胜及其满朝文武,灌输“秦齐永世和好”的观念,强调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与秦交好,不助五国。渐渐的,在齐王建心中,秦国无疑就是齐国的兄弟之国,秦国那么强大,自己作为兄弟也感到高兴,乃至秦国每次对其他五国征战取得胜利后,齐国还会派出使者到秦国贺喜。秦国则给予这些使者大量金银财宝,使其回国后仍旧大肆宣扬秦齐友好,麻痹了齐国上上下下的备战神经。更为甚者,公元前237年,齐王建亲自到访秦国,自然是受到了秦王嬴政的热情款待,双方致以兄弟慰问,衷心祝愿两国友谊,万古长青,比天高,比海深,好一番“感人”场面。

然而好景不长,在攻灭五国后,秦国终于对齐国亮出了獠牙。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灭燕之后的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南下,齐国承平四十多年,全无反击之力,乃至秦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直奔齐都临淄,齐王建听取后胜建议,不做抵抗,开门投降,秦军两个月兵不血刃拿下泱泱齐国。而后胜呢?则被秦军当即处死。这个齐国最大的“带路党”以为齐国灭亡之后,自己仍能在秦国享受荣华富贵,没想到齐亡之后立即身首异处,足以警醒后世所有“带路党”!而秦王嬴政的“铁哥们”齐王建则被软禁于松柏之间,最终落得个饿死的结局。苏洵在《六国论》中的“齐国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的论述就是对齐亡之最好概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世界大国之间博弈风云诡谲,竞争格局于战国颇有些相似之处。齐国的灭亡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可以映射出当前国内种种亲美之怪现象。我不禁想起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强调的那句话:“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实乃警世恒言,值得一代又一代国人去铭记,切忌让后人复哀之。

写于二零一九年五月十四日凌晨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