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要读书?”董卿的回答,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编辑:贝贝豆
审核:贝贝豆
孩子的天性是贪玩的,他们很少有时间能安静下来,因此读书这项考验耐性的活,就让他们倍感无趣。
“妈妈,为什么要读书?”相信不少孩子都有问过父母类似的问题,可往往我们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质疑时,却说不出什么劝说孩子理由,往往只会用“读书学习,是你这年纪该做的”来搪塞。
可很显然,这种敷衍的回答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因此,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厌烦读书,讨厌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妈妈,为什么要读书?”董卿的回答,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孩子们关于“为什么读书”的疑问一直存在鲜有停歇,可如何回答却成了考验家长档次高低的“测试”。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熟知的央视主持人董卿,也曾给出过她自己的答案,而在我看来,这个答案或许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董卿曾说过:读书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
董卿也曾说过: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不会白读,它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我表现得更出色。
而事实,也是如此,董卿如今的成功,离不开多年积攒的“满腹经纶”。
提到董卿,我们就能想到她在舞台上的优雅大方和学识渊博,在之前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和选手对话以及评审总结时,诗词在她口中总能出口成章,信手拈来,让人感慨的同时心生敬佩。
在五年级学生攻擂失败后,她会用:“雏凤清于老凤声”来鼓励;
在有选手因紧张忘词时,她会立即补出:“归家喜忌辰”;
在名家说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后,她也会感慨:“月如无恨月长圆”;
在有选手抱憾离别时,她则会送上:“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这种名场面,在董卿主持的节目中比比皆是,不仅诗词大会,《朗读者》中董卿也曾就《葬花吟》发出感慨:“人们都说《红楼梦》白看不厌,往浅了读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深了读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因此,我每每读罢总会掩卷长叹,也只有4个字可以感叹:真有味道。”
读书能让孩子抓住命运,改变命运!不读书,换来的是底层的一生
读书多的人,自带优雅,这一点不可置否,同样,读书能够让孩子捕捉到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也是公认的优势。
白岩松2011年曾在郑州大学的讲座上说过一句直白且戳心的话:“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不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或许这句话听着很刺耳,很直白,但不得不说,这才是现实中的真相,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读书,换来的是底层的一生。”
因为现实中,文化不高的人,多半未来发展不好,他们小时候或许会疯狂,会愉悦,但往往长大了都活在人生的底层卑微之中。
别让孩子“谈书色变”,吃苦教育,要从读书抓起
生活中,很多孩子谈到读书就会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他们会笑话那些班里学习好的书呆子,会骂他们太榆木,只会读书学习,不懂得臭美,不懂得交际,不懂得玩耍,白白浪费了少年的大好青春……
可是殊不知,在若干年后,当初的“书呆子”闯出了高人一等的成绩,言语谈话之间透露着素养和不凡的谈吐。
而当初那些只知道疯狂玩耍的孩子,却一个个灰头土脸,甚至听不懂“书呆子”的谈笑风生,格局差距就此拉开。
吃苦教育的概念提出来有些年头了,但很多家长却仅仅觉得是让孩子多锻炼,殊不知吃苦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先“吃读书的苦”,再“吃生活的苦”!
读书苦吗?对于没有开窍的孩子的确很苦,那如何让孩子开窍,就成了重中之重,真正通达的孩子,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享乐,因此那些“书呆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其实在“享受”的同时,也收获了“财富”。
培养孩子读书兴趣要从娃娃抓起,开窍仅是时间问题
我们一直说,阅读习惯,读书习惯,而这种习惯是要培养的,据教育界的几项数据调查显示,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要趁早,最好从娃娃抓起。
也就是3-6岁阶段,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尤其是对于儿歌、歌谣的理解和背诵,往往不仅能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还能提升孩子对歌谣儿歌的文字认知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爱读书爱阅读的好习惯。
鼓励孩子背儿歌,背诗词,是每个家长都会在3岁左右做的事情,可你真的教对了吗?
不分内容和含义,让孩子死记硬背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下看似“顺口成章”的背诵实际没有经过大脑,孩子也难以捕捉其中的兴趣。
所以,要让孩子读懂诗词、歌谣的含义,要适合孩子的阅读年龄,要让孩子根据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自主背诵、阅读,同时家长要给予辅导和解读,这样才能起到效果。
总而言之,读书能改变孩子的人生,阅读习惯也要趁早培养,宝妈们,你们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吗?对于董卿这类的“才女”你又有什么感慨呢?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