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荣○散文两篇○《中秋赏月》《江南水乡珍品---菱》

田荣

《中秋赏月》江南水乡珍品——菱》

中秋赏月

田 荣

每逢中秋佳节来临,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赏月谈月的话题。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大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古人云:“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里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述。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令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的夜晚不一定有月亮,而祭月之夜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渐渐地,人们将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的角度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既显得格外清新,天空又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正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节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宋年间。据宋代朱翌的《曲消旧闻》:“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证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节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梭。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燃灯。”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坐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年间,我国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朝代以后,每逢中秋时节,一轮圆月东升天际之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上,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一边赏月,一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节这一天夜晚,还举行另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每年的农历八月中秋前后,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住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中皆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主《八月十五夜》曰:“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当年率兵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地区,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晚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江南水乡珍品---菱

田 荣

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水生植物。它长水里,在陌生人眼里,初生的菱藤,只是一株不起眼的草。菱花开在浪尖上,果实结在波涛里……

菱花白,白里透点粉,粉到让人忽略不见;拇指肚大,也是一副细碎安妥的样子,让人见了如同没见。白居易诗云:“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说的就是菱花的小而无瑕,将一幅幅菱塘水彩呈现于人前。我的老家非菱产区,认识菱角比菱早得多。那时候,父母上街,偶尔带回一捧墨绿色怪异的果实回来,说是“老菱”,这是我最早认识的菱角。老菱头角峥嵘,两个角蛮横地张开,硬极,像极一具带角的牛头,煮熟了通体漆黑,越发像水牛首了。吃老菱不易,得用刀切或锤子砸方可以。生老菱生脆鲜甜,熟后面粉回甘,可闲食,也可入菜,多食不腻。当时就感觉,这种老菱应长在某种古怪的树上,或是某种难看的藤的果实。所以当堂哥告诉我老菱长在水里,是一种水草的果实时,那种惊讶无异于鱼上树。

“大堰塘里,就有好多野老菱!”堂哥信誓旦旦地道。大堰塘是村后田畈里的一口人工河塘,用于周围数十亩田的灌溉。次年,我应该是最早看到大堰塘里的零碎新叶,最早看到菱开出零碎白花的那个人。大约九月,堂哥真给我捞了一把刺愣愣的野菱角上来。那菱角只有手指头大,粽子形,紫褐色,棱角锐利。但味道是一样的清甜生津,回味悠长。菱角有“水中栗”之称,其口感、材质皆与栗子近,既可生食,也可熟吃。以菱角入撰,煎炒烹炸,红烧酱烤清蒸,无不适合。“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李时珍《别录》),居然还可以减肥。

江南多水。菱是别具江南意味的植物之一。多水的江南就该有菱。就像莲,藕迹遍布南北东西,天涯海角,可怎么看怎么是江南水泽里的尤物。菱也一样。北国的水太寒彻,西域的水太苦滞,南方的水又太狂放。江南的水则清浅温驯,正适合低调内敛的菱,

菱是一种安分的植物。江南的河湾沟沟汊,池塘湖淖,都适合菱。不像莲,有藕在水下狂彪突进。菱属于小家碧玉,并不需要太深阔的水面,不喜好跟人争尺长寸短。一株菱在一个池塘旮旯安逸自在,或者一条沟汊缺口自给自足,没人会感到意外。但如果造化弄人,让它遇着一片宽阔的湖淖,一样长得热热闹闹、坦坦荡荡。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样说道:“菱角有湖塘处则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发。有野菱、家菱,皆三明生蔓延引。”菱是通过子实繁殖的。一枚头年老实脱蒂的菱角沉入湖底淤泥层,第二年就会长成一株悠然的菱,安安静静在水面上划着圈。菱的叶是碎杂的稍具弧变的小三角,表面油绿光亮,通过叶柄呈弧状一圈圈向外辐射,每一株菱自成一个弧形体系。菱的叶柄自带气囊,使得一个个绿色生机的圆弧能够完整地浮在水上而不沉陷。暮春时节的菱塘菱苗刚开始繁荣,菱们各自经营着自己的领地,彼此秋毫无犯。圆与三角的共生融合关系,在菱身上得到完美呈现。或许正是看准了菱的这一特征,菱农们在栽苗时适当留有余地,让菱们和谐相处,避免相互侵轧、掠夺地盘的情形出现。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我们总难免要拿莲作比对:菱叶菱花的琐碎与荷叶的满圆、荷花的美艳高贵,简直没有可比性。在一方水草混生的池塘里,莲是当仁不让的明星。菱的颜值甚至不及蒲、茭白和水葫芦。蒲、茭白以高挑的身段、柔软的身姿取胜。水葫芦马蹄状大气的叶和紫色幽静的花,也远胜菱几分。但是,在果实的比拼中,菱角以出乎想象的奇特造型赢的先机,那份飞镖状的坚硬与锐利,让人印象深刻:菱本身那么柔弱,菱角又如此甘美,没有强悍的武装怎么在险恶江湖立足?一枚武装到牙齿的菱角在凶险莫测的水世界让人觉得安妥。馋嘴的鱼也对它毫无办法。即便人,在水下或餐桌上,不也得对它多几份敬畏么。造物主赋予了菱角的形状以无言的深意。

世道江湖,貌似愚拙的老实人、老好人,必有独属自己的生存之道。不然,菱何以安放自己?

作者简介

田荣,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2月,笔名田地、田野、秋枫丹、雷无雨等,退休前在望江县教育局工作。

1974年7月发表处女作,早年创作过诗歌、曲艺、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散文、随笔、小小说、报告文学等。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安庆市作协会员,到2018年底,已先后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文学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文史作品1280余篇,累计200余万字,并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级文学副刊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或优秀作品奖等奖励,其中一批代表作分别被收入十多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省、市级文学作品集。

作品回顾
田荣剧本【红螺仙子●(七)顿开茅塞】
田荣剧本【红螺仙子●(六)水妖布陷】

田荣剧本【红螺仙子●(五)恩将仇报】

田荣剧本【红螺仙子●(四)轻信馋言】
田荣剧本【红螺仙子●(三)湖心获救】
田荣剧本【红螺仙子●(二)人妖颠倒】
田荣剧本【红螺仙子●(一)湖上奇遇】

雷池诗社||《白露》吴伟/常凯红/蓝冰淋

雷池诗社||著名作家沈天鸿为《田荣作品集》作的《序》
雷池诗社||望江诗人srx001|沈天鸿 张颠 詹永东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散文、诗歌、杂感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来稿要求原创首发,健康新意,配有图文和作者简介。若文抄袭,责任自负。

图文若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来稿速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