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必学的“望面色”方法,看一眼就能了解整体病情!

健康的面色是黄白中透红、有光泽,被称为芙蓉色。面色是人体五脏气血在外的表现。气血旺盛则面色荣润,气血衰败则色泽枯槁。

每次出门或上班,我很爱观察人的面色。

中医讲望诊,望而知之谓之神。因此我出门就观察路人的面色,仅此一眼,就可观测到很多信息。

上班我会路过一个幼儿园,那些赶着上班,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一眼望去几乎都是面色晦暗、有的黧黑、有的青黄透黑、有的面色锈色,而且神情显示出愁眉、或焦急,或疲惫,很少碰到微笑或者放松的面容。

身体的状态和生活中的苦楚都在脸上表露无遗。

诗词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美好描述,比如,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颜盛色茂,景曜光起”,颜色鲜艳、有光泽;又如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颜色艳丽直指人心。

艳光照人、白里透红,是古代美女面容的审美标准。

也有形容男子的,比如《陶弘景传》:“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神色清爽干净、眼睛有神。又如形容嵇康的:“萧萧肃肃,爽朗清举”,高挑挺拔、面色清朗。

清风霁月、面目清秀、神色爽朗是男子的审美标准。

但是现在满大街的人,少有看到芙蓉面、霁月清风的脸。很多人的脸色是晦暗没有光泽,愁苦之像,男男女女皆是如此。

过去说女子姿容已老,就称为黄脸婆,

即:面色黄黑、没有光泽、又或生斑块。

黄脸婆个称呼不好听,但它确实描述了一部分中年女性劳损过度、身心疲惫的状态:黄脸婆明显是气血不足、神情倦怠、心情不愉悦甚至苦闷的一个描述,反映了身体、精神和心情状况。

这个时期的女子年龄范围比较宽,可以是35-50岁,多为40多岁,因为气血不足,人面色黄暗没有光泽,而且月经量少或经期腹痛、瘀血等,又因为气不舒畅而情绪郁结不欢。

中国人面色的底色是黄色,健康的肤色是白黄透红,明亮有光泽。

除去黄色,人的面色还可以呈现另外五色:赤、黄、青、黑、白。《内经·灵枢·五色》认为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分别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应疾病的不同性质,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有的人面色萎黄或惨白:血不足,月经量少或者贫血,或血液病;

有的人面色潮红,虚火亢盛,心烦意乱,脾气暴躁,比如更年期烘热出汗; 

有的人面色青黑,肝癌晚期;

有的人神衰,面目老相,不久病逝;

其它颜色或者几种颜色兼杂,也都反应了身体、心情、家境的情况。

1. 白色

主病:主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阳虚)、寒证和失血证。

分析: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虚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

2. 黄色

主病:主虚证、湿证。

分析: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体内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3. 赤色

主病:主热证或戴阳证。

分析:病人面色发红,多由于热邪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也可能是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

4. 青色

主病: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和惊风。

分析: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动风,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5. 黑色

主病: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分析: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性不畅所致。

面色就是一面镜子,健康的、不健康的、有痰、有湿、有瘀血,都能够通过面色反应出来。因此中医高人,可望色而知病。

不会诊断,知道再多方子也不会用

也许你从各处学习来很多中药、方剂,在实际中却不会用、不敢用!

也许你热衷于养生,知道人参、三七、藏红花,吃这个吃那个,知道刮痧拔罐艾灸砭石……但知道的方法越多,选择越困难!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诊断的基础不扎实!

因为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要先通过诊断确立是什么“证”,下一步才能得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许筱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善于将理论知识结合生活

专业而接地气的讲课风格深受学员好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