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 (李医生/摩雅李)

文章摘要:中医学是怎样来认识疾病的呢?中医对付细菌、病毒的方法,与西医有怎样的区别呢?同样是高血压,有人是热,有人是寒。中医对大量的现代疾病,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内伤病中的邪,常常是我们自

中国云南省勐海县佛海居士/摩雅李中医学是怎样来认识疾病的呢?中医对付细菌、病毒的方法,与西医有怎样的区别呢?同样是高血压,有人是热,有人是寒。中医对大量的现代疾病,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内伤病中的邪,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暴饮暴食,酷爱肥甘厚味,生冷黏腻,就是在努力培养痰湿之邪;我们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养肝火之邪;我们多愁善感,孤独自闭,郁郁寡欢,就是在培养气郁血瘀之邪;我们彻夜不眠,房事无度,紧张焦虑,就是在为中风奠定基础。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两个最根本的因素:正气与邪气。正气,简单地说,是保证人体不生病的气。有外邪来侵袭人体时,正气保护人体抵抗外邪;当疾病发生时,正气辅助人体早日恢复健康;体内脏腑气血不睦时,正气出面调解让大家和平共处。邪气,简单地说,是直接导致人体发病的气。着凉感受的风寒是邪气,桑拿天蒸人的湿热是邪气,过食大量的生冷食物是邪气,偏好的烟酒是邪气,大怒大悲也是邪气。本讲内容里,无疾将和大家一起,看一看邪气与正气是通过怎样的交争,引起千百种疾病的发生的。一、对正气的解说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总的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详细来说,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正气有阴阳,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比如寒邪入侵,就需要人体的阳气起而温煦;燥邪入侵,则需要阴气起而濡养。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我们下面看两则医案,来体会一下正气有失对于健康的影响。病案1张某,男,6岁。反复感冒1年余,加重3个月。面色白,鼻流清涕,咳嗽,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地图舌,脉弱无力。此例是典型的气虚外感病。由于正气的不足,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这位小朋友的感冒并非一直没有治好,而是刚刚把这一次的邪气驱赶出去,下一次的邪气跟着又进来了。正常状态下,我们的肌表是有卫气在防御的,就像城门有士兵把守,敌人就无法轻易地进入城里捣乱。现在士兵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无心抵御外邪;敌人通过城门如入无人之境,城里的百姓再想过太平安生的日子,自然就很困难了。此外,这类患者也是属于典型的对西药抗生素不敏感的人群。上面这位小朋友,就是由于早期反复用抗生素输液无效,才找中医来求治的。西医抗生素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所有进入城里的敌人全部杀光,疾病自然就被治好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抗生素不会自己跑到敌人面前,直接将敌人消灭。药物要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人体自身的气血,装载药物运行周身。期间发现某处隐藏着敌人的部队,抗生素再冲杀进去,将敌人铲除。但现在患者气虚,气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药物传送到全身。失去人体本身的配合,不论药物有多先进,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难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中医学始终认为“病为本,工为标”,就是说,治疗疾病的关键不在医生,而在患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病案2丁某,男,70岁。因患前列腺肥大合并急性尿潴留,于10日前在某医院行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口手术,术后情况良好。近3天自觉小腹下坠,小便涓滴不爽,小腹胀满,痛苦呻吟,坐立不安,捧腹屈背缓缓而行。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濡无力。此例是典型的因气虚无力导致的癃闭(小便不通畅)。患者年事已高,又经手术伤及元气,正气不动,则水液不行。就像大家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需要经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来清理。而排水系统的通畅,有赖于自来水公司的工人来检修维护。现在工人因车祸造成重伤,无法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排水系统失去维护,生活污水无法排放,整个城市就会变得污秽不堪。人体的正气,就是推动体内水液代谢,维护排水系统的工人。谈到动静,不由得想起中西文化对于养生的不同理解。西方是崇尚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中国是崇尚动静平衡的,中庸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西方人养生,注重跑步,登山;现代西方社会对于瑜伽的热捧,从一个角度看,是对自己过于动的文化,找到一些静的滋养。而中国人养生,历来崇尚心静与形动的结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无一不是主张心静为先,动作舒展的。