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太守谢朓及其山水诗的历史地位

宣城太守谢朓及其山水诗的历史地位

陈虎山

谢朓(464-499),范晔之后名声最盛的宣城太守。唐代政治家、诗人刘禹锡有诗言道:“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诗中之山,便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倘若再到位于市区中心的府山广场观光,映入游人眼帘的那座巍峨楼阁,便是和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史称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谢朓楼。阅古览今,宣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华,几乎尽涵此楼之中。有学者认为,谢朓“不仅是敬亭山的第一个发现者,而且是使敬亭山名齐五岳的第一张宣传画。”一个千年前的太守与他任职之地文化建设的肇始与流播,密切如斯者,罕见矣。

(一)少学成名,仕途云诡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间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其高祖谢据为东晋大政治家谢安之兄。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朓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同族,因其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时称“小谢”。《南齐书》本传称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故为南齐多个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继而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王萧子隆出任荆州刺史,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据《南齐书》记载:“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

后因长史王秀之密以启闻,“以朓年少相动”,被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在辞别萧子隆的信中,谢朓一方面表达了对萧子隆信任的感谢,同时心有戚戚,流露出对前程的担忧:“朓闻潢污之水,思朝宗而每竭;驽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何则?皋壤摇落,对之惆怅;岐路东西,或以呜悒。”“朓实庸流,行能无算,属天地休明,山川受纳,褒采一介,搜扬小善,舍耒场圃,奉笔菟园。东泛三江,西浮七泽,契阔戎旃,从容宴语。长裾日曳,后乘载脂,荣立府廷,恩加颜色。沐发晞阳,未测涯涘;抚臆论报,早誓肌骨。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澥方春,旅翮先谢。清切蕃房,寂寥旧荜。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

建武二年(495)夏,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实现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尔虞我诈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到宣城后,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他的那些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写于宣城任上。所以谢朓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建武四年(497),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谢朓的岳父王敬则时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开国大臣,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惊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谢朓上表三让,上优答不许。家遭巨变的谢妻,恨极谢朓,常怀藏利刃,希图杀夫报仇。而告密者的身份,“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的负罪感,也使谢朓背负沉重精神枷锁,不敢与妻子相见。尚书郎范缜嘲之曰:“卿人才无惭小选,但恨不可刑于寡妻。”朓有愧色。可是,矛盾而怕事的谢朓仍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

同年初秋,萧鸾死去,他的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第二年(499),始安王萧遥光与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人合谋夺位,秘密联络谢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萧遥光又以谢朓“兼知卫尉事”一职相拉拢。谢朓害怕受牵连,再次拒绝,但谢朓接下来的表现既无城府,又不明智,竟然将萧遥光等人的密谋转告他人。萧遥光闻知大怒,反以“资性轻险,久彰物议”、“构扇蕃邸,日夜纵谀,仰窥俯画”、“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间亲贤”等罪名,将谢朓“收付廷尉”,下狱致死。 惜哉,冤哉,一代文坛巨星竟此陨落,时年仅三十六岁。

(二)山水文学,一代诗宗

在“竟陵八友”中,谢朓的诗歌成就最高。谢朓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早年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多为游宴应酬和吟风咏物之作。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时候谢朓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绝唱,“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钟嵘《诗品》) 在宣期间,谢朓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反映。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的创作。晋宋以后,山水文学因时而生,但多少还受两晋以来的玄言诗的影响,缺少清新可人之气。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承接前人,又直抒胸臆,不落窠臼,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被消除殆尽。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如他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写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渼罗者,寥廓已高翔。”不仅彷徨的心情流露无遗,诗中的景物也因此笼罩了凄凉的气氛。谢朓一生游宦于诸王府邸之间,不能不写些“颂帝功”、“颂藩德”的应命之作。但即便在这样的作品中,谢朓也表现出高超的描山摹水的文字功力,如《随王鼓吹曲十首》中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这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三)后学景仰,多法“宣城”

大诗人李白一生狂放不羁,但唯对谢朓情有独钟,经常提起谢朓,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对于谢朓的倾倒,由此可见。所以清人王士稹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谢朓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无不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或不为领略的自然美,令人读后心生神往。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这些诗歌堪称上品。 

谢朓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最为人称道的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谢朓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又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再如《同王主簿有所思》、《铜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作,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谢朓是南齐诗人的冠冕,永明诗人的旗帜。谢朓的五言新诗,在当世就享有盛名。与谢朓同时代的学者兼诗人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称赞谢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赞其诗为“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谢朓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杜甫说“谢朓篇章堪讽诵”(《寄岑嘉州》),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著名诗评家严羽也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朓)”。谢朓的诗当然也不无缺点。有评论者认为,谢诗多名句而少名篇。

尽管如此, 谢朓的山水诗创作已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极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宣城有谢朓,幸矣哉!

(作者系中共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