心静,意专,则五脏精神得以安养;活动,舒展,则气血得以畅达而不疲倦。名医华佗谈养生时讲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进行活动,但活动不要太过剧烈,太过疲劳。适度的活动,可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气血的流通,保证身体不受疾病侵袭。就像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锈一样。二、对邪气的解说中医学认为,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外感和内伤。外感,从自然界感受了致病的邪气,如风邪、寒邪,而引起病证。内伤,由于饮食、情志等原因导致病证。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一看中医对疾病的基本认识。(一)外感之邪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时时刻刻都与自然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呼吸,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阳光;而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自然。不过,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春花秋月,还有流感风湿。当人体感触冒犯了自然界中一些“非常之气”后,这些气会进而影响到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病邪由外而内侵袭人体的途径,即是外感。从外感受的邪气,中医学中主要区分为六种,即所谓的“六淫”。分别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实际上,这六种所谓的邪气,原本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春天风多,夏天热多,秋天燥多,冬天寒多,这是自然之常。但是,这些自然气候一旦出现异常,该寒不寒,该热不热;或者大寒、大热超过一般的程度,就很容易引起人的疾病了。此外,如果人的正气比较充盛,即使比较大的邪气,人体也可以不生病。而正气虚弱的人,可能连正常的气候变化都无法适应。比如关节炎的患者往往在阴天之前就可以见到关节疼痛的反应。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六种不同的邪气,都有哪些特点。1.风——主动风吹杨柳,则枝叶轻舞;狂风肆虐,则沙飞石走。风所过之处,事物多呈现摇摆不定的状态。在人体,风邪就表现为大量与动摇有关的病症。举例来看,如果风比较小,就可以是手的抖动不止,头的摇摆不定;大一点的风,就可以是出现全身的颤抖不休,如帕金森病;再大一些,就可以是在高热时出现的所谓角弓反张,俗称抽风;人体出现的最大的风,就是中风了。试想一场狂风过后,房屋倾倒,树木折损,正与人体中风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死半生相仿。——善行六淫邪气中,风行走的能力是最强的。疾风暴雨,风驰电掣,这些古人用来形容速度很快的词,都与风有关。这种现象发生在人体上,就表现为病证的变化非常快。比如常见的风疹,瘙痒的感觉瞬间即至,瘙痒的部位变化莫测,与风无异。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部位一直在膝、踝、肩、肘、腕等几个大关节间游走不定,也同样是因为风邪在作怪。2.寒——主凝滞,主痛一年四季中,到了冬季河流就会凝固结冰。人体的气血,遇到寒邪,也会运行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为寒,有令事物凝固滞留的性质。再来看一看“痛”字,是由“甬”和“疒”两部分组成。甬,指甬路,道路。道路如果生病,无法行走,就会引起疼痛,所谓“不通则痛”。治疗的方法也很简单,让“甬”可以走”,就成了“通”字。所谓“通则不痛”。古人的智慧凝集在汉字中,时时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主收引热胀冷缩是很常见的自然规律。人体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晚上休息时不小心腿着凉抽筋,就是典型的寒主收引的表现。另有一种疾病叫作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称为痹证。此病主要由关节局部长期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患者出现的主要表现,就是手指关节怕冷疼痛,肿胀变形。同时,手指能弯曲不能伸直。疼痛的原因,是前面讲到的寒性凝滞;手指不伸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寒主收引。由于关节筋脉感受寒邪,筋脉收引所致。3.火——易伤津耗气火与热同性,火有形,热无形;在天则为热,在地则为火。水火即阴阳,会彼此消长。现在火旺成邪,会烁伤津液是很好理解的。火热为什么还会耗气呢?气不就是由于火在下面把锅里的水加热了才化成的吗?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这里还是以实例来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37℃。在这样的温度下,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会井然有序地进行,人会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象。如果现在的体温升高到39℃,甚至是40℃,摸上去全身像火炉一样,这时的人体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很少有人在高热期间仍然浑身充满力量,食欲大增。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等等一派气虚之象。——易扰心神传说中的神仙,或在高山之巅,或在海洋之外,都是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说明神仙喜欢清净,不喜欢热闹繁华来打扰自己的修行。其实人体的神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讲到体验阴阳五行时,反复强调,要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在冷静的状态下,我们才具有最敏锐的洞察力,最深刻的分析力,最强大的理解力和最精准的判断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精神的清净状态被火扰乱,那么轻一些,可以翻来覆去,入睡困难;重一些,可以心烦易怒,躁扰不安;再重,可以完全丧失神志,不省人事,所谓“热闭心包”。4.湿——性沉重下行湿与水同类,其性也有相似之处,都有趋下的特点。体现在病证上,有两个方面:一是湿邪发病,一般都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二是湿邪停聚容易让人产生沉重的感觉,在头则头重,在四肢则四肢沉重无力。曾有朋友问起痒的问题,因为与湿有关,我们在这里先提一下。痒常与三个因素有关:风、热和湿。风引起的痒,一般来说来去都比较迅速,部位也不固定,就是与上面提到的风性善行有关;而且,风性轻扬,喜走高处,因此风邪引起的痒,在人体上部出现较多。热引起的痒,一般来说与天气炎热、心情烦乱等因素有关;内外火的交攻,可以引起痒的表现,位置相对固定。湿性下行,所以湿邪引起的痒常常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重。——性黏腻湿与水又有所不同。水有形,湿弥散;水清透,湿黏腻。人体常见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湿邪黏腻的性质。一在舌苔,一在大便。无论是寒是热,无论阴虚阳虚,只要患者身上存在湿邪,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在患者的舌苔上看到湿邪存在的迹象,就是所谓的“腻苔”。形容一下,就是舌头表面蒙着一层黏腻致密的苔。苔可薄可厚,可白可黄,但只要出现“黏腻致密”这四个字,就可以判定有湿邪稽留了。此外大便黏腻的感觉,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过切身的体验,这里就不多讲了。5.燥——主伤津液冬季室内温度不够,免不得用空调来提高室温。但用空调有一个弊端,就是会带走空气中的水分,让室内的空气变得很干燥。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人就会感到口干鼻燥,很不舒服。这就是典型的由于外界环境中水分的不足而出现的“燥邪”。暑天过后的金秋时节,通常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时期,天之燥影响到人,就容易出现咳嗽、大便干燥等问题。其实除了外界环境引起的燥,人体内有些情况,也可以导致燥从内生。而且有趣的是,寒热两种相反的情况,都可以导致燥的发生。热能生燥,比较好理解。锅底的火太大,可以把水烧干。水少当然可以出现燥的表现。那么寒是锅底的火太小,无法将水加热;水多了又怎么还会燥呢?原来真正能够起到濡养人体的物质,并不是我们每天喝下去的水,而是津液。水不会直接转变成津液,其间还需要一个“气化”的过程,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讲过。如果人体内阳气不足,没有足够的火来“化”喝进去的水,那么水再多,体内也一样缺少津液,也就一样可以出现燥的表现。6.暑暑邪与其他邪气不同,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即从夏至开始到立秋为止的约四十五天内。暑邪本质上是热与湿二邪相合而成。所以我们只要把热邪与湿邪的性质相合,就可以大致得出暑邪的性质特点了。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验,思考一下对暑邪的认识吧。至此外感六淫邪气就全部讲完了。不知大家是否留意,上面我们提到的六淫的各种性质,虽然名曰从外感而得,但实际上很多问题未必都是从外感而来。比如中风,比如心烦失眠。实际上,古人在归纳邪气属性的过程中,是以外感六淫的属性为依据,将人体出现的很多种病理表现进行了归纳,其中既包括外感病,也包括内伤病。中医按照邪气从外来还是内生,继续区分了所谓“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无疾这里只讲属性,未分内外,谨此说明。(二)内生之邪从外感受来的六淫邪气时有发生,但今天我们遇到更多的是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中医学认为,由于饮食的不当,情志的失调,以及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都会导致邪气从内而生。我们下面就分别来看饮食、情志、劳逸的不当,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问题。1.饮食——质《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就是说,中医学非常强调以五谷杂粮为基础的平衡饮食结构。即以五谷杂粮为主体,以干果水果为辅助,以肉类为补益,以蔬菜来补充。这里我们作一点提示:中医强调的饮食结构,与今天社会崇尚的营养学饮食结构是存在较大区别的。前者强调粮食的核心地位,后者更侧重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无疾没有资格妄加评论,只是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所谓粮食,主要是植物的种子。在世间万物中,种子所蕴含的生命力是最强大的。沉睡千年的睡莲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仍然可以发芽生长。放在头盖骨中的种子,只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就可以完整地分开致密坚固的头盖骨。无论时间的久远,还是空间的狭小,都无法阻挡种子旺盛的生命力。相比而言,蔬菜水果更倾向于是植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繁华的景象。繁华过后是衰落,种子后面是生机。如果我们在选择饮食物的过程中,不注重结构的均衡,对某些食物过分偏好,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如对酒肉肥甘的过度偏好,常常会导致体内痰湿盛,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过分偏好生冷黏腻的食物,会促进体内阳气的消耗,加重怕冷、腹泻等阳虚症状。——量仅仅保持食物的结构平衡还不够,还需要注意饮食量的适度。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者,在一番尽情享受之后,往往也要承受胃肠损伤的恶果。另外,太平盛世很少出现严重的饥饿现象,但在减肥风气盛行的今天,确实是人为的造成了很多饥饿的状况。无疾同样无力劝慰什么,只说一句:对待自己的身体好一点,身体对我们也会好一点的。——节律除了质、量两个方面之外,饮食的节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日三餐,按时进行,胃肠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更好地工作。今天最容易打乱饮食节律的是两类人:一类太闲,零食不绝于口;一类太忙,所谓废寝忘食。前者胃肠始终不得休息,后者胃肠功能长期被抑制。久而久之,胃炎、溃疡的问题就会不请自来了。2.情志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的情志变化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七情太过,对人体就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了。篇幅有限,我们这里仅以最常见的怒、思、恐三者为例,来说明情志过度对人体的影响。——怒则气上怒发冲冠,是对“气上”的最佳注解。人在大怒时,面红耳赤,暴跳如雷,拍案而起,语声高亢,甚至连头发都立起来了。一切表现,都是人体之气向上升发的迹象。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需要怒的,通过小怒,可以起到疏通气机的作用。如我们在观看激烈的奥运比赛时,常会随着中国队员的获胜而欣喜,随着失败而感慨愤怒。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自己心中郁积起来的不良情绪得以适当的宣泄,从而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然而,大气伤身,大怒伤肝。过度的发怒,木性升发的太过,对肝血就会造成很大的消耗。此时最需要的是冷静,是用水的阴柔滋养,来缓和亢盛上逆的肝气。——思则气结当一个人有心事,会变得茶不思、饭不想。中医认为,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神处于很活跃的状态。而神的活动,是以消耗五脏的精血物质为基础的。我们常把自己用心书写的文字,说成是自己心血凝聚而成,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精血主要用来支持滋养神的活动,全身的气血运行就相应地迟缓下来,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气结”。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分析同样很好理解,人在思考问题时,脑的耗氧量剧增,血液大部分都流向脑,其他脏器的供血相对减少。消化系统的供血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就出现了上述的现象。适度的思考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但是思虑太过,往往会加重全身气结的状况,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造成身体的虚弱。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身体的运动,让一身的气血得以流通。——恐则气下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怯懦胆小的人,被手枪抵住头部,很快发现裤子湿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气下”的表现。人在受到惊吓时,心生的恐惧会令一身之气向下走,常表现出欲解小便的现象。中医认为,恐伤肾。肾气不足,无法固摄,就会出现小便,甚至二便失禁的表现。3.劳逸——过劳我们常常听到“五劳七伤”的说法。其中的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典型的由于过劳引起的疾病。实际上,过劳的问题,还可以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长时间看书,眼睛就会过劳;长时间伏案工作,脖子就会过劳;长时间敲键盘、点鼠标,手的筋脉就会过劳;长时间站立,腰腿就会过劳……实际生活中,这些“局部”的过劳,给我们的身体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全身性的劳累更常见一些。除了身体(包括整体和局部)的过劳,还有精神的过劳。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拼命地工作,绞尽脑汁地思考通往财富的道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人都承受着空前的精神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精神常常是被过度消耗的。——过逸过劳不好,反过来,过分的安逸,对人体同样不是件好事。身体的过分舒适,缺少运动,会让全身的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出现一身的虚弱表现。或者脾虚无力运化水谷,气血无从化生,骨瘦如柴;或者脾虚运化不利,水湿停聚,一身虚胖。如果是精神上没有半点压力,过度安逸,会让人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智慧蒙尘,庸碌无为。经过以上饮食、情志、劳逸等方面的“邪气”干扰,正气不断地被损耗,人体内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病理产物: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这些产物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成为今天众多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下面的诊法和辨证的章节里,我们还将一起认识这些邪气致病的特点,以及如何对这些邪气进行辨识等知识。三、正邪之争当正气遇到邪气,一场战争的爆发就是无法避免的了。一方为了自己的发展侵犯他人,一方为了自身的安危奋起反抗。下面我们继续来解读医案,从中体验正与邪之间展开的这场激烈的战争。病案3王某,男,29岁。因劳累汗出受风,发热3日不退,体温在38.5~39.6℃之间,服阿司匹林、泰诺等退热药后,汗出,热退,但4~6小时后,体温即升至原高度。恶寒发热,恶寒时加盖三床棉被仍觉冷,随即发热,无汗,关节酸痛。舌红、苔白,脉浮弦数。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外感风寒邪气而引起的感冒发热病例。我们这里,点对几个症状进行分析,来体会一下正邪交争的过程。1.恶寒(怕冷)当我们经受了一次别人的恶意攻击后,做出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袭击。人体也是一样。刚刚经受了一次风寒邪气的侵袭,人体对风、寒这样的自然现象会变得异常敏感。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人体马上会紧张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冒后,患者会出现怕风、怕冷这样的症状。恶寒是中医判断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只要还有恶寒的现象存在,就说明邪气还在体表,就需要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恶寒消失,不外两种情况:邪气被正气驱赶出人体;或者邪气进一步深入到机体内部,病情加重了。俗话讲“好了伤疤忘了疼”。伤口还在疼痛流血,人就会随时警惕不要再受到伤害。一旦伤口痊愈,头脑中的这根弦也就松下来了。2.发热发热是外感病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之一。无论感受的是寒邪还是热邪,都可以出现发热的表现。这热是从何而来的呢?奥运会场正在激烈的角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赛场内多么的凉爽,对峙的双方选手仍是大汗淋漓,身热难耐。说明一个道理,交战是一个非常消耗能量的过程,交战会产生大量的热。人体也是一样。当邪气来袭,正气奋起抗争的时候,正邪之间展开的激烈战事,带来了大量的热。3.汗曾经写过几篇与出汗有关的文章,在博客里,可以参考。这里重点讲一下外感病过程中出汗的性质与意义。当人体遭遇外邪侵袭时,通常会采取三种方法,将邪气驱逐出体外。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汗、吐、下。如果邪气在体表,人体会通过发汗,让邪气从表而走;如感受风寒邪气后,在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人体也可以出现遍身汗出,热退神清气爽。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中医根据人体自身的规律,发明了汗法,帮助人体更好地通过发汗的方式,把停留在体表的邪气驱赶出去。如果邪气在上,如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胃会马上作出反应,希望把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去,就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如果这些不干净的食物继续向下到达了肠,肠就会通过腹泻的方式,把这些脏东西排出去。这就是我们平时因为饮食不洁导致的急性肠胃炎的发病过程。以上是邪气从外侵袭人体,人体正气奋起反抗的过程。对于这种外感性的疾病,中医一般主张速战速决,尽快地将邪气驱赶到体外。如果治疗不当,邪气没有被清除干净,反而停留在身体里,邪气就会对正气造成不断的耗伤,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疾病,中医称为“闭门留寇”。中医对外邪的处理思路,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映。中国自古尊崇“和为贵”的思想,希望成就“睦邻友好,和平共处”,构建“和谐社会”。即便是对于自己的仇敌,也同样显示出无比的宽宏,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对于外邪,中医采用的方法,与西医“对抗”的思路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医永远允许外邪存在,只是不要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所以策略是“驱逐”。内伤病的发病过程,与外感不同。外感是有外邪来侵犯,内伤病中的邪,却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暴饮暴食,酷爱肥甘厚味、生冷黏腻,就是在努力培养痰湿之邪;我们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养肝火之邪;我们多愁善感,孤独自闭,郁郁寡欢,就是在培养气郁血瘀之邪;我们彻夜不眠,房事无度,紧张焦虑,就是在为中风奠定基础。人体阴阳平秘的正气,确实敌不住如此繁多的邪气来打击,最终败下阵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正邪之争,以邪胜正负作了了结。下面我们还是继续品读医案,来加深一下对内伤疾病的认识。病案4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可畏之甚。此阴虚而阳暴绝也。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壮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成。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数斤全安。这则医案是金元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朱丹溪的医案。案中的患者,就是由于长期在饮食劳逸方面失常,最后导致了中风病的发生。由于是文言文,这里稍作注解。案中讲道,这是朱丹溪治疗郑老先生的一则医案。郑先生快六十岁了,平素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进饮食以肥甘厚味为主。房事活动也不太节制。一天晚上上厕所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双手张开,小便失禁,双眼上吊(俗称翻白眼),大汗淋漓,喉咙里痰声隆隆,如拉锯。呼吸非常微弱。从这例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风病发生的几个重要的因素:痰湿,肾虚,肝风。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脾会主持运化水谷;但由于长期大量的食用肥甘厚味,脾的工作压力过大,脾会疲劳;肥甘厚味无法得到正常的运化,就会聚集在身体里,形成痰湿。这是由于我们的饮食失宜,损害了正气,培养了痰湿之邪。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肾水会为肝木作好滋养、涵蓄的工作,使肝木性情舒展而不暴烈。但由于房事不节制,对肾水的消耗过度,肝木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性情就越发的急躁,或表现为肝火,或表现为肝风。此例即属肝风内动。痰湿也好,肝风也罢,这些邪虽然在体内,但是如果人体此时注意培补自己的正气,邪气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但一般在没有发病之前,我们的确很难意识到这种危险。直到有一天,灾难来到面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大便的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兼有便秘症状的朋友,大解是一个非常消耗正气的活动。这位郑老先生,就是由于大解时,正气消耗太过,肝风邪气趁其虚弱,带领痰湿邪气一路上冲,形成了中风病。邪气强盛,正气不敌,一败涂地,才有了上面的表现。内伤病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在饮食、情志、劳逸等生活方面的不检点,造成了体内正气的不断损耗,邪气的不断增长,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可见,内伤病的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缓慢而隐蔽的。同样的,疾病一旦形成,想让人体重新回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对内伤病的治疗,也就更崇尚大家所熟识的两个字“调理”。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抗生素在外感病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医的阵地日渐衰少。中医逐渐成了多数国人的无奈之选,被放在选项单的最末位。相应的,中医治疗内伤病的优势也逐渐鲜明,“调理”才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中医也从此才成了“慢郎中”。实际上,中医自古有“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说法。中医不是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四、关于体质在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关于“体质”。同居一室,饮食起居相同的两个人,同患感冒,但一个表现出头痛,怕冷明显;另一个则是咽喉疼痛,怕冷不明显。中医对两人的诊断,一寒一热。同样的发病经历,却表现为不同的病证,原因主要在于两人的体质不同。对体质的认识和重视,是中医学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一般来说,体质是人的先天因素所决定,受到后天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影响而成的。体质一旦形成,会表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性质,也就是说,体质一般不会轻易改变。中医学根据人体不同的性质,对人的体质进行了划分。不同的医家,对体质的划分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无疾这里,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理解,给大家介绍一种从虚实两方面对体质进行划分的方法。虚性体质,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实性体质,主要包括寒、热、痰湿、气郁、血瘀等。不同的体质,容易发生的疾病不同;不同的体质,患同样疾病时表现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不同的体质,也有不同的养生方案。该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究竟是气虚,是阴虚,还是痰湿,或者气郁?我们在接下来的诊断和辨证两个章节中,还会和大家详细地讨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佛海居士/摩雅李微信:liwusheng_mhliwusheng_xsbn本文选自《零基础学中医》《中医兴亡事关华夏存亡》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佛海居士/摩雅李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0)

相关推荐

  • 专栏 | 教家人学中医(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从理论开始学习中医

    西医通过近百年来的发展为人民解决了很多危重感染及外科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现代医学发现的疾病谱越来越广.难治性疾病越来越多.慢性病群人数的不断上升.以及西药可能伴随的不良反应的增多,西医也不断地呈现出自身 ...

  • 天天读中医,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第一点 ...

    天天读中医,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第一点 扶正祛邪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一项是扶正驱邪.疾病的发展发生过程,从邪气郁症气的关系来说,是两个正气邪气的矛盾,双方斗争的过程.斗争的最后结果决定着疾病 ...

  • 糖尿病经方辩证思路(李医生/摩雅李)

    http://liwusheng134285.haodf.com祝谌予:我治糖尿病,一个基本方,N个加减法"身痛逐瘀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收效甚捷大礼包:糖尿病治疗&q ...

  • 高血压新思考(李医生/摩雅李)

    我就奇了怪了,这高血压比传染病扩散得都快? 母亲给人看病时,不但说出病人的病症,还常常说出病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性格特点.疾病在她看来不是从天而降的灾难而是有其前因后果的.因而,母亲经常向病人指出 ...

  • 高血压中医治疗(李医生/摩雅李)

    文章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5%以上.当收缩期血压达到140毫米汞柱.舒张期血压达到90毫米汞柱称临界高血压. ...

  • 疾病是医学的试金石 (李医生/摩雅李)

    编辑:李医生/摩雅李提起疾病谁都不会陌生,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人.如果追问疾病是什么?谁都能说出一套"理论",但是,能够说明白的人不多.西方医学权威们这么说那么说,还在说,仍说不清楚 ...

  • 人体漂浮之谜至今未解,其中一定蕴藏巨大奥秘

    在世界许多地区的传说中,都有"飞天"的故事.过去把它们看成是先人美好的向往和想象,是人类创作的神话故事.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它来自于人们的亲眼所见或亲身体验:它也不一定来自于外星人, ...

  •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目录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 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

  • 人体导航之谜

    人类的能力消失一直都是现在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比较热门的课题有身体潜力开发,脑电波控制等等.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人体的另外一项奇特的能力. 众所周知,地球是拥有磁场的,地球周围的磁场可保护地球不受 ...

  • 辨《伤寒论》解表三方:从腠理开合、正邪交争、甘草用量

    从正气角度看:麻黄汤症"腠理密":桂枝汤症"腠理疏":小柴胡汤症"腠理开". 从正邪交争的角度看:麻黄汤症"邪未入":桂 ...

  • 正邪相争话伤寒(323~333)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二.